重庆移民史 2013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重庆移民史》
【作者】:李禹阶著
【出版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时间】:2013
【页数】:863
绪论 关于重庆移民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第一节 移民与重庆区域移民史研究
第二节 历史文献中的“巴蜀”与当代重庆政区及交通
第三节 重庆移民史的阶段性及移民高潮
第四节 重庆移民史的特点
一 具有比较明显的历史规律和周期性
二 重庆地区的移民规模大,历次移民在全国影响广泛
三 政府的政策性移民在历次移民中占有很大比例
四 重庆地区移民大都是举族远徙,导致重庆移民的宗族观念、同乡情节较强
五 重庆峡江地区作为历代官员、士人贬黜、流寓的地方,长期以来,形成富有特色的峡江流寓文化
六 重庆文化的开放性、兼容性,使外来移民容易与本地土著相融合
第五节 重庆移民的乡籍、族籍特征及会馆情结
第六节 移民推动着历史上重庆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第一章 重庆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重庆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特殊性
一 重庆的地理位置与地质地貌
二 生态特征
三 人类有史以来的环境变迁
四 与周围地区的环境比较
第二节 自然生态环境与资源条件
一 农业与农特产品
二 渔猎资源
三 药材与林木资源
四 盐丹资源
五 桑蚕资源
六 畜牧与果茶资源
第三节 重庆自然概况与移民的关系
一 资源环境与移民的关系
二 经济地理与移民的关系
三 交通位置与移民的关系
第二章 原始社会时期重庆的人类活动与迁徙
第一节 重庆的原始人类
一 重庆地区的早期人类
二 与中国南北区域广泛交流的重庆原始人群
第二节 重庆地区的原始人类对居住址的选择
一 重庆早期原始人类对居住址的选择
二 古代人们的住房情况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重庆的氏族部落
一 新石器时代早期重庆的氏族部落
二 新石器时代中期重庆的氏族部落
三 新石器时代晚期重庆的氏族部落
第四节 文献中重庆的原始先民
一 巫山十巫据峡江
二 宝源山盐泉与巫咸国
三 由中原而来的巫臷国
第五节 重庆地区远古人类与周邻地区民族文化的关系
一 东来的古移民与本地民族的结合
二 溯嘉陵江而上向川东北地区迁徙的远古居民
三 西迁到川西地区的远古居民
第六节 原始社会晚期重庆地区的人口移动
一 远古时期活动在重庆地区的巴族
二 巴族与传说中的南方三苗民族
三 关于三苗民族西迁
四 余论
第三章 夏、商、西周时期重庆的人口流动与移徙(公元前21世纪一公元前771年)
第一节 巴族在三峡中兴盛与外迁
一 因盐而兴的巴族
二 巴族的外迁与扩张
第二节 巴人巴蛇部的北迁西移
一 巴人巴蛇部的形成
二 巴人巴蛇部的北移
三 巴人巴蛇部西迁
第三节 巴人白虎部的迁移
一 巴人部民东迁清江及白虎部落的形成
二 白虎巴人西迁川渝
三 巴子国的建立
第四节 其他三支巴人的西移
一 鱼凫巴人的西迁
二 弓鱼巴人的西迁
三 鳖灵巴人的南迁
第五节 南方鬼族的西迁
一 南方鬼族的历史存在
二 鬼族的西迁
第六节 中原部民的南迁
一 中原向南边的征战
二 华夏内部的战争
三 华夏部民的南下
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期重庆的人口流动与迁徙(公元前770一公元前221年)
第一节 巴楚相争与重庆人口移动
一 楚人西进
二 “楚子灭巴”与巴人的东归
第二节 秦灭巴蜀后重庆地区的人口移动
一 秦军灭巴
二 秦楚之战
三 秦占巴地与向巴地移民
第三节 鳖灵巴人的西迁与开明王朝的建立
一 鳖灵巴人的西迁
二 开明蜀国的建立
第四节 濮人、卢人的西迁
一 濮人的西迁
二 卢人的西迁
第五章 秦汉时期重庆的移民
第一节 秦汉时的重庆政区及交通
一 秦汉时期的重庆政区
二 秦汉时期的巴蜀交通
第二节 秦灭巴蜀与巴人外迁
第三节 秦移民入巴
第四节 西汉巴地的移民活动
一 西汉前期与民休息政策与移民入巴蜀
二 武帝开边与北人入巴
三 移民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
四 巴人的外迁
五 西汉移民对巴地的影响
第五节 两汉之际巴地的移民活动
一 公孙氏集团入川
二 北方民众的迁入
第六节 东汉后期巴地的人口移动
一 三辅和中原移民入巴蜀
二 汉末巴地的外迁移民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庆移民
第一节 刘焉集团与东州人士入川
