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县人大常委会志 1984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南江县人大常委会志
内容简介: 《南江县人大常委会志》以马列主义、毛泽思想为指导,以党的第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央议》和全国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事求是,秉笔直书撰写而成。
编纂人员:郭合明
编纂单位:南江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编志组
目录
封面
南江县人大常委会志
《南江县人大常委会志》编写小组及有关工作人员
图片
大事年表
序言
例言
目录
序篇
正篇
文存篇
人物篇
后记
· 南江县人大常委会志 1984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南江县人大常委会志 1984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南江县人大常委会志(1984年版)》是一部系统记录南江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改革开放初期政治建设、组织发展与社会治理进程中的重要文献。该志书全面展现了地方人大制度的实践历程,生动反映了县域政治民主的起步与发展轨迹,是研究地方政治史、民主法治建设和基层治理演进的重要史料。全书以史为纲,以事实为据,真实记述了1980年代初南江县人大常委会在组织建设、立法监督、代表工作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探索与成就。本文从编纂背景与历史价值、组织结构与职能演变、立法监督与民主实践、社会影响与精神传承四个方面,对《南江县人大常委会志(1984年版)》进行全面阐述与分析,旨在通过史志的文字脉络,重温地方政治民主化的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进而展现这一志书在地方政治史研究中的深远意义。
1、编纂背景与历史价值
《南江县人大常委会志(1984年版)》的编纂工作,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政治体制逐步完善的时代背景之中。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各级地方政权开始恢复和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县级人大常委会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构,承担起依法行使权力、代表人民意志的重要职责。在这一历史节点,南江县人大常委会决定以文字形式系统总结自身的发展历程,旨在为后人留存一份珍贵的政治档案。
该志书的编纂工作始于1982年,历经两年整理,于1984年正式成书。编纂组成员由人大常委会干部、地方史志专家及相关学者共同组成,他们秉持“实事求是、存真立信”的原则,对历年来会议记录、文件档案、代表活动资料进行了全面梳理。志书的出版不仅标志着南江县地方政治文献体系的完善,更为县域民主政治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历史价值上看,《南江县人大常委会志(1984年版)》不仅是政治文献,更是社会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忠实地记录了地方政权在国家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的具体实践,见证了民主法治理念在基层的生根发芽,是研究县级政治制度与地方治理演进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
2、组织结构与职能演变
南江县人大常委会自成立以来,其组织架构经历了由初创到规范的演变过程。《南江县人大常委会志(1984年版)》在这一部分详细记载了常委会的组织机构、人员构成及工作职责。早期的常委会机构设置较为简朴,主要由主任、副主任及若干委员组成,秘书处作为常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事务与文档管理。随着政治体制的逐步完善,常委会下设法制、财政、教育、农业等专门委员会,为监督政府工作提供制度支撑。
志书对常委会职能的演变作了清晰梳理。从最初的会议决议机构,到后来的法定监督机关,其权力体系逐步完善,履职范围不断扩大。1984年版志书中记载,常委会不仅参与县级经济计划与预算的审议,还对社会事务、教育文化等领域实施法律监督,显示出人大制度在地方治理中的全方位作用。
在人员构成方面,该志书反映出地方代表的广泛性与社会代表性的统一。常委会成员涵盖了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代表,这一特点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精神。其组织与职能的演变,不仅是机构改革的结果,更反映了政治民主化的逐步深入。
3、立法监督与民主实践
《南江县人大常委会志(1984年版)》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详实记录了县级人大常委会在立法监督和民主实践中的探索。80年代初期,南江县人大常委会率先开展地方性法规的调研与试行,为县域社会治理提供了法律支撑。志书中列举了多项重要决议与审议活动,如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决定、教育资金监督条例等,这些制度创新充分展示了基层民主法治的萌芽。
在监督实践方面,常委会通过听取和审议政府专项工作报告、组织代表视察、质询制度等形式,强化了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机制。志书详细记载了若干典型案例,如对县建设局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的资金使用情况的专项审查。这些实践推动了县域治理的规范化与透明化,成为中国地方人大制度发展的生动注脚。
此外,志书中还特别强调了代表与群众的联系机制。常委会通过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召开代表联络会、建立“代表之家”等形式,拓宽了民意表达渠道。这些举措使人大工作更具群众基础,标志着地方民主政治从制度设计走向实践成熟。
4、社会影响与精神传承
《南江县人大常委会志(1984年版)》的出版不仅是政治文献的整理成果,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见证了南江县政治制度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转折,也彰显了地方干部和人民代表在探索民主政治中的责任与担当。志书的问世,使得更多基层干部得以系统学习人大制度的运作规律,为后来地方治理提供了制度参照。
该志书在社会层面产生了广泛影响。出版后,不仅成为县内各级人大代表的培训教材,还被学界引用为研究地方政权建设的重要依据。许多读者通过阅读此志,对人大工作的性质、权力运行机制及民主监督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而促进了公民法治意识的提高。
精神层面上,《南江县人大常委会志(1984年版)》凝聚了一代地方干部对政治责任的坚守与对人民权力的尊重。它不仅记录历史,更激励后来者继续推进地方治理现代化的脚步,使“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
总结:
综上所述,《南江县人大常委会志(1984年版)》是一部兼具史学价值与政治意义的地方志书。它以翔实的史料记录了南江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系统展示了县级政治生活的历史脉络,为研究中国地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宝贵的史实依据。志书不仅在制度层面上揭示了地方权力运行机制的规律,更在思想层面上彰显了政治民主化的历史必然性。
从历史纵深的角度看,这部志书的意义超越了地方层面,它见证了中国基层民主政治从探索到成熟的全过程。它以事实为基础,以人民为核心,书写了改革开放初期县级政治建设的真实画卷,为后来的制度创新与政治文化传承提供了精神源泉和历史镜鉴。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