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气象志 1986-2005_2012版_PDF电子版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安徽省气象志 1986-2005
内容简介: 本志全面记录了安徽省气象在1986-2005年间的气象观测、天气事件和气象科研成果,为气象从业者和气象爱好者提供了一份深度了解的专业志书。
编纂人员:褚万江
编纂单位:安徽省气象局;安徽省气象协会
内容时限:1986-2005
出版时间:2012年
出版单位: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5426-0
· 安徽省气象志 1986-2005_2012版_PDF电子版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安徽省气象志 1986-2005_2012版_PDF电子版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安徽省气象志 1986-2005_2012版_PDF电子版》是中国地方志体系中一部极具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的气象类志书,隶属于华东地区县志资源体系,由中国地方史志网提供数字化下载与保存。这部志书全面系统地记录了1986年至2005年间安徽省气象事业的发展历程、气候变化特征、灾害气象事件及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是研究区域气候变化、气象防灾减灾、农业气象和社会经济互动关系的重要资料。文章将从四个方面展开阐述:其一,探讨《安徽省气象志》的编纂背景与历史意义;其二,分析志书的主要内容与结构特色;其三,论述其在数字化传播与学术利用中的价值;其四,结合地方志网络化趋势,探讨其在新时代信息共享与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作用。通过多角度的分析与总结,本文旨在揭示这部志书在地方史志体系和气象科学研究中的独特地位与现实意义。
1、编纂背景与历史使命
《安徽省气象志 1986-2005_2012版》是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持编纂的重要成果之一,旨在全面总结1986年至2005年间全省气象事业的历史进程与科学成就。这一时期是中国气象事业从传统观测走向现代化体系建设的关键阶段。安徽作为华东地区的气象重心之一,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其气象活动复杂多样,对农业、能源、生态和社会生活均有深远影响,因此编纂一部系统的气象志具有重大意义。
从编纂的角度看,该志书延续了中国地方志“一地一志”的传统,同时又在体例上引入了现代气象科学的分类体系。志书的编纂工作历经数年,凝聚了众多气象专家、资料分析人员和地方志编纂者的智慧。它不仅是对气象数据的整理,更是一部反映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综合性文献。
该志的历史使命不仅在于记录,更在于传承。作为1986—2005年安徽气象发展的“集体记忆”,它系统呈现了气象事业在科学化、信息化和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轨迹,对后续气象规划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志书结构与内容特色
《安徽省气象志》的内容体系严谨,结构设计科学,主要包括气象概况、气候特征、气象灾害、气象科技进步、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等章节。每一部分都以详实的资料和规范的志体文风,展示了安徽气象事业的整体面貌。志书通过对各地观测站点的资料整合,形成了全省气候特征的宏观概览。
在体例设计上,该志书秉承“以史为主、以数为据”的原则,既具备科学性又兼具文献性。它不仅收录了气象观测数据、灾害统计与科技成果,还包含大量生动的实地案例,如洪涝、干旱、冰雹等典型气象事件的记录,为读者提供了直观的历史印证。
此外,该志书特别重视地方特色的呈现。例如针对皖北、皖南、皖中不同地理单元的气候差异进行了详细阐述,对山区、小流域以及城市气候环境的变化也有系统分析。这种区域化编纂思路使得志书更具学术深度和实用价值。
3、数字化传播与学术应用
《安徽省气象志 1986-2005_2012版_PDF电子版》通过中国地方史志网实现了数字化发布,这标志着地方志从纸质典藏向数字资源共享的重要转型。电子版的推广,使研究者、气象从业人员和公众能够便捷获取地方气象资料,极大地提高了文献利用率。
数字化不仅是形式的更新,更是知识传递方式的革新。通过PDF电子版的形式,用户可以在电脑、平板或移动端进行全文检索、数据比对与交叉研究,从而提升地方志的学术价值。对高校、科研机构而言,该电子资源成为分析区域气候变迁、环境治理政策和灾害防御体系的重要基础资料。
此外,中国地方史志网通过开放式平台建设,整合了全国范围内的地方志资源,形成了跨区域、多主题的知识网络。《安徽省气象志》的数字化出版,正是地方文献数字化与知识共享的重要成果,体现了数字人文精神在地方史志编纂中的深入实践。
4、网络时代的文化延续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安徽省气象志》的出版与传播,不仅是气象文献的延续,更是地方文化数字化保存的体现。通过中国地方史志网这一权威平台,传统的地方志文化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历史信息的永续保存与社会共享。
地方志作为地方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见证,其数字化、网络化发布让历史不再尘封。公众可以随时访问、下载、阅读,从而让地方志成为公众文化教育与科学传播的重要载体。《安徽省气象志》的数字版因此成为地方文化资源开放的重要案例。
更重要的是,这种网络化传播促进了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之间的互动。通过在线平台,用户不仅可以阅读历史,还能反馈资料、参与修订和研究,从而让志书的生命力在信息时代得以延伸。这种开放式的文化传承方式,正是现代史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总结:
《安徽省气象志 1986-2005_2012版_PDF电子版》的问世,既是安徽气象事业三十年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地方志体系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成果。它以科学的体例、翔实的资料和严谨的文风,为研究地方气候变化、灾害规律和气象服务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依据。通过数字化发布,这部志书突破了纸质载体的局限,实现了地方知识的广泛传播与共享。
从历史到当下,从地方到全国,《安徽省气象志》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传统志书的范畴。它不仅是安徽气象事业的档案,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随着中国地方史志网的持续发展,这类电子版志书必将成为推动地方文化建设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