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建置沿革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十堰市建置沿革》
【作者】:张培玉编著
【出版社】: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时间】:1998
【页数】:252
总述
水道辑要
地理位置
汉水
堵水
甲水
曾水
均水
筑水
境内汉水流域示意图
十堰古国
麇
绞
庸
秦汉郡县
南阳郡
汉中郡
后汉封国
秦汉郡县表
三国魏州郡县
荆州
南乡郡
魏兴郡
新城郡
上庸郡
三国魏郡县表
晋朝州郡县
荆州
南乡郡
梁州
新城郡
魏兴郡
上庸郡
巴渠郡
雍州
上洛郡
晋朝封国
晋朝州郡县表
南朝宋州郡县
雍州
始平郡
义成郡
南上洛郡
梁州
魏兴郡
新城郡
上庸郡
新兴郡
巴渠郡
刘宋封国
吉阳侯国
南朝宋州郡县表
南朝齐州郡县
雍州
始平郡
义成郡
南上洛郡
北上洛郡
梁州
魏兴郡
南新城郡
上庸郡
齐兴郡
新兴郡
巴渠郡
肖齐封国
南朝齐州郡县表
南朝梁州郡县
雍州
始平郡
兴州
始平郡
齐兴郡
广福郡
新兴郡
梁州与南梁州
魏兴郡
吉阳郡
新城郡
广福郡
上庸郡
上津郡
郧州
南洛州
上津郡
岐州
新城郡
上庸郡
绥州
南朝梁州郡县表
北朝西魏州郡县
金州(东梁州)
金城郡
吉安郡
上州
上津郡
丰利郡
绥州
光迁(郡)国
罗州
上庸郡
兴(丰)州
武当郡
齐兴郡
广福郡
万州
丹川郡
北朝西魏州郡县表
北朝北周州郡县
金州
吉安郡
上州
洵阳郡
迁州
光迁郡
绥州
罗州
上庸郡
淅州
丰州
武当郡
齐兴郡
广福郡
万州
北周封国
北朝北周州郡县表
隋朝州(郡)县
金州
直州
上州
迁州
罗州
均州
西城郡
房陵郡
上洛郡
淅阳郡
隋朝封国
隋朝州(郡)县表
唐朝州县
均州
房州
金州
商州
唐朝封国
唐朝州县表
五代州县
十堰境内各州分属五代列国表
宋朝路州县
京西路
金州
房州
均州
宋朝封国
宋朝州县表
元朝行省路县
河南行省
襄阳路
陕西行省
兴元路
元朝路县表
明朝府县
创建郧阳府
湖广布政司
郧阳府
襄阳府
明朝封国
明朝府县表
清朝省府县
湖北省
襄阳府
郧阳府
民国时期的政区
辛亥革命郧阳光复
郧阳光复始末
安靖郧邑
作光化起义军后盾
北伐淅川
国民政府政区
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
鄂西北苏区
中共老河口中心县委
中共鄂西北分区和郧属分区
中共襄阳道委
鄂豫边区革命委员会
苏区军事组织
苏区群众组织
鄂豫陕苏区
中共鄂陕特委
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
抗战时期党的建设
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
鄂西北解放区
两竹地委
兴房保宜地委
武当地委
鄂西北区行政总署
两竹专署
兴房保宜专署
武当专署
鄂西北军区
两竹分区
兴房保宜分区
武当分区
豫陕鄂(陕南)解放区
中共第四地方委员会
中共两郧地方委员会
第四专员公署
两郧专员公署
第四军分区
两郧军分区
新中国的政区
建国后的政区概况
郧阳地区
十堰市
十堰市的创建
建市条件
创建过程
建设成就
史料辑录
《诗经》摘录
十堰史诗
十堰郡县缩影
十堰——人类的发祥地
十堰历史地图
原始社会遗址图示
商时期诸侯国图示
西周时期诸侯国图示
春秋时期诸侯国图示
战国时期图示
秦朝郡县图
西汉郡县图
东汉郡县图
三国魏州郡县图
西晋郡县图
十六国前秦郡县图
南朝宋郡县图
南朝齐郡县图
南朝梁州郡图
北朝北周州郡县图
隋朝郡县图
唐朝州县图
五代时期略图
北宋州县图
南宋州县图
元朝路县图
明朝府县图
清朝府县图
民国湖北第十一行政督察区略图
1924年秋—1926年8月中共党组织分布示意图
1926年9月—1927年7月中共党组织分布示意图
1929年5月—1930年8月十堰属中共鄂北特委辖区示意图
湘鄂西苏区鼎盛时期示意图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陕苏区党组织分布示意图
抗战初期鄂西北党组织分布示意图
1946年8月—1947年2月鄂西北解放区示意图
十堰略图
大事记
征实录
后记
· 十堰市建置沿革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十堰市建置沿革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秦巴山脉腹地一座山水相依、文化深厚的城市。其建置沿革历经千年,从古代的郧、房、竹三地分治,到近现代的行政区划调整,再到今日形成的“车城十堰”,其发展轨迹折射出中国西部地区由边陲到开放的重要转变。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十堰市的建置沿革进行全面梳理:首先探讨其“古代郧房竹建置源流”,追溯地方政区的形成与演变;其次分析“民国时期行政调整轨迹”,揭示近代社会动荡中的行政格局变化;第三部分聚焦“新中国成立后的区划演进”,重点说明十堰如何从地级市崛起成为湖北省西北重镇;第四部分探讨“现代十堰的城市化与区域融合”,展示十堰在新时代的空间格局优化与城市功能提升。通过全景式的梳理与分析,本文旨在还原十堰市从历史到现实的发展脉络,展现其独特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化进程。
1、古代郧房竹建置源流
