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史 1842-1860_(英)泰瑞·贝内特著_2011_PDF电子版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中国摄影史 1842-1860》
【作者】:(英)泰瑞·贝内特著
【出版社】: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
【时间】:2011
【页数】:243
【ISBN】:9787802365674
第一章 首批影像
第二章 首批照相馆
第三章 流动摄影师
第四章 首批上海照相馆
第五章 过客
第六章 商业影像
第七章 业余摄影师及其他
第八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引论
第九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法国摄影师
第十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国摄影师
第十一章 外交官中的摄影师
第十二章 战争影像
第十三章 香港的照相馆
结语
摄影术语
中国摄影年表(截至1860年)
中国摄影分区年表(1842-1860年)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华摄影师名录(1842-1860年)
附录1早期立体照片中的中国
附录2查尔斯·帕克及“勇士纪念碑林”
附录3费利斯·比托的死亡证明书
致谢
译后记
· 中国摄影史 1842-1860_(英)泰瑞·贝内特著_2011_PDF电子版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中国摄影史 1842-1860_(英)泰瑞·贝内特著_2011_PDF电子版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围绕《中国摄影史 1842-1860》这本书展开,分析了摄影艺术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通过四个方面的详细阐述,展示了中国摄影史的独特背景与影响力。首先,文章对书籍的内容进行了概述,接着分别从摄影术的引入、中国早期摄影的实践、影像的文化交流、以及摄影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通过这些分析,读者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摄影的历史进程,也能够感受到这一时期影像技术与文化的深刻交融。最后,文章总结了书籍对于研究中国摄影史的重要性,并指出该书对后续研究的启发意义。
1、摄影术的引入
摄影术的引入是中国摄影史上的一大转折点。1842年,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西方技术开始进入中国。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摄影术作为西方科技的代表之一,随着外交交流而传入中国。最初,这一技术并未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关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摄影术逐渐被引进到一些城市,尤其是在上海等开放口岸,逐渐得到当地精英和外国人群体的接受。
西方摄影师的到来和摄影术的普及,成为中国摄影历史的开端。外国摄影师在中国设立摄影工作室,进行商业摄影,这对中国早期的摄影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摄影设备和技术的传入,不仅展示了西方的科学成就,也为中国带来了全新的影像记录方式。这一时期,中国的许多贵族与商人纷纷委托外国摄影师拍摄肖像,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新兴风尚。
除了商业应用外,摄影术的引入也带来了一定的文化冲击。传统的中国绘画与影像艺术,主要依赖于手工技艺,而摄影则通过机械化的方式进行影像记录。摄影术的出现,打破了绘画艺术的固有模式,也让中国社会开始思考影像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这一时期的影像记录,往往是外国人所拍摄,但也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提供了一个平台。
2、中国早期摄影的实践
在中国,摄影术最初的实践主要集中在两类人群中:一是外国摄影师,二是少数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这些早期的中国摄影师虽然不多,但他们在推动摄影艺术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徐悲鸿等艺术家在国外学习并接触到摄影艺术后,将其引入中国,逐渐影响了中国的艺术与文化观念。
早期中国的摄影多为肖像摄影和风景摄影。外国摄影师主要在中国大城市中开设工作室,摄影作品的主题多为外国人、当地上层社会的富裕阶层,和一些风景名胜。摄影不仅成为了贵族阶层自我表现的工具,也成为了历史事件和文化风景的记录手段。许多外国摄影师所拍摄的作品,如《上海风光》、《中国人物志》等,都成为了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宝贵资料。
然而,中国早期的摄影艺术并没有获得广泛的认可和发展。由于受限于技术条件,早期的摄影作品往往表现手法单一、艺术性较弱。尽管如此,这些作品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它们不仅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文化交流的见证,也是早期摄影技术与本土文化碰撞的产物。
3、影像的文化交流
摄影术的传入,不仅是技术的引入,也是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西方摄影师在中国拍摄的不仅仅是人物肖像和风景,更是对中国社会、风俗和文化的观察与记录。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与印象,同时也为中国社会提供了与西方进行对话的契机。
除了外国摄影师的作品,中国的部分文人和商人也开始涉足摄影。这些人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不仅为自己制作肖像,还试图将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与摄影相结合,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影像艺术。例如,一些摄影师尝试拍摄古建筑、传统节庆等,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在这个过程中,摄影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文化认同的体现。中国社会对摄影的接受过程,也经历了从拒绝到融合的复杂转变。最初,摄影被看作是一种外来技术,但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人接触到摄影,特别是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摄影逐渐被理解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和记录历史的工具。摄影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打破了语言和国界的障碍,让中西文化能够在视觉影像的层面上进行碰撞与融合。
4、摄影对社会的影响
摄影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既表现在文化层面,也表现在社会结构的变迁上。摄影的普及,使得普通民众有了记录自己生活的可能。在传统社会中,绘画和书法是高阶文化的象征,而摄影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限,让更多人可以通过影像来保存自己的生活记忆。
此外,摄影的普及也推动了社会认知的转变。通过摄影,许多社会底层人物的形象得以展现,打破了封建等级的壁垒。摄影作为一种记录工具,开始被用于政治和社会运动中,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载体。例如,摄影师记录下了民众的抗议活动、社会运动等历史性事件,形成了社会历史的一部分。
最后,摄影在商业化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商业摄影的发展,摄影逐渐成为了一种职业。许多摄影师在社会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摄影工作室成为了城市中一种新的商业形式。随着社会的逐步现代化,摄影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影响了人们对美学和艺术的认识,成为了社会变革的重要象征。
总结:
《中国摄影史 1842-1860》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摄影术引入中国的详细资料,也让我们深入了解了摄影在中国的初期发展与实践。这本书从多个角度揭示了摄影如何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以及它如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文化观念与社会结构。可以说,它是研究中国摄影史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摄影艺术在中国早期的历史追溯,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迁,还能感受到科技与艺术的互动如何塑造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本书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我们今天理解摄影的历史意义提供了重要视角。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