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皇县南关村志_2013版_PDF电子版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赞皇县南关村志》
【作者】:马志文主编
【出版社】: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时间】:2013
【页数】:296
【ISBN】:9787202070963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建置与环境
第一节 位置境域
第二节 隶属沿革
第三节 地质地貌
第四节 气候
第五节 自然资源
一、土地与水文资源
二、树木林业资源
三、野生动物资源
四、野生药材资源
第六节 自然灾异
第七节 古代建筑
一、三里桥
二、玉皇阁
三、南关木阁
四、龙王庙
附:重修火神庙记
第八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南关居民区
附:南关已逝及即将消逝的地名现位置
第二章 人口
第一节 人口变迁
第二节 村民姓氏
第三节 参军参战
一、参军
二、参战
附:代耕制度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关村历年参军人员名表
第四节 长寿老人
第三章 中共南关村党支部
第一节 1945~1950年的党支部组织
第二节 1951~1955年的党支部组织
第三节 1955~1982年的党支部组织
第四节 1982年后的党支部组织
第四章 南关行政机构和群团组织
第一节 行政机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长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农业合作化村长
三、农业合作化后村长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革委会主任
五、人民公社时期的大队长
六、改革开放后的村委会主任
第二节 治安保卫、武委会、民兵连
一、武委会主任
二、治保主任
三、民兵连长
第三节 妇女组织
第四节 青年组织
第五节 儿童组织
第六节 农民组织
第五章 社会变革
第一节 从晚清到民国
一、赞皇县受维新影响,开始注重教育和办学
二、晚清和民国初年,赞皇县出现了数名开明廉吏
三、基层百姓不满封建统治和压迫奋起抗争
四、军阀混战过赞皇,南关屡受其扰
五、南关群众开始接触“共产主义”
第二节 日本侵略者的暴行
一、一位老人的回忆
二、日本侵略者使南关致死致伤人员
三、日本侵略者强迫南关村民出工干活,为其卖命
四、日本侵略者抓南关人为其当炮灰
五、日本侵略者烧、逼、抢、掳使南关村民财产遭受了很大损失
六、日本侵略者侵占赞皇县城,造成南关村民流离失所,形成难民
第三节 解放赞皇县城
第四节 土地改革
第五节 农业合作化
第六节 “文化大革命”
第七节 改革开放
第六章 经济
第一节 农业
一、种植业
二、养殖业
三、林果业
第二节 手工业
一、制砖
二、棉花加工
三、编织
四、木工
五、美工与雕塑
六、锻工
七、机械加工
八、铝合金及不锈钢加工
第三节 食品及饮食加工业
一、米面加工
二、做挂面
三、蒸馒头
四、炸馃子
五、榨油
六、打月饼
七、蜜枣加工
八、粉条粉皮加工
九、集日饮食业
第四节 交通运输业
第五节 商业
第六节 租赁业
第七节 劳务输出
第八节 服务业、修配
第七章 农业器具和农业机械
第一节 农业用器具
一、耕作器具
二、平整地器具
三、种地器具
四、中耕和植保器具
五、收获器具
六、浇灌器具
七、打场器具
八、运输器具
九、粮食加工器具
第二节 农业机械
一、动力机械
二、作业机械
第八章 公益工程
第一节 耕地改造工程
第二节 水利工程
第三节 电力工程
第四节 道路交通工程
第九章 生产生活
第一节 收入
第二节 消费
第三节 储蓄
第四节 民宅建筑
一、1970年以前
二、20世纪70~80年代
三、20世纪90年代
四、2000年以后
附:椆(打)坯
第五节 一日三餐
第六节 穿戴铺盖
第七节 室内陈设
第八节 发式与饰物
第九节 农耕生产
一、耕地
二、擦耙地
三、种地
四、锄地
五、收获
六、运输
七、打轧脱粒
八、米面加工
九、农田和菜园灌溉
十、饲草加工
第十节 纺织缝纫
一、从籽棉(原棉)到粗布(土布)
二、纳鞋底
三、缝纫
第十章 教育科技
第一节 私塾
第二节 学前教育(幼儿园)
第三节 普通教育及课程
第四节 民校和扫除文盲
第五节 办学条件的变化
第六节 农业科技
第七节 大专学生名录
第十一章 文化
第一节 美术活动
附:五星画室
第二节 文学创作
第三节 群众书法
第四节 音乐、舞蹈与俱乐部
第五节 社火
第六节 体育
第十二章 武术
第一节 南关武术源远流长