一 结构性移民——“州”成为行政区域
二 东州兵与移民主体
第二节 刘备集团及荆州人进入益州
一 刘备主政益州
二 蜀汉政权对移民的吸引
三 蜀汉灭亡之后刘氏皇族等的外迁
第三节 六郡流民进入巴蜀
一 “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
二 流民的分布和生活状况
第四节 獠人出山与永嘉南渡后的侨州郡
一 獠人生活区域
二 永嘉南渡后的侨置州郡
第五节 移民的社会影响
一 打通了重庆连接外界的交通要道
二 巴蜀“东州士”的活动加快了区域性的社会流动,促进了不同地区群体间的融合和进步
三 巴蜀地区在稳定的国家政权统治下,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四 民族融合
第七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重庆移民
第一节 隋唐五代政治与巴蜀人口概况
第二节 隋代重庆移民
一 隋时重庆政区
二 隋时重庆地区的移民
第三节 唐代的重庆移民
一 唐代重庆政区
二 唐代重庆地区的移民类型
三 唐末五代十国的重庆移民
第四节 隋唐五代移民对重庆地区的影响
一 对学术文化的影响
二 对经济的影响
第八章 宋元时期的重庆移民
第一节 宋元时期重庆移民的背景——宋元政治形势与重庆政区和人口
一 宋元时期的政治形势
二 宋元时期重庆政区与人口
第二节 两宋时期的重庆移民
一 宋初与宋辽对峙时期的重庆移民
二 两宋之际与宋金对峙时期的重庆移民
三 宋蒙(元)战争时期重庆移民
第三节 元朝统治时期的重庆移民
一 大量民屯的外地流民迁入重庆
二 元朝大量军屯和驻军迁入重庆
三 因仕宦而移民重庆的官员
四 元朝末年的重庆移民
第四节 宋元时期重庆移民的类型、原因及特点
一 移民类型、原因及性质
二 移民方式
三 移民方向与路线
四 移民的构成成分
五 宋元时期重庆移民的特点
第五节 移民与宋元时期的重庆社会
一 移民与宋元时期重庆的社会生活
二 移民与宋元时期重庆的经济
三 移民与宋元时期重庆民族融合
四 移民与宋元时期重庆文化
第九章 明代的重庆移民
第一节 明代“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
一 明代重庆地区战乱与人口损耗
二 明代重庆的自然灾害与移民
三 宋元以来重庆的社会环境与人口流动
第二节 明代“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活动及其特点
一 明代“湖广填四川”诸问题的认识
二 明代重庆的移民活动
第三节 明代重庆的特殊移民群
一 明代重庆的军籍移民
二 明代重庆地区少数民族的迁入
三 流民、流寓、流贬、流罪等类移民
第四节 明代重庆地区的外迁移民
一 明官府强制性外迁
二 明中后期避难求生存外迁
三 明代仕宦外迁现象
第五节 明代移民对重庆经济社会的贡献
一 移民推动重庆社会秩序的重建
二 移民推进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
三 移民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
四 移民对重庆姓氏文化构成的影响
五 形成特有的移民文化现象
第十章 清初“湖广填川”中的重庆大移民(上)
第一节 清初大移民的社会环境
一 清初巴蜀的社会环境
二 清初湖广、闽、粤、赣等移出地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清政府招民垦荒政策与移民
一 清初从中央到地方对巴蜀情况的认识
二 清政府移民垦荒政策的演变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作为与中央的调控
一 移民原籍地与移居地的矛盾
二 地方和中央认识的偏差与中央的调控
第四节 移民考察
一 移民类型分析
二 移民历史的时段考察
三 移民原籍考察
四 移民线路考察
五 移民迁移方式考察
六 移民获取土地方式的考察
七 移民人口考察
第五节 巴渝移民社会
一 重庆移民会馆
二 硐寨与安全共同体
三 移民婚姻
四 麻城孝感现象
五 巴渝移民社会特征
第十一章 清初“湖广填川”中的重庆大移民(下)
第一节 移民与巴渝经济的繁荣
一 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二 传统商业的恢复与发展
三 手工业的兴盛
四 城镇发展
第二节 移民与巴渝文化的勃兴
一 移民文化习俗杂存、内容丰富
二 神祇信仰的多元化
三 文化的融合
四 川剧的兴起
五 教育的兴起
第三节 移民带来的社会和生态冲突
一 移民与土著的冲突与调节
二 移民与原籍地的冲突与调节
三 过度开发引起的生态冲突与调节
四 人地矛盾及其对策
第四节 移民的本土化和传统社会的形成
一 地方行政体系的建立
二 传统经济秩序的恢复发展
