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西农作物品种志_2017版_PDF电子版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有需要联系网页弹窗
县志简介
【书名】:《定西农作物品种志》
【作者】:高占彪主编
【出版社】: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时间】:2017
【页数】:229
【ISBN】:9787542413864
第一章 马铃薯
第一节 鲜薯食用型
一、陇薯10号
二、冀张薯8号
三、冀张薯12号
四、冀张薯14号
五、克新1号
六、克新18号
七、青薯168
八、青薯9号
九、新大坪
十、费乌瑞它
十一、爱兰1号
十二、定薯1号
十三、定薯2号
十四、兴佳2号
十五、中薯5号
十六、中薯18号
十七、中薯19号
十八、中薯21号
十九、青薯10号
二十、丽薯7号
二十一、丽薯10号
二十二、晋薯16号
二十三、东农308
二十四、东农310
二十五、云薯103
二十六、鄂马铃薯5号
二十七、同薯23号
二十八、台湾红皮
二十九、甘农薯2号
三十、甘农薯4号
三十一、甘农薯5号
三十二、农天1号
三十三、农天2号
三十四、天薯10号
三十五、天薯11号
三十六、大白花
三十七、陇薯1号
三十八、中心24
三十九、高原4号
四十、高原8号
四十一、渭薯8号
第二节 淀粉加工型
一、陇薯3号
二、陇薯5号
三、陇薯6号
四、陇薯7号
五、陇薯8号
六、陇薯9号
七、陇薯11号
八、陇薯12号
九、陇薯13号
十、陇薯14号
十一、青薯2号
十二、庄薯3号
十三、定薯3号
十四、定薯4号
十五、腾薯1号
十六、腾薯2号
十七、陇薯2号
十八、渭会2号
十九、下寨65
二十、高原3号
二十一、渭薯1号
第三节 食品加工型
一、大西洋
二、夏波蒂
三、LK99
四、布尔班克
第四节 特色保健型
一、黑美人
二、红美
三、紫云1号
四、陇彩1号
第二章 中药材
第一节 当归
一、岷归1号
二、岷归2号
三、岷归3号
四、岷归4号
五、岷归5号
六、岷归6号
第二节黄(红)芪
一、陇芪1号
二、陇芪2号
三、陇芪3号
四、陇芪4号
五、西芪1号
六、红芪
第三节 党参
一、渭党1号
二、渭党2号
三、渭党3号
四、渭党4号
第四节 板蓝根
一、定蓝1号
第五节 甘草
一、乌拉尔甘草
二、胀果甘草
第六节 柴胡
一、北柴胡
二、南柴胡
三、陇柴1号
第七节 金银花
一、九丰1号
二、九丰2号
三、北花1号
第八节 秦艽
一、陇秦1号
二、陇秦2号
第九节 大黄
一、掌叶大黄
二、唐古特大黄
三、药用大黄
第十节 其他
一、丹参
二、黄芩
三、防风
四、独活
五、牛蒡子
第三章 小麦
第一节 冬小麦
一、陇中4号
二、陇中3号
三、陇中2号
四、陇中1号
五、临农9555
六、临洮7230
七、陇选1号
八、兰天29号
九、兰天26号
十、中梁25号
十一、天选51号
十二、天选50号
第二节 春小麦
一、定西42号
二、定西41号
三、定西40号
四、定西39号
五、定西38号
六、定西24号
七、定西33号
八、定丰17号
九、定丰16号
十、定丰12号
十一、定丰9号
十二、西旱4号
十三、西旱3号
十四、西旱2号
十五、西旱1号
十六、甘春27号
第四章 玉米
第一节 粮用型
一、临单217
二、临单218
三、金凯3号
四、敦玉10号
五、五谷704
六、敦玉15号
七、敦玉12号
八、福地201
九、大丰30
十、金凯5号
十一、金穗1203
十二、酒单4号
十三、金穗3号
十四、金源早247
十五、龙源3号
十六、金凯6号
第二节 粮饲兼用型
一、豫玉22号
二、郑单958
三、沈单16号
四、先玉335
五、承单20号
六、承3359
七、酒试20
八、晋单60
九、晋单73号
十、潞玉36号
十一、宁玉524
十二、龙生1号
十三、华农101
十四、先玉1225
十五、五谷568
十六、玉源7879
第三节 鲜食型
一、临糯4号
二、京科糯120
三、超糯606
四、金黄糯2号
第五章 蔬菜
第一节 大路蔬菜
一、甘蓝
1.中甘21号
2.中甘23号
3.甘蓝8398
二、大白菜
1.强势
2.金宝8号
三、娃娃菜
1.高丽贝贝
2.高丽金娃娃
3.大阪金铃
四、花椰菜
1.曼迪
2.天马圣雪
3.捷如雪2号
五、西兰花
1.蔓陀
2.绿岭
3.里绿
六、芹菜
1.加州王
2.文图拉
3.格瑞
七、萝卜
1.夏抗40天
2.青脆50
3.奥春
八、胡萝卜
1.娜帕
2.红芯六号
九、菜豆(丰收1号)
十、豇豆
1.红嘴燕
2.之豇 28-2
十一、韭菜
1.多抗富韭11
2.太空棚绿
3.紫根韭菜
十二、大葱
1.辽葱1号
2.辽葱2号
十三、洋葱
1.壮汉紫宝洋葱
2.牧童
十四、大蒜
1.临洮红皮蒜
2.乐都紫皮大蒜
3.华农
十五、菠菜
1.安菠大叶
2.东北尖叶菠菜
十六、莴苣
1.北京紫叶莴笋(莴苣)
2.真优尖叶白笋
十七、叶用莴苣
1.黑核
2.翠叶
十八、油麦菜
1.纯香油麦菜
十九、茼蒿
1.茼02-1
2.茼02-2
二十、油菜
1.京冠一号
2.金茂青梗菜
二十一、芫荽
1.北京香菜
2.原阳秋香菜
3.白花香菜 又名青梗香菜
第二节 精细蔬菜
一、黄瓜
1.津优30号
2.津优 36号
3.津优308号
4.中农37号
5.博耐15号
6.绿秀一号
二、西葫芦
1.冬玉
2.冬宝
3.法拉利
4.京葫3号
5.京葫36号
三、番茄
1.改良毛粉802
2.爱农乐
