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水利志_1997版_PDF电子版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苏州水利志
内容简介: 本志包括太湖治理、农田水利、排灌工程、区界工程、城镇水利、防汛防旱、工程管理等章。
编纂人员:高凤喈 , 范家麒
编纂单位:苏州市水利史志编纂委员会
内容时限:0000-1995
出版时间:1997年
出版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7-80618-428-7
· 苏州水利志_1997版_PDF电子版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苏州水利志_1997版_PDF电子版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苏州水利志_1997版_PDF电子版》是中国地方史志中一部极具价值的专业志书,全面系统地记述了苏州地区自古以来的水利建设、河湖治理、堤防管理及灌溉工程的历史演变。作为华东地区的重要水利档案,它不仅展现了苏州在“水城共生”格局中的独特治理智慧,也反映出中国南方古代水利体系的精妙结构与现代化变革进程。本文将从“历史沿革与成书背景”“苏州水系与治理格局”“水利工程与社会影响”“数字化保存与知识传承”四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探讨该志书在史学研究、地方治理、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数字档案保护中的重要意义。通过系统梳理,可以看出《苏州水利志》不仅是一部地方文献,更是理解江南水文化与生态治理体系的珍贵窗口。
1、历史沿革与成书背景
《苏州水利志》的编纂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国家地方志事业复兴的背景下完成。其内容涵盖自先秦至1990年代中期的水利发展历程,是对苏州地区历代治水经验的系统总结。苏州古称“吴”,地处江南水乡,自古河网密布、水道纵横,治水与安民关系密切,因此编纂一部全面的水利志成为地方政府与史志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
编纂工作由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牵头,邀请多位水利、地理、历史学者参与,历时数年才最终定稿。其内容体系包括自然水系、人工工程、管理体制、水灾与防治、供水与灌溉等多个篇章,文献引用丰富,图表数据详实,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极高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其对明清以来水系变迁的考证,成为学术界研究苏州城市格局与水文演化的重要依据。
1997年版的出版,标志着苏州地方志编纂工作进入系统化、科学化阶段。《苏州水利志》不仅仅是一部水利史志,更是一部反映城市与自然关系的综合性史书。它展示了苏州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依水而生、治水而兴,也体现了地方政府在防洪、排涝、生态保护中的治理智慧。
2、苏州水系与治理格局
苏州地处太湖流域,是典型的江南水网地区。境内河流、湖泊交织成网,水系包括太湖、阳澄湖、昆承湖、胥江、京杭大运河等。自然水系的复杂性,使苏州自古以来面临着“涝、旱、淤、患”并存的局面。志书在此部分详细描绘了苏州水系的空间结构、流向规律及与城市建设的互动关系,为理解苏州城市形态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治理格局方面,《苏州水利志》着重介绍了历代政府的治水制度与工程体系。从唐宋时期的河道疏浚,到明清时期的堤坝建设,再到近现代的泵站系统与闸门管理,志书以时间为线索,展现了水利治理由经验化向制度化的演进。特别是对“吴中十堰”“虎丘塘”“胥江整治”等重大工程的详述,揭示了苏州地方官治水的智慧与人民群众的参与精神。
苏州水系治理的另一个特征是“以水定城、以城理水”。《苏州水利志》指出,苏州城的街巷格局多与水道相依形成,居民生活、商业运输、城市排水都依托于水网系统。这种独特的城市与水系融合关系,使得苏州不仅是“园林之城”,更是“水利之城”。志书对这一治理格局的记录,为后世城市规划与生态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3、水利工程与社会影响
《苏州水利志》以大量篇幅描述了历代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与社会效果。从最早的“吴王夫差开邗沟”到明清时期的“胥江整修”“太湖围垦”,再到近代的“相城防洪闸”“苏州引水工程”,这部志书系统梳理了苏州治水的工程史,展现出一条技术与管理并进的发展脉络。
这些工程不仅改变了自然水系格局,也深刻影响了苏州的社会经济生活。志书中记载,明代修筑的胥江堤坝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使稻作产量大增;民国时期新建的泵站系统则为城乡供水提供了稳定保障。可见,水利工程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城市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都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在社会文化层面,治水工程还孕育了独特的“水文化”精神。志书记录了许多与水相关的民间信仰、祭祀活动与民谣传说,如“水神庙祭”“清河节”等。这些文化遗产体现了苏州人敬水、爱水、治水的历史传统,也为研究地方民俗与社会心理提供了珍贵资料。
4、数字化保存与知识传承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苏州水利志_1997版_PDF电子版》的数字化发布成为地方文献保护的重要成果。该电子版由中国地方史志网收录,并在“县志下载”栏目中对公众开放,标志着传统纸质志书进入了数字化传播阶段。这一举措不仅方便了学术研究,也推动了公共知识的共享与再利用。
数字化保存的意义在于为文献提供“长久生命”。通过PDF电子化,志书中的图表、水系示意图、工程结构图得以完整保留,并可进行高分辨率检索。这为研究者提供了高效的资料获取方式,也为地方政府在水利规划、城市建设中提供了历史数据支持。中国地方史志网作为平台,对地方志数字资源进行了标准化管理,使得苏州水利文献能够跨越时空被更广泛地阅读与研究。
知识传承层面,《苏州水利志》的电子化为教育和文化传播开辟了新途径。高校师生、城市规划者、环保研究人员均可通过网络下载研读,从而促进历史资料在当代语境下的再解读。这种数字化保存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对地方文化记忆的守护与延续。
总结:
综观《苏州水利志_1997版_PDF电子版》,它既是地方治水史的集大成之作,又是研究中国南方水文化与生态治理的宝贵典籍。其详实的史料记录、科学的结构体系与系统的工程记述,为理解苏州乃至整个华东地区的治水传统提供了坚实基础。通过数字化形式的再传播,这部志书超越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使得传统水利智慧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挥作用。
在全球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苏州水利志》的学术与实践价值愈加凸显。它不仅帮助我们回望历史、总结经验,也为现代城市防洪、排涝、生态保护提供了借鉴。历史的积淀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使这部志书成为地方文化与学术研究的重要桥梁。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