第二节 时艺刚与南关武术
第三节 南关武术门派和套路
第四节 南关少林武术武师及传人
附:南关少林武术习武人名录
附:武人用武实例
第五节 王正年轶事
第六节 南关武术在地县多次获奖
第十三章 医疗卫生
第一节 医生与卫生室
第二节 常见病与多发病
第三节 防疫
第四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第十四章 民情风俗
第一节 生活习俗
一、闻号
二、认干亲
三、拜干兄弟(姊妹)
四、拜师
五、互借家(农)具
六、互赠食品
七、劝架
八、过生日
九、忌讳日期
十、撺掇
第二节 传统节日
一、春节
二、元宵节
三、二月二龙抬头
四、端午节
五、中秋节
六、重阳节
第三节 婚嫁
一、议婚
二、订婚
三、结婚
四、过事
第四节 丧葬
一、装裹
二、停泊
三、报丧
四、入殓
五、吊唁
六、出殡
七、下葬
八、圆坟
九、过“七”
第五节 日常礼仪
一、称谓
二、见面礼
三、待客礼
四、迎送礼
第六节 良风美德
一、男到女家落户
二、互相关怀
三、外来户融入了南关群体
四、贤孝传家
五、拾金不昧
第七节 陈规陋习
一、裹脚
二、童养媳
三、冥婚
四、旧婚姻
五、赌博
第十五章 方言民谚传说
第一节 方言
一、用几种语词都可表达一个意思
二、一个字一个意思,在不同语词中读法不同
三、词语
第二节 民谚
一、农谚
二、生活
三、学习与修养
第三节 歇后语
第四节 传说
一、乞丐与乞丐坟
二、鲁班助修玉皇阁
三、三里桥和澄金溪
四、坛山冈与古塔
五、跌马沟
附:怪异现象二则
第十六章 童谣童谜童趣
第一节 童谣
一、月儿佛佛
二、小小子儿
三、小枣树儿
四、麻野鹊
五、小老鼠儿
六、拉大锯
七、猫来了
八、天明了
九、杨嘎嘎叶儿
十、锤板石
十一、过年谣
十二、杀鸡儿
十三、苇子叶儿
十四、十不足儿
第二节 童谜
第三节 童趣游戏
一、碰拐
二、打砣
三、打抬
四、杠钟儿
五、打皮牛
六、干轱辘
七、藏老门儿
八、星星过月儿
九、推铁环
十、打三角(或打四角)
十一、周毛儿
十二、拾子儿
十三、抄交
十四、捉昆虫
第十七章 人物
第一节 《赞皇英烈谱》中南关烈士英名录
马连世
阎竹岗
张双林
阎福义
张献瑞
阎福顺(另有传)
第二节 人物传记
王正年
马祥合
李二会
马群
马印廷
刘昌宇
商新义
马三偶
李绪春
阎福顺
张大金
崔志书
马福祥
李子玉
李世清
郑万庆
阎敬集
王斌
李顺义
冯菊书
马玉瑞
马明新
王生
李二顺
阎福贵
王凤书
李振基
阎白妮
赵沫英
傅海山
第三节 人物简介
翟训妮
李双廷
马年根
阎福辰
王宝环
李凤亭
阎福金
王宝玲
刘庆国
马绪印
阎福音
马会元
马福平
李耀华
郑贵元
马志文
马新顺
马喜元
李占海
马文菊
李连生
阎福廷
姜金娥
阎占峰
马增顺
阎占芹
李连长
王建辰
崔昌增
马学志
傅瑞朝
郑志忠
傅国锋
马聚英
李连英
马文革
马志民
刘彦芳
杨盼景
张国民
刘彦清
李国芳
马立辉
第四节 南关大队各队队长花名表
附录:文人墨客咏南关
后记
· 赞皇县南关村志_2013版_PDF电子版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赞皇县南关村志_2013版_PDF电子版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赞皇县南关村志_2013版_PDF电子版》是由中国地方史志网整理并公开发布的重要地方文献之一,全面记录了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南关村的历史沿革、社会变迁、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及民俗风貌。本文将以此电子版村志为核心,结合其在华北地区地方志体系中的价值,深入探讨其编纂背景、文献特点、社会意义与数字化传播路径。从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到文化传承功能,再到现代信息化传播方式,《赞皇县南关村志_2013版_PDF电子版》不仅是一部乡土历史文献,更是乡村文化复兴的重要载体。本文旨在通过系统分析,揭示这一电子版村志在当代中国地方文化建设中的独特地位及其对地方记忆、历史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深远影响。
1、编纂背景与史志价值
《赞皇县南关村志_2013版_PDF电子版》的诞生,离不开国家对地方志事业的重视与推动。2010年前后,中国地方史志事业进入数字化与系统化的新阶段,各地县志、村志相继启动修编工程。南关村作为赞皇县的重要村落,其地理位置、人口结构、经济形态在县域发展中具有代表性,2013版村志的出版,标志着这一村庄历史的系统化整理完成。