3.中杂101
4.农博粉1026
5.京丹1号
6.红玉179
四、茄子
1.快园茄
2.二民茄
3.兰杂1号
4.兰杂2号
五、辣椒
1.陇椒2号
2.陇椒6号
3.甘科5号
4.航椒5号
5.亨椒冠龙
6.润丰金剑
六、百合
1.冰清
2.玉洁
第三节 食用菌类
一、香菇
1.香菇L808
二、平菇
1.平菇SD-1
2.平菇5902
3.平菇1593
三、双孢菇
1.As2796
2.蘑菇F56
四、金针菇
1.金针菇913
2.“FV57”金针菇
3.金白8号
五、鸡腿菇
1.特白33
2.特白36
3.鸡腿菇CC900
六、白灵菇
1.农大白灵菇2号
2.高温白灵
3.早熟白灵720
七、杏鲍菇
1.杏鲍菇250
2.农大杏鲍菇
3.杏鲍菇1号
第六章 小杂粮
第一节 蚕豆
一、青海13号
二、青蚕14号
三、青蚕15号
四、临蚕6号
五、临蚕8号
六、马牙蚕豆
第二节 豌豆
一、定豌1号
二、定豌2号
三、定豌3号
四、定豌4号
五、定豌5号
六、定豌6号
七、定豌7号
八、定豌8号
九、陇豌1号
十、西瓜皮
第三节 扁豆
一、定选1号
二、定选2号
三、本地小扁豆
第四节 莜麦
一、定莜9号
二、定莜8号
三、定莜7号
四、定莜6号
五、定莜5号
六、定莜4号
七、定莜3号
八、定莜2号
九、定莜1号
十、高719
十一、白燕2号
十二、本地莜麦
十三、本地莜麦
第五节 荞麦
一、定甜荞1号
二、定甜荞2号
三、定甜荞3号
四、定苦荞1号
五、定引1号
六、云荞1号
七、川荞1号
第六节 谷子
一、陇谷3号
二、陇谷6号
三、陇谷8号
四、陇谷11号
五、陇谷13号
第七节 糜子
一、陇糜7号
二、陇糜8号
三、陇糜9号
四、陇糜5号
五、陇糜10号
六、陇糜11号
第七章 油料
第一节 亚麻
一、定亚24号
二、定亚23号
三、定亚22号
四、定亚21号
五、定亚20号
六、定亚19号
七、定亚18号
八、定亚17号
九、陇亚7号
十、陇亚8号
十一、陇亚10号
十二、陇亚杂1号
十三、陇亚杂2号
十四、天亚5号
十五、定亚16号
十六、定亚15号
十七、天亚2号
十八、定亚14号
十九、定亚12号
二十、定亚11号
二十一、定亚10号
二十二、定亚6号
二十三、定亚4号
二十四、定亚3号
二十五、定亚2号
二十六、定亚1号
二十七、匈牙利B
二十八、雁农1号
二十九、坝亚3号
三十、晋亚2号
第二节 油菜
一、天油6号
二、天油5号
三、天油4号
四、天油2号
五、延油2号
六、天油1号
七、米达斯
八、陇油8号
九、陇油7号
十、陇油6号
十一、互丰010
十二、华协1号
十三、青杂3号
十四、青杂2号
十五、奥罗
十六、WW1256
十七、沪油23号
十八、“门源”小油菜
十九、二样子
二十、芸芥
二十一、蔓菁
· 定西农作物品种志_2017版_PDF电子版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定西农作物品种志_2017版_PDF电子版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定西农作物品种志(2017版)PDF电子版》是由中国地方史志网收录、西北地区农业史志体系中的一部重要资料性文献。该志书以甘肃省定西市为研究与记录范围,系统总结了当地农作物的品种演变、栽培技术、气候条件、经济效益及推广情况,既是农业科研与生产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了解西北地区农业变迁的典型窗口。全书以科学分类、图表并重、文献结合实地考察为主要特色,全面展现了定西在小麦、马铃薯、油料作物、豆类等多种农作物上的品种改良成果。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分析:一是志书编纂背景与学术价值;二是定西主要农作物品种的系统概述;三是地方农业技术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四是史志数字化与资料传播的意义。通过多维度阐述,本文旨在揭示《定西农作物品种志》的现实价值与历史意义,展现其在中国农业文化与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中的独特地位。
1、编纂背景与学术价值
《定西农作物品种志(2017版)》的编纂背景,源于甘肃省全面推进地方志“二轮修志”的总体部署。定西地处西北内陆,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是我国农业生态类型的重要过渡区。为科学总结农业生产规律、保存珍贵的种质资源数据,当地政府和农业科研机构在2010年启动了农作物品种志的编纂工作,历经七年完成。该志书不仅是定西农业发展成果的系统总结,也体现了国家对地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学术价值方面,《定西农作物品种志》以品种为主线,系统整理了定西及周边地区数百种农作物的分类、特征、适应性及产量数据。这种志书式的编纂体系,为农业史、植物学、生态学等研究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在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品种选择与技术适应的关系,为当代农业科研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模型。