三 宗族伦理秩序的形成
四 文化习惯的形成
第十二章 近现代重庆的移民
第一节 近代重庆工商业发展与移民的组织化
一 重庆开埠与工商业的发展
二 重庆人口变动与外来移民的组织化:会馆
第二节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与移民
一 参谋团入川与战略大后方的经营
二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与公务员群体的移入
三 高校 工厂的内迁与各类人才的迁徙
四 抗战移民与重庆人口结构的变动
五 人口剧增与社会问题
第三节 重庆大轰炸与移民
一 日本的战略轰炸与人口疏散
二 疏建区的建设与人口流动
三 重庆城市的扩展与人口分布的调整
第四节 川军出川·国府还都与人口迁移
一 川军出川抗战与军事性人口迁移
二 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与行政性人口迁移
三 重庆人口构成的变化及其影响
第五节 抗战时期移民对重庆的影响
一 重庆经济结构的变化与移民
二 重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移民
三 重庆移民与社会的组织化:同乡会
四 移民文化的融合与巴渝文化的发展
第十三章 当代重庆的人口迁移(上)
第一节 当代重庆人口迁移及界域辨析
第二节 重庆西南服务团的移民及其文化
一 西南服务团的组织建设
二 西南服务团在重庆的接管工作
三 西南服务团员在重庆的守望
四 西南服务团形成的文化氛围
第三节 重庆三线建设移民及文化
一 “三线建设”带来的工厂及人口的内迁
二 重庆的“三线建设”及其人口迁移
三 “三线建设”移民的守与留
四 “三线建设”移民的文化形态
第四节 重庆知识青年的人口迁移
一 一场广泛而持久的政策性移民
二 重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式的人口迁移
三 重庆知青的回归与眷恋
四 重庆知青及其文化形态
第五节 重庆的农民工移民研究
一 对重庆农民工移民的认识
二 经济大潮下的重庆农民工移民
三 农民工移民的荣耀与困境
四 重庆的农民工移民文化
五 对重庆农民工问题的再思考
第六节 对当代重庆移民文化的反思
一 移民自身固有文化的渐变
二 移民对移居地文化的吸收
三 新文化形态的产生
四 对移居地文化的影响
第十四章 当代重庆的人口迁移(下)
第一节 百万大移民:三峡工程成败之关键
一 三峡工程规划沿革
二 三峡工程的关键在移民
三 三峡移民中的政府主导与社会保障
四 三峡工程百万移民的艰巨性
五 三峡工程百万移民的可行性
第二节 三峡百万大移民的原则、方针以及政策
一 三峡百万移民的原则、方针
二 三峡移民的政策条例
三 三峡移民的有关政策
四 三峡库区百万移民的投资与补偿
第三节 关于三峡移民模式的探讨——从后靠式移民到开发式移民
一 “后靠式移民”
二 “开发式移民”理论的出台
第四节 三峡库区百万移民规划制定与实施概略
一 三峡百万移民的四个阶段规划
二 三峡百万移民的具体安置规划
三 三峡移民的迁移实施过程
第五节 三峡人的三峡移民精神
一 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
二 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
三 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
四 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
第六节 三峡移民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
一 三峡移民区域的经济发展
二 三峡移民区域的文化发展
第七节 三峡后移民时期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一 典籍与文献
二 档案资料
三 学术著作及论文
· 重庆移民史 2013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重庆移民史 2013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篇文章以《重庆移民史(2013年版)》为中心,对这部具有开创意义的区域移民研究著作进行系统而深入的解读与评析。首先简要介绍该书的基本情况与学术地位;接着从四个维度展开分析:一是著作的研究视角与方法论特色,二是内容结构与阶段划分的逻辑,三是重庆地区移民的特点与例证探讨,四是这部著作为学界与现实带来的价值与影响。每个方面既从理论层面解读,也着重回归史料与现实以展示该书的厚重性与可读性。最后,本文结合四个方面的梳理,对全书的主旨与贡献做整体性总结,并指出在未来研究中的可能走向与局限。通过这篇梳理,读者能够较全面把握《重庆移民史(2013年版)》的脉络与意义,也能反思区域移民史研究在中国语境下的发展路径。
