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昌县粮食志 1984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繁昌县粮食志
内容简介: 本志为分“概述”“机构沿革”“粮油购销”“粮油储运”“粮油加工”“财务会计”“大事记”共五章,八节,约八万余字。建国前(包括清末,民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约二万字,占全志篇幅四分之一。建国后约六万字,是本志编写的重点,占全志四分之三。二、本志从清朝光绪二十八年(一九O二年)为上限,一九八四年为下限,纪述八十余年的粮食商业历史。上限是根据收集到的有限史料内容略述成章,叙事作了适当延伸,并摘述旧县志食货篇部份史料,下限到一九八四年止。
编纂人员:王家麟
编纂单位:繁昌县粮油食品局
出版时间:1984年
· 繁昌县粮食志 1984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繁昌县粮食志 1984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繁昌县粮食志(1984版)》是一部系统记载繁昌县粮食事业发展历程的志书,全面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繁昌县粮食生产、收购、储备、加工、流通等方面的历史变迁与管理体制改革。这部志书以翔实的数据和丰富的资料,呈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粮食产业转型的历程,记录了一个县域经济在国家粮食战略中的缩影。它不仅是地方粮食部门的重要档案资料,也是研究安徽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史的重要文献。《繁昌县粮食志(1984版)》的出版,标志着繁昌县在粮食管理制度化、信息化与科学化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与编纂缘起、粮食生产与农业结构、储备管理与流通体系、制度改革与社会影响四个方面,对该志书进行系统阐述,以展现其深远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1、历史背景与编纂缘起
《繁昌县粮食志(1984版)》的编纂,产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大背景下。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国家对经济体制的全面调整,地方粮食部门开始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中寻求改革方向。为了系统总结繁昌县粮食工作的发展经验,保存珍贵资料,指导后续工作,繁昌县粮食局于1982年决定启动粮食志编纂工作。两年后,《繁昌县粮食志(1984版)》正式完成出版。
该志的编撰不仅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谋划。当时,繁昌县正处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粮食生产关系到全县的经济命脉和民生保障。志书的问世,填补了地方粮食管理档案的空白,也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历史依据。
从资料搜集到成书的过程,《繁昌县粮食志》凝聚了地方干部和粮食工作者的心血。编纂小组深入各乡镇调查取证,查阅旧档案、统计表与农户记录,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与历史的连贯性。这种严谨的编纂精神,使该志成为繁昌县地方志系统中一部具有典范意义的专业志。
2、粮食生产与农业结构
繁昌县地处皖南丘陵与长江平原的交汇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土壤肥沃,气候温和,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繁昌县粮食志(1984版)》对全县的耕地分布、土壤类型、主要作物结构进行了详尽记录,反映了从以稻谷、小麦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多元化粮食种植体系转变的过程。
志书中指出,1950年代至1970年代是繁昌县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的时期,依托水利建设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稻谷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197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突破1亿公斤,标志着粮食安全形势显著改善。与此同时,志书还特别提到“农田基本建设”和“科技下乡”活动的推动作用,使粮食单产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19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为繁昌县粮食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种植结构趋于合理化。《繁昌县粮食志》对此进行了充分的统计分析,揭示了政策调整对产量、收益、农民生活水平的直接影响。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繁昌县农业经济的变迁轨迹,也为后人研究中国农村改革提供了生动的县域样本。
3、储备管理与流通体系
《繁昌县粮食志(1984版)》在储备与流通方面的记载,系统展示了繁昌县粮食系统从“统购统销”到“市场调节”过渡的全过程。志书详细介绍了粮库的建设规模、储粮技术、收购价格政策及粮食调运体系,为研究中国县域粮食安全体系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
在计划经济时期,繁昌县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国家粮食收购体系,全县设有粮站二十余个,覆盖主要乡镇。每年秋收后,县粮食局根据国家下达的任务指标,统一组织收购与储备。志书中不仅列出了历年收购量数据,还对仓储技术的改进作了详尽说明,如“通风储粮”“化学防虫”等措施的应用,有效减少了粮食损耗。
随着1980年代初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粮食流通体制逐步放开。《繁昌县粮食志》记录了粮食购销市场的兴起与民营粮商的出现,反映了从政府单一调控到市场参与并行的转变。这一部分资料,对于理解县域粮食市场化进程及地方经济自主权的扩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制度改革与社会影响
制度改革是《繁昌县粮食志(1984版)》的重要主题之一。志书详细回顾了繁昌县粮食管理体制的演变,从1950年代的“国家统购统销”政策,到1979年后实行的“计划指导、市场补充”双轨制,再到地方粮食部门的机构改革与职能调整,展现了制度变革对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
在制度创新方面,志书特别提及了“粮油公司改制”“粮库管理责任制”“粮站财务自主核算”等实践案例。这些制度探索,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也促进了粮食部门经济效益的提升。繁昌县粮食局逐步建立了较为科学的计划、财务、统计、监督体系,为后续的现代化粮食管理奠定了基础。
社会层面上,粮食制度的变革带来了农民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志书中引用多项调查数据表明,随着粮食收购价格上调和市场开放,农民收入显著增长,乡村经济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粮食产业的繁荣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更带动了农村教育、交通、商贸等领域的整体进步。
总结:
《繁昌县粮食志(1984版)》以宏观视角与微观数据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描绘了繁昌县粮食事业三十余年的发展全貌。它不仅是一部地方粮食志,更是一部反映时代变迁的经济史志。通过对生产、储备、流通与制度改革的全景式展现,该书揭示了国家政策与地方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彰显了繁昌县在全国粮食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从今天的视角回望,《繁昌县粮食志》所体现的务实精神与系统思维,仍对当代粮食安全治理、地方档案建设、农业现代化路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让我们理解,粮食不仅关乎温饱,更关乎一个地区的社会结构与文化记忆。研究《繁昌县粮食志(1984版)》,实为探寻中国县域经济转型与乡村振兴历史逻辑的关键路径。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