此外,该志书还在资料整理方法上具有创新意义。编纂组引入了数字化信息处理系统,对传统纸质档案进行系统扫描与电子录入,形成了可检索、可比对的数据库版本。这种“纸质+电子”的融合模式,使其成为地方志书数字化转型的代表性成果,也为中国地方农业志书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样板。
2、定西主要农作物品种概述
定西作为甘肃省的重要农业区,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独特的地理与气候条件使得这里成为多种农作物的优良种植地。《定西农作物品种志》详细记录了小麦、马铃薯、胡麻、豌豆、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的品种谱系。志书不仅阐述了传统地方品种的起源与演变,也介绍了近年来通过科技创新引进和改良的新品系,如“定西27号小麦”“渭源早熟马铃薯”等代表性成果。
其中,马铃薯是定西农业的支柱性作物。志书中指出,定西马铃薯产业经过长期培育,已形成以高淀粉、高抗性、高产量为特征的独立品种体系。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促进了西北地区马铃薯主产区的结构优化和农民增收,成为中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重要样板地区。
此外,油料作物与豆类品种的改良也在志书中占据了重要篇章。通过引入抗旱抗寒基因,定西油菜与豌豆的品种适应性显著提高。志书对各类品种的栽培周期、产量对比、适宜海拔范围进行了科学的数据展示,这不仅具有农业科研的学术价值,也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提供了精准依据。
3、农业技术与生态环境互动
定西地处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量有限,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农业发展必须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定西农作物品种志》在对品种介绍的同时,着重阐述了生态环境与农业技术的协同关系。通过推广旱作农业技术、优化地膜覆盖、改良耕作制度,定西逐步实现了“稳产增产与生态平衡”的双重目标。
志书指出,不同农作物在不同生态区的分布体现了典型的适应性分化。例如,通渭与渭源地区多栽培耐旱小麦与油菜,而临洮与安定区则以马铃薯和豆类为主。这种“区域化品种布局”模式,不仅优化了农业生态系统,也降低了自然灾害对粮食安全的冲击。
此外,生态修复工程与农业结构调整的结合也是定西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志书中详细记载了退耕还林、节水灌溉、旱地覆膜等一系列生态型农业技术的应用效果。这些措施的推行,使定西农作物品种的生产效率与环境协调度显著提升,成为西北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典范。
4、数字化资料与传播意义
《定西农作物品种志(2017版)》PDF电子版的发布,标志着地方农业志书的数字化进入新阶段。通过中国地方史志网这一权威平台,学者、科研人员以及公众能够方便地在线查阅、下载和引用资料,实现了历史文献资源的共享与再利用。
数字化版本在内容呈现上具备多维度优势。其采用结构化目录系统,可按作物类别、地区、年代进行检索,大大提升了信息利用效率。同时,附带的数据表格、图片资料和品种分布图,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定西农业的发展轨迹。这种开放共享模式,使《定西农作物品种志》从地方文献转化为国家级知识资源。
传播意义方面,该电子版的上线推动了地方志书的现代化传播,打破了传统纸质志书受众有限的局限。通过数字化平台,国内外农业科研机构可便捷获取定西农业的历史与现实数据,为国际农业合作提供借鉴。更重要的是,它让定西这一西北农业重镇的科学成果被更广泛地认知与传播,提升了地方农业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总结:
总体来看,《定西农作物品种志(2017版)PDF电子版》不仅是一部地方农业志书,更是一部跨越学术研究与现实应用的综合性成果。它以详实的数据、科学的分类、系统的结构展示了定西农业发展的全貌,反映了西北地区农作物改良、生态治理与科技创新的历史进程。通过电子化传播,这部志书实现了从“地方经验”到“国家记忆”的转化。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该志书既是对定西农业文明的记录,也是对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印证。它让人们看到,在黄土地深处,科学与自然、传统与现代正在实现新的融合。随着数字档案的开放,《定西农作物品种志》将持续为农业科研、政策制定与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历史依据与理论支撑。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