一、研究视角与方法特色
《重庆移民史(2013年版)》由李禹阶主编,是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的成果,《重庆移民史》首次在区域层面展开系统而全面的移民史著述。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4turn0search8 本书立足历史唯物主义,采用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民族学、经济学等跨学科方法综合分析移民现象。citeturn0search4turn0search8 这种方法上的融合,使得移民问题既可嵌入宏大历史结构,也能落地于具体社会机制。
在研究视角上,该书强调“制度—人口—文化—生态—社会”多重视野贯通。书中既考察政府的移民政策、空间格局调控,也讨论人口迁移对地方文化、族群、信仰的影响,以及移民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4turn0search8 这种多维视角正是该书区别于传统人口迁移研究的特点。
此外,作者注重史料的广泛收集与实证支撑。全书涵盖从先秦直到20世纪初的移民史,跨越上万年时段,史料横跨地方志、碑记、宗族谱牒、文献记载、地方档案等多种类型。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4turn0search8turn0search1 通过这种广博史料的整合,作者在细节层面最大限度还原重庆移民历史的动态与复杂性。
更难能可贵的是,著者在理论构建上有所创新。书中不仅讨论移民的因果关系,更试图从周期性、规律性、制度性视角揭示重庆移民的历史逻辑。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3turn0search1turn0search4 这种向理论层面延伸的努力,使本书不仅止于“史料汇编”或“案例罗列”,而具有较强的学术深度和思辨性。
二、内容结构与阶段划分
在内容安排上,《重庆移民史》结构严密、层次分明。全书以“绪论 + 各时代章节 + 当代迁移”为主干,阶段清晰、过渡自然。citeturn0search1turn0search4turn0search8turn0search0 绪论部分即开宗明义,界定“重庆移民史”的研究对象、阶段划分与理论问题。citeturn0search1turn0search4 它提出重庆移民史具有阶段性和规律性等若干命题,为后续章节奠定理论框架。
随后各个历史阶段各自成章: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现代、当代迁移等。每一阶段不仅详载人口流动、移民路线、政策介入等,也注重与社会经济、文化、族群、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citeturn0search1turn0search4turn0search8turn0search0 这种层层推进的结构,使读者既能把握纵向时序,也能在同一阶段内部看见横向对比与跨地域互涉。
值得指出的是,该书在“近现代迁移”与“当代迁移”部分着墨较重,尤其是三峡工程移民、“大三线”建设、改革开放时期的流动人口、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迁移等议题。citeturn0search4turn0search6turn0search0turn0search1 这些章节不仅史料丰富,而且贴近现实,使整部著作既有历史的厚重也具现实穿透力。
此外,各章之间的逻辑衔接、主题互文也处理得较为成熟。例如,早期移民的地理路线、族群渊源,后被明清大规模移民的结构所覆盖;“湖广填川”政策的移民把前史的空间格局重新“重塑”;当代迁移则在历史基础上继续演进。citeturn0search4turn0search0turn0search3turn0search1 这种脉络贯通,使得读者读到末章时仍能看到整册书向前推进的历史张力。
三、重庆移民的特点与实证剖析
《重庆移民史》通过丰富的实证案例揭示重庆移民的若干显著特点。首先,重庆历代移民具有跨省区、长距离迁徙的性质。尤其在明清“湖广填四川”时期,从湖南、湖北、江西、广西、广东等地进入重庆的移民构成了主要人口来源。citeturn0search4turn0search3turn0search0turn0search1turn0search7 这些移民多数为举族迁徙,而且往往一次性批量迁入。citeturn0search1turn0search4turn0search0turn0search3