十堰地区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活动遗迹遍布丹江、汉江流域。夏商时期,这一地区属荆楚文化圈边缘地带,政治上隶属于古郧国与楚国之间的势力范围。郧国的建立,是十堰建置历史的开端,郧地因水陆交通便利、山川屏障稳固而成为楚国北上的要冲。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十堰地区属南郡辖地。西汉时设郧县,隶属南郡;东汉至三国时期,郧、房、竹三地的政治建置日趋清晰,分别成为地方政权的核心。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荆襄地区的分治,房县、竹山县、郧县等县域逐步定型,为后世的行政区划奠定基础。
隋唐时期,十堰地区属襄州、均州、房州等辖区。特别是唐代设立“均州”,治所在今丹江口市一带,成为本地区政治中心。宋元明清时期,均州、郧阳府、房县、竹山、竹溪等地的行政区划虽有微调,但基本框架延续至清末。这一时期的建置特点是“山分县治、江定州界”,体现了自然地理对行政区划的深刻影响。
2、民国时期行政调整轨迹
进入民国后,全国范围内的行政体系进行现代化调整。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设道,郧阳、房县、竹山、竹溪等地先后隶属襄阳道、鄂北道等。民国十七年后,道制废除,实行省、县两级制,郧阳专区初步形成,成为湖北省西北部重要的行政区中心。
抗日战争时期,十堰地区地处鄂西北山区,成为重要的战略后方与游击区。郧阳、房县、竹山、竹溪等地不仅是物资转运的重要节点,也孕育了地方抗战政权。战后国民政府对该区行政进行修复与调整,恢复郧阳专区建制,辖七县,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体系。
民国时期的行政调整,虽频繁而复杂,但逐步奠定了十堰地区的空间格局。此时的十堰尚未设市,而是以郧阳为政治中心、房竹两县为辅的格局为主。这一历史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后十堰的行政崛起埋下伏笔。
3、新中国成立后的区划演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郧阳专区隶属湖北省,管辖范围基本沿袭民国时期。1950年代至1970年代,随着国家工业化战略推进,十堰地区迎来了历史性转折。1969年,国家决定在郧阳南部兴建第二汽车制造厂,即今日的东风汽车公司,这一决策促使十堰建市成为历史必然。
197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十堰市,隶属郧阳地区,后逐步升格为地级市。建市初期的十堰,以东风汽车工业基地为核心,逐步形成“工矿城市+行政中心”的双重功能。此后,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多次行政调整,1994年撤地设市,原郧阳地区行政区划并入十堰,形成新的地级十堰市。
进入21世纪,十堰市下辖的郧阳区、茅箭区、张湾区、竹山县、竹溪县、房县、丹江口市等区域格局逐步稳定。此阶段的区划调整,不仅体现了行政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标志着十堰从“工业型城市”向“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转变。
4、现代十堰的城市化与区域融合
现代十堰的发展,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行政建置意义,而是在区域融合与城市功能升级中展现出新的格局。自2010年以来,十堰积极融入“汉十襄”城市群战略,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郧阳新区与丹江口生态区为两翼的城市空间结构。
随着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十堰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地位显著提升。政府在区划上进行优化,将生态红线、产业布局、城乡融合纳入整体规划。郧阳撤县设区、郧西融入经济带、竹山竹溪对接陕渝发展,这些变化不仅是行政意义上的调整,更是区域一体化的体现。
在新时期,十堰市的建置沿革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行政区划的科学化、城市空间的协调化、经济社会的均衡化成为主要特征。今天的十堰,不仅是“东风汽车之城”,更是“南水北调源头、生态宜居名城”,其建置演变体现出从山城到现代城市的历史飞跃。
总结:
综观十堰市的建置沿革,可以发现其行政变迁与国家战略、地理环境、产业布局息息相关。从古代郧房竹的县州建置,到民国时期的行政调整,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区划整合,十堰的行政演变始终围绕区域协调、资源统筹与经济发展三大核心展开。行政边界的变化,不仅反映了政治体制的演进,更映射出地方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
如今的十堰,正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其建置沿革已成为研究中国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史的重要范例。未来,随着区域融合、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升级的不断深入,十堰的城市格局将更加优化,其历史脉络也将继续延伸,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