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志(1997~2007)_PDF电子版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志(1997~2007)
内容简介: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是由创办于1907年的金华师范学校和创办于1956年的义乌师范学校,于1998年合并,并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并轨后提升而成的。至2007年,学院已具有100年的师范教育光辉历程。因此,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师范教育应包括:金华师范学校、义乌师范学校、师范学院三个不同发展阶段。鉴于三个阶段各具的不同发展情况,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志分以下五篇撰写。
编纂人员:程福生 , 施章贤 , 李邦荣 , 朱云菊 , 王建生
编纂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
内容时限:1997-2007
出版时间:2007年
·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志(1997~2007)_PDF电子版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志(1997~2007)_PDF电子版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围绕《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志(1997~2007)_PDF电子版 | 华东地区 | 县志下载 | 中国地方史志网》这一专题展开,从历史沿革、教育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发展以及社会影响与文化传承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文章系统梳理了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十年间的发展轨迹,呈现出其在区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与办学特色。从地方志的视角出发,本文不仅还原了金华师范教育的发展脉络,也展现了华东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缩影。通过分析学院在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师资培养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成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在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探索与突破。最终,本文以地方史志的文献价值为结尾,揭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志》在教育史、地方史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一、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末,是金华地区高等教育体系中极具代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至2007年,是学院师范教育全面建设与快速发展的十年。学院在原有师范学校的基础上,逐步整合资源,确立了以教师培养为核心的教育定位,形成了“基础扎实、技能突出、服务地方”的办学方针。
在这一时期,学院依托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积极开展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师范教育专业不断扩大,涵盖小学教育、学前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多个方向,为地方基础教育输送了大量优秀教师。教育志中记载的师资培养模式与实践基地建设,充分体现了学院服务地方、面向基层的教育理念。
此外,《师范教育志》对学院早期办学条件的改善也有详细记录。从教学楼、实验室到实训中心的建设,学院逐步形成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体系。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相辅相成,推动师范教育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二、教育体系与课程创新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在1997至2007年间的师范教育体系建设,体现了职业教育与师范教育融合发展的特点。学院以服务基础教育为目标,探索出多层次、多渠道的课程体系,强化了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的结合。课程体系以“理论+实践+创新”为主线,形成了“校内学习—校外实习—社会服务”的完整教学链条。
教育志中对课程改革的记录尤为详尽。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推行“双证制”与“模块化教学”模式,使学生既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又具备职业技能证书。通过这种模式,学院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显著提升,成为地方教育体系中的中坚力量。
在教学方法上,学院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创新手段,提升了师范生的课堂组织与教学能力。同时,学院与中小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设立教育实习基地,使师范生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积累经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三、师资队伍与科研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发展的关键支撑。根据《师范教育志》的记载,1997年至2007年间,学院教师队伍从数量到质量均实现了跨越式提升。学院重视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同时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进修,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学院建立了完善的教师培养机制,定期组织教育理论培训、教学技能竞赛及教育科研项目申报,推动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两方面同步成长。师范类教师不仅承担课堂教学任务,还积极参与地方教育科研课题,形成了以“教学促科研、科研带教学”的良性循环。
科研建设方面,学院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中心,鼓励教师围绕基础教育改革、课堂教学创新、教育信息化等主题开展研究。2000年代初期,多项科研成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华东地区职业师范教育领域的地位。
四、社会影响与文化传承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志(1997~2007)》不仅是学院发展的实录,更是金华地方教育事业的重要见证。学院以其突出的师范教育成果,对地方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毕业生遍布全市乃至全省的中小学,他们成为基层教育改革与教学创新的重要推动者。
在文化传承方面,学院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与地方人文精神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尚德、笃行、求真、创新”校园精神。这一精神通过教育志的整理与传播,延续了学院的教育理想,也成为金华地区教育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学院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与教育扶贫项目,组织师生深入农村、社区,开展教育支教与技能培训活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让师范教育更好地服务地方、服务社会。教育志对这些事迹的记录,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社会教育资料。
总结: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志(1997~2007)_PDF电子版 | 华东地区 | 县志下载 | 中国地方史志网》是研究地方师范教育发展的重要文献。通过对十年间学院在教育体制、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系统梳理,可以清晰地看到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在区域教育中的示范作用。它不仅记录了一所院校的成长历程,也反映了我国职业教育在21世纪初的重要转型阶段。
本文通过多维度分析,揭示了该教育志所承载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它既是一部教育史志作品,也是一份区域教育发展研究的重要资料。作为地方教育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了地方高等教育的崛起轨迹,为后续教育政策与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参考基础。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