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丰市政协志_1999_PDF电子版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有需要联系网页弹窗
县志简介
大丰市政协志
内容简介: 一、本志本着存真求实的精神,记述大丰市政协的历史和现状。 二、本志采用传统的横分门类、纵向叙述、纵横结合、事以类从的记事方式。 三、本志上限时间为政协成立之1957年,下限为1998年。在“文革”中,政协停止活动,故在1966年至1980年期间,本志未有记述。
编纂人员:李声源
编纂单位:政协江苏省大丰市委员会
· 大丰市政协志_1999_PDF电子版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大丰市政协志_1999_PDF电子版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大丰市政协志(1999)》是一部全面记录江苏省大丰市政协自成立以来发展历程、组织结构、履职实践与地方政治文化的综合性志书,由中国地方史志网收录并以PDF电子版形式发布,为研究华东地区地方政治发展和政协制度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本文将从“史志编纂背景与出版意义”、“政协组织结构与职能演变”、“履职实践与社会贡献”、“数字化保存与地方史志传播”四个方面进行深入阐述。通过对《大丰市政协志》的内容、特色与学术价值的分析,不仅展现了大丰市政协在地方治理与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也反映出华东地区地方志编纂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化路径。文章最后将总结其在史志学、地方政治与信息化传播中的综合意义,为读者呈现一部地方志书的全貌与价值。
1、史志编纂背景与出版意义
《大丰市政协志(1999)》的编纂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正值中国地方志复修工作全面推进时期。此时,全国各地的政协组织纷纷整理自身历史,旨在系统总结地方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经验,为后人留下翔实的制度记忆。大丰市政协作为县级政协组织,其志书编纂不仅是地方政治史的记录,也是区域社会变迁的缩影。
该志书由大丰市政协主编,地方史志办协助整理,经过多年的资料搜集、口述访谈和档案查证,最终于1999年定稿出版。这一过程凝聚了众多史志专家与政协干部的心血,充分体现了“以史为鉴、以志立信”的编纂理念。书中不仅记录了政协组织的发展历程,也涵盖了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城乡建设等多个领域的互动与贡献。
从出版意义来看,《大丰市政协志》的问世具有双重价值:一方面,它为地方政协的制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史料;另一方面,它也是大丰市社会政治生活的镜像,展现了中国地方政治文化在改革开放后走向成熟与规范的轨迹。这种文献的整理与公开,增强了地方政治的透明度和史学研究的广度。
2、政协组织结构与职能演变
在组织结构方面,《大丰市政协志》详细梳理了自政协成立以来各届委员的组成情况、领导班子变迁及专门委员会的设立。早期的大丰政协以老干部与党政代表为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家、知识分子及基层群众代表逐步加入,使政协结构更具广泛性和代表性。这种演变过程反映出地方民主政治的扩展与社会阶层的多元融合。
志书对政协职能的演变也有详尽记载。最初,政协主要承担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基本职能,而到90年代后期,其议政范围逐渐扩大,涵盖城市建设、环保治理、民生改善等社会议题。这种职能拓展体现了政协在新时代背景下从“政治参与”向“社会治理”的职能转型。
此外,《大丰市政协志》还重点描述了政协内部制度建设的完善过程,如常委会议制度、提案制度、视察调研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使政协的议政行为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为地方协商民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志书的编纂,也正是这一制度成熟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3、履职实践与社会贡献
《大丰市政协志》以丰富的案例展示了政协在地方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无论是对农业现代化的建言,还是对工业结构调整的调研报告,都显示出政协委员群体的专业性与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改革和生态保护等领域,政协的提案多次被地方政府采纳,促进了政策的科学化与决策的民主化。
志书中记载的大量履职实例,如关于港口开发、盐化工产业升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等议题的调研成果,真实反映了大丰政协与地方政府协同发展的轨迹。这些成果的积累,使政协成为连接政府与社会的重要桥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制度性支持。
同时,大丰市政协在推动社会和谐、文化传承等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贡献。志书特别设有“社会服务”篇章,介绍政协在扶贫帮困、社会公益、文化活动等领域的广泛参与。这种履职实践不仅增强了政协的社会影响力,也使其成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4、数字化保存与地方史志传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丰市政协志(1999)》以PDF电子版形式在“中国地方史志网”上发布,标志着传统史志向数字化史料的转型。这一举措使原本仅限于纸质流通的地方志书得以广泛传播,极大提升了史料的可获取性与学术利用价值。研究者、学生及公众可以便捷地在线查阅,从而实现知识的社会共享。
数字化不仅是载体的变革,更代表着史志编纂理念的更新。电子版的发布为史志工作者提供了新的编纂思路,使地方志从“存史”向“活史”转变。通过超链接、关键词检索与文本标注等功能,读者能够快速定位所需内容,增强了地方志的研究深度与传播广度。
在传播层面,中国地方史志网作为国家级专业平台,汇聚了大量地方志资源,其开放性和权威性为《大丰市政协志》的学术影响力提供了坚实保障。该平台不仅促进了学界对地方政治史的系统研究,也推动了地方志文化在公众中的普及与传承。
总结:
《大丰市政协志(1999)》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地方政治文献,不仅记录了大丰市政协从成立到发展的历史轨迹,也展示了地方协商民主制度化的历程。它以丰富的史料和严谨的结构,为后人研究县级政协的职能演变与社会贡献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PDF电子化的方式,该志书突破了传统史志的传播局限,使地方政治史的研究更具开放性和时代感。
总体而言,《大丰市政协志》是地方政治史志编纂的成功范例,其在内容体系、学术价值与社会传播方面均具有典范意义。它不仅是大丰市政协的历史文献,更是中国地方民主政治发展的生动注脚,展现了地方治理与史志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方向。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