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地区志 化学工业志_1994_PDF电子版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常德地区志 化学工业志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常德化学工业的发展与现状。包括化学矿山、化学肥料、化学农药、无机化工、有机化工、橡胶加工等。
编纂人员:郑昌达 , 童梓明
内容时限:1840-1988
出版时间:1993年
出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7-5046-0887-4
· 常德地区志 化学工业志_1994_PDF电子版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常德地区志 化学工业志_1994_PDF电子版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常德地区志·化学工业志(1994)》是中国地方志系统中一部极具代表性的工业类志书,它系统地记载了常德地区化学工业的发展历程、产业结构、技术革新与区域经济联系等内容。这部志书不仅是研究华中地区化工产业格局的重要文献,也是了解中国地方工业现代化进程的珍贵资料。从原料资源的开发到化工体系的构建,从企业布局到环境保护,《化学工业志》以翔实的数据、丰富的案例与严谨的编纂逻辑,为学者、企业家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观察常德工业化轨迹的窗口。本文将从编纂背景与史料价值、产业结构与发展脉络、技术创新与经济影响、以及文献数字化与现代传承四个方面,对《常德地区志·化学工业志(1994)》及其在中国地方志体系中的地位作出系统分析与深入阐述。
一、编纂背景与史料价值
《常德地区志·化学工业志(1994)》的编纂,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地方志复修热潮。当时国家重视以志书的形式系统总结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而常德作为华中地区重要的工业重地,其化学工业发展迅速且具有典型性,因此被单独成志。这部志书的编纂工作汇集了地方政府、企业代表、科技人员及档案部门的力量,体现了地方经济建设与文化传承的结合。
从史料价值角度看,该志书以详实的统计资料为基础,涵盖了化工原料来源、主要企业发展、生产技术变迁、产品结构调整等多方面内容。它的出现弥补了此前地方工业志书中对化学工业记载不足的缺陷,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此外,《化学工业志》的资料来源多样,包括政府档案、企业年报、地方统计局资料及科研机构论文,使得它在真实性和全面性上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这些资料不仅记录了经济增长的数据,还反映了政策导向、市场变化及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二、产业结构与发展脉络
常德地区的化学工业起步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但真正形成体系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时期。该地区的化工产业以基础化工、农用化工、轻化工及精细化工为主,逐渐形成了以常德市区为核心、辐射各县的产业布局。《化学工业志》详细描述了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化工厂的演进轨迹。
在产业结构方面,常德的化工企业经历了由国有独资到多元化经济并存的转型过程。早期的化肥厂、农药厂和橡胶厂,为区域农业与轻工业提供了坚实支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民营和合资化工企业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产品结构升级,使得常德化工由传统粗放型生产迈向高附加值的精细化生产。
《化学工业志》还系统梳理了各阶段的政策导向与产业调整。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国家化工部出台了“以农促工,以工带农”的发展战略,常德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农药化工和氮肥工业,形成了“农化一体化”产业链。这种区域特色的产业模式,为后来的地方工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三、技术创新与经济影响
技术进步是推动常德化学工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化学工业志(1994)》中记录了大量企业技术改造、科研项目及成果转化的案例。例如常德化肥厂在八十年代引进合成氨新工艺,使产量与能效显著提高;常德橡胶厂在九十年代初期引入聚合物改性技术,标志着地方化工技术体系的现代化。
在科研协作方面,常德化工系统与武汉、长沙等地科研院校建立了紧密联系,共同推动了催化剂、农药新配方、塑料助剂等项目的研发。科技与产业的结合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也提升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为常德跻身华中地区重要化工中心奠定了基础。
经济影响层面,《化学工业志》指出化学工业对地方财政收入、就业及上下游产业链的拉动作用显著。化工企业成为地区工业产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促进了交通、能源及环保等配套产业的发展。然而,志书也坦诚记录了当时的环境治理问题与资源约束,为后续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历史警示。
四、文献数字化与现代传承
随着数字化档案建设的推进,《常德地区志·化学工业志(1994)》的电子化版本在“中国地方史志网”等平台上得以发布,使更多研究者与公众能够方便地查阅和利用。这一电子版不仅保留了原志书的结构与内容,还通过关键词索引、目录链接等方式提升了检索效率。
在华中地区的县志下载体系中,《化学工业志》PDF电子版的开放下载,标志着地方志资源共享的新时代。它突破了传统纸质志书阅读的局限,让历史资料在网络环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也推动了地方文化的数字化传承。
此外,电子版的传播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再利用。研究者可通过数字文本分析手段,对常德化工产业的政策演变、经济波动与产业空间格局进行量化研究。这种“数智化史志研究”理念的应用,使地方志不再仅是静态的历史记录,而成为动态的知识资源库。
总结:
总体而言,《常德地区志·化学工业志(1994)》不仅是一部地方工业发展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时代的镜像。它见证了常德从资源型经济向科技驱动型经济的转变,也反映了地方政府与企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努力与探索。通过系统梳理编纂背景、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与数字化传承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一部地方志所蕴含的多重价值:历史的、经济的、文化的与技术的。
今天,当我们通过中国地方史志网重温这部志书,不仅是在回望常德化工的过去,更是在理解中国地方工业发展的逻辑与精神。这种基于历史积淀的文献数字化实践,使地方志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其“以史资政、以志传承”的独特作用。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