从内容上看,南关村志不仅记录了村庄的建制沿革,还详细记述了自然环境、宗族谱系、红色记忆、农业发展、教育变迁等多个方面。这使得它不仅是一部村级史志,更是一部反映地方社会变迁的综合性社会文献,对研究华北地区乡村历史、民俗与经济结构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更重要的是,《赞皇县南关村志_2013版_PDF电子版》的出版形式突破了传统纸质模式,以PDF电子版的形式向公众开放,为学者、研究者及当地居民提供了便捷的查阅途径。这种数字化存档方式,既符合现代信息传播的趋势,也让地方志的价值实现了“永久留存与即时可得”的双重意义。
2、内容结构与文化呈现
该村志的内容结构严谨,分为概述篇、地理篇、经济篇、社会篇、人物篇与附录篇等部分,每一章节都以史料为基础,以时间为主线,展现出南关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概述篇对村庄历史源流进行系统梳理,为后文提供宏观框架。
在文化呈现方面,村志对地方民俗、宗族制度、节庆活动等做了细致描绘。比如,文中记录的“正月社火”“腊月祭祖”“春祈秋报”等传统仪式,不仅体现了农耕文明的延续,也反映了村民精神生活的丰富性。这些内容为研究华北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珍贵资料。
此外,人物篇的编排格外引人注目。志书中对历代乡贤、革命烈士、教育工作者、创业典型等进行了纪传式书写,形成了南关村的“精神谱系”。这种“以人物立志”的编纂理念,不仅增强了史志的可读性,也彰显了地方文化自信的力量。
3、数字化发布与知识共享
《赞皇县南关村志_2013版_PDF电子版》的数字化发布,是地方志传播方式的一次创新尝试。中国地方史志网作为国家级地方志信息平台,通过整合各地县志、村志资源,建立了系统的数字档案库,使得以往难以查阅的地方史料得以全国共享。
数字化的最大优势在于可访问性与保存性。PDF格式不仅便于在线阅读和下载,还能在多终端环境下保持统一的版面与排版,保证了学术引用的标准化。对于地方研究者、教师及村民来说,这种数字化村志的出现,让历史从档案馆走向了大众视野。
同时,地方志的电子化也促进了地方知识的再利用与传播。许多文化研究机构、高校学者在研究地方社会时,都可直接引用《南关村志》中的原始资料,从而推动乡村社会史、人口史、文化史等多学科的研究发展。通过网络传播,该志书的影响力已远超一村之界,成为华北地区乡村文化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4、地方记忆与文化传承
村志的核心意义之一,在于保存“地方记忆”。南关村志以真实的史料和生动的记述,留存了村庄百年来的变迁轨迹。无论是土地制度的改革,还是家族的迁徙,抑或是教育与农业的演进,都在志书中找到了历史的印记。这种地方记忆的传承,使得村民在面对现代化浪潮时,仍能找到文化身份的根源。
文化传承不仅体现在文字上,更在于情感的延续。通过阅读村志,年轻一代能够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理解祖辈的奋斗历程,从而激发归属感与责任意识。这对于推动当代乡村文化复兴,构建精神文明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赞皇县南关村志_2013版_PDF电子版》的开放性,也让其成为文化教育的生动教材。它既是地方中小学历史教育的重要补充读物,也是文化展示与乡村旅游宣传的基础资料。通过村志的传播,南关村的历史故事得以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延续,形成了地方记忆的共享网络。
总结:
总体来看,《赞皇县南关村志_2013版_PDF电子版》不仅是一部详实的地方史志,更是中国地方志事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代表。它以系统的史料整理和现代化的信息发布形式,成功实现了“记载乡土、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三重功能。通过这一电子版村志,南关村的历史被永久镌刻在数字档案中,成为地方文明延续的重要见证。
从华北地区地方志体系的视角看,该村志的出版与传播,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地方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它不仅助力地方治理与历史研究,也为全国范围内的村志编纂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随着数字档案技术的进步,《赞皇县南关村志》将继续在文化传承与社会教育中发挥更深远的影响。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