其次,重庆移民具有政策性与制度性的色彩。历史上政府为了调整人口分布、开垦开发、稳定统治,曾主动推动、组织或鼓励移民迁入。诸如明清“湖广填四川”、清代移民政策、近现代的三峡移民、国家“大三线”战略等都是政府主导的迁徙模式。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4turn0search1turn0search3 同时,该书还论述了政府在移民安置、社会管理、资源分配等方面的介入机制。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3turn0search1
第三,重庆移民的文化融合与宗族、本土化演变也是书中重点探讨的议题。随着时间推移,很多移民及其后裔逐渐淡化原乡根忆,开始融入当地文化,形成新的公共认同。例如在信仰、宗教神祇、地方祭祀等方面,移民与土著共同崇拜神灵、合建祠堂,从而促成新的信仰共同体。citeturn0search7turn0search0turn0search4turn0search1turn0search3 《重庆移民史》还指出,在某些地区移民的族籍、同乡情结长期存在,会馆、宗族聚落网络对认同维系具有重要作用。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1turn0search4turn0search3
此外,该书对重庆移民的空间分布、自然环境适应、交通路线选择等也有深入剖析。重庆的地形山峦起伏、水网发达,河道、峡江、支流构成独特交通网络。移民往往沿江河或顺溪而入,在地形适宜处安定。书中多处讨论了移民选择山谷、河岸、平原或丘陵地带的因素,以及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对移民定居的影响。citeturn0search1turn0search4turn0search0 这些地理与环境因素为理解重庆移民的落脚点、社区形态提供了重要支撑。
最后,书中还借助定量统计或人口比例推算,试图衡量移民与土著人口之间的比重。比如据嘉庆年间资料,在当时重庆总人口中,清代移民及其后裔就占据相当比例。citeturn0search7turn0search3turn0search0turn0search1 这些数据分析虽不能完全精确,却为理解移民在重庆人口构成中的重要性提供支撑。
四、价值意义与学界影响
《重庆移民史(2013年版)》自出版以来,在学界与地方社会层面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学界方面,它被认为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重庆地区移民问题的学术专著,是区域移民史研究的突破之作。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3turn0search4turn0search1 在《中国史研究动态》上有学者评价其“主题宏大、论述时段甚长、具有新的学术探索与见解”;也有学者认为它在区域史研究中具备开拓意义。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3
此外,这部著作推动了重庆乃至周边区域对移民文化的反思与重视。地方媒体曾围绕“君从何处来”等专题展开采访与报道,形成一定公众影响。citeturn0search0 在重庆多个区县,“移民文化公园”、会馆、博物馆等移民文化产业也因该书的研究成果获得推动。citeturn0search0
从理论意义看,该书不仅丰富了中国移民史研究的区域样本,也为全国其他地区的移民史写作提供借鉴路径。通过将“制度—文化—环境—人口”多重视角融合,该书展示了区域移民史研究应具有的方法模板与框架思考。
在现实意义方面,该著作对于理解重庆当代城市化进程、人口流动结构、民族融合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议题有重要借鉴价值。三峡移民、城镇化迁入人口、新区开发迁入等当代命题,都可在历史脉络中对照反思。
总结: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重庆移民史(2013年版)》在研究视角、方法论、内容结构和案例分析等层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它以丰富史料为支撑,通过跨学科方法对重庆移民的历时路径、空间格局、文化融合与制度作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
同时,该书在推动区域移民史学术发展、提升公众对重庆移民文化的认识、为现实城市治理提供历史借鉴等方面都具有深远意义。尽管仍有如数据精度、地方差异深入研究的空间,但毫无疑问它是研究重庆、研究中国地方移民史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