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都师范校志(1905-1995) 1996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益都师范校志(1905-1995)》
内容简介: 一、本志断限,上起光绪二十八年(1902),下讫1995年3月,个别情况上溯。二、本志所用资料,主要来自正史、各县新旧志、教育志、档案、图书、报刊、校友回忆录、口碑、社会调查材料、统计材料等。凡所用资料,均稽考再三,务求其符合历史的真实。
编纂单位:益都师范校志编纂委员会
内容时限:1905-1995
目录
封面
益都师范校志
前言
凡例
题词
图片
目录
第一章 大事记
第二章 校史沿革
第三章 教学与管理
第四章 党群组织及学生运动
第五章 学生
第六章 益都师范附属小学
第七章 人物传略
第八章 人物介绍
第九章 回忆录
后记
· 益都师范校志(1905-1995) 1996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益都师范校志(1905-1995) 1996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益都师范校志(1905—1995)》1996年版是一部系统记录益都师范九十年办学历程的重要史志文献。它不仅见证了一所地方师范教育机构的起步、成长与辉煌,更反映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轨迹与时代变迁。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这部校志进行系统分析:其一,探讨益都师范的创办背景与历史渊源,揭示地方教育兴起的社会动因;其二,梳理办学沿革与发展阶段,展现学校从私塾启蒙到现代师范体系的演进;其三,分析教育理念与师资建设的演变,彰显其在师范教育改革中的探索精神;其四,评述校志的编纂价值与文化意义,探讨其在地方史料、教育史研究中的独特地位。通过多维度的论述,本文旨在还原益都师范的历史风貌,发掘其教育精神的传承价值,并为地方教育志编纂提供有益借鉴。
1、创办背景与历史渊源
益都师范的创立可以追溯到清末新政时期。彼时,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改革浪潮席卷全国,山东各地纷纷创办新式学堂以培养实用人才。益都地区地处齐鲁腹地,文化底蕴深厚,地方士绅与教育人士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于1905年创办益都师范,成为山东地区较早的一批师范学堂之一。
在创办之初,益都师范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课程设置兼顾经史与实学,既保留传统教育精华,又引入西式教学方法。这一时期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中西合璧、革故鼎新的时代精神,为学校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国时期,益都师范的发展受政治与社会环境影响较大。校志中记载,期间学校数度更名、迁址,但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启智兴邦”的宗旨,办学精神在动荡中得以延续,显示出地方教育自强不息的韧性与信念。
2、办学沿革与发展阶段
从校志记载来看,益都师范的发展可分为萌芽、奠基、拓展、繁荣四个阶段。1905年至1927年为萌芽期,学校以基础师范教育为主,逐步形成规范化办学体系。此阶段虽条件艰苦,但教育热情高涨,为地方教育输送了大批初级教师。
1928年至1949年是奠基与拓展期。随着国民政府教育部推行师范教育改革,益都师范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引进新式教材,成立教研组和实验班。校志中多次提到这一时期学校积极参与省内教育联考与教学观摩活动,其教学水平显著提高。
1949年以后,益都师范进入繁荣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师范教育,益都师范被定为省属重点师范学校。校志中详实记录了1950至1980年代间学校扩建校舍、增设学科、培养中专师资的历程。这一时期,益都师范已成为胶东地区师范教育的中坚力量。
3、教育理念与师资建设
校志在教育理念的记录上颇为详尽。从传统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到新时期的“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益都师范的教育思想不断演进。它既重视知识传授,也强调人格塑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
师资队伍建设是益都师范发展的关键。校志中记载,早期教师多为地方名士与留学生,他们兼具儒学素养与现代教育理念。建国后,学校实行教师进修与外派培训制度,形成了一支具有专业素养和教学热情的师资队伍。这种持续的师资建设,使学校在区域教育中保持了领先地位。
此外,益都师范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创新。校志中详细记载了从课堂讲授、实地教学到现代教育技术引入的全过程。教师们注重启发式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使师范教育从单一的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导向型培养,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趋势。
4、校志编纂价值与文化意义
《益都师范校志(1905—1995)》的出版,不仅是一部学校发展史,更是一部反映百年教育变迁的地方文化文献。它通过详实的资料记录与系统的编年体结构,保存了大量教育档案、师生回忆与社会背景,为研究中国地方教育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该校志的编纂过程具有鲜明的学术与文化价值。编纂者通过实地走访、档案整理与口述采访,力求史料真实、叙事严谨,充分体现了“以史为镜、以志传薪”的史志精神。其文字风格质朴典雅,既具史料价值,又具文学感染力。
从文化意义上看,益都师范校志是地方精神的象征。它承载着几代教育工作者的奋斗与理想,展现出教育改变命运、知识启迪社会的深远力量。校志的存在,使人们得以在历史的脉络中感受教育的温度与信念的力量。
总结:
综观《益都师范校志(1905—1995)》,这部校志不仅是教育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时代精神的缩影。它以九十年的历史跨度,描绘了一所地方师范从草创到成熟的历程,也映照出中国师范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艰辛与辉煌。益都师范的故事,是地方教育自强不息的见证,是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的真实写照。
今天,当我们重读这部校志,不仅是在回望历史,更是在汲取前行的力量。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根本在于传承与创新,在于坚守与开拓。益都师范的精神,正是中国教育永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