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保险志 1871-2003 上下卷 2005_PDF电子版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镇江保险志 1871-2003 上下卷
内容简介: 本册记述了镇江市各知名保险公司发展的历史以及各项业务情况。
编纂人员:刘亮 , 卜松 , 冯波 , 徐正荣 , 谢鹭 , 褚和平
编纂单位:镇江保险志编纂委员会
内容时限:1911-2003
出版时间:2005年
出版单位:方志出版社
ISBN:7-80192-426-6
· 镇江保险志 1871-2003 上下卷 2005_PDF电子版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镇江保险志 1871-2003 上下卷 2005_PDF电子版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聚焦于《镇江保险志 1871-2003(上下卷,2005,PDF电子版)| 华东地区 | 县志下载 | 中国地方史志网》这一数字文献资源展开多维度解读与阐释。文章首先概述该文献的内容价值与研究意义;接着从“编纂背景与出版形式”“结构内容与专题设置”“历史价值与学术利用”“数字资源与传播方式”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对于每一个方面,我们既回顾其内在特征,也分析其在现代研究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最后,文章将这四方面的讨论加以归纳,总结该电子版县志在地方志学、地方史研究、数字人文、社会传播中的综合意义,并指出未来可能的扩展方向。全文立意在于通过一部县志电子版的切入,反思地方史志与数字化资源的结合路径与学术价值,为志书编纂、地方史研究与数字人文平台建设提供一个具体案例参考。
一、编纂背景与出版形式
《镇江保险志 1871-2003》能够以2005年上下两卷形式问世,反映了在21世纪初地方志书在数字化、汇编化方向上的一种尝试。地方志在传统上多以纸质形式为主,而本书的PDF版同时兼顾了传统编纂与现代传播,体现出在新世纪背景下地方志工作的新思路。
首先,该县志的编纂背景与本地社会发展紧密相关。镇江地区作为华东一带在经济、社会、交通等方面颇具特色,其保险事业与风险管理发展,正是地方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因此,“保险志”这一专题型志书作为县志、地方志的专题延伸,是在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下的文化实践。
其次,上下卷的安排也颇具讲究:分期界定时间节点,体现“1871年至2003年”的断代思维;而以2005年出版为界,则与当时中国地方志出版、数字化浪潮相契合,标志着传统志书向电子书版本转型的尝试。
二、结构内容与专题设置
在结构内容上,这部《镇江保险志》必然遵循志书通例:章、节、条目式组织,各专题之间力求类别清晰、内容完整、纵横贯通。其专题设置应包括保险起源、保险业发展、组织机构、保险业务、区域差异、典型案例、保险人物、统计数据、法规制度等。
例如,保险起源与保险业发展,是该“志”记述的基础层面。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后期,各类保险机制在中国大陆、尤其在县域、城镇中的引入,是一个渐进过程。该“志”应细致呈现本地保险制度的萌芽、建设、调整、制度变迁等历程。
此外,“组织机构与业务模式”专题,是体现地方“保险志”特色之所在。该部分可能涉及保险公司在镇江或周边设立的分支、代理机构、本地保险协会、农村合作保险、社保与商保关系、地区合作机制等。
再有,“典型案例与人物传记”则生动具体。保险纠纷、重大赔付案例、地方保险先驱人物、保险事故处理典型等,都是地方保险业发展史中的“亮点”。这些专题能够将枯涩制度史、生硬数据史转化为具有故事性和可读性的历史文本。
最后,统计表格、图版与法规制度附录也不可或缺。志书通常配以大量统计数字、年度表、业务量、赔付额、保费收入、公司数量等;以及相关法律条款、地方政策文件、规章制度、保险合同样本等附录,以增强资料价值和可比性。
三、历史价值与学术利用
从历史价值看,这部《镇江保险志》具有“存史”“资政”“教化”三重功能。存史即保存地方保险业的发展轨迹;资政即为地方决策者提供历史经验借鉴;教化即通过史志传播保险文化与社会保障理念。
在地方史研究层面,保险志作为专题志书补充了经济志、财政志、社会志等的空白,对理解地方社会现代化过程、风险治理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具有补充意义。特别是在县域视域下,本书可以揭示保险机制如何在基层落地,如何与地方经济、社会结构互动。
在政策研究与治理研究中,该志书提供了珍贵案例与制度演变资料。研究者可据此比较不同县市的保险发展路径、制度创新、成功—失败经验,从而提炼对当代地方治理、发展风险控制机制的启示。
此外,保险志可为社会经济史、法律史、金融史、社会保障史等跨学科研究提供地方实证支撑。尤其是在研究20世纪以来中国保险体系演变、地方财政与社会保障关系、保险在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异质性等问题时,该县志是具有地方针对性的极佳材料。
四、数字资源与传播方式
本书以PDF电子版形式出现在“中国地方史志网”或“县志下载”栏目中,是地方志资源数字化的典型体现。数字化一方面降低出版成本,另一方面便利学术传播,拓宽用户群体,使地方史志不再局限于纸本存放在档案馆和图书馆之中。
数字资源还可以进行全文检索、关键词查找、章节跳转等功能,极大提升使用效率。相对于纸本查阅而言,电子版更便于读者快速定位、对比与引用。这点对于志书这样体量大、篇幅长的资料尤其重要。
在传播方式上,通过网站公开下载、地方史志平台集中展示、数字图书馆系统纳入等渠道,使该“镇江保险志”由一个地方内部资料扩展为全国乃至全球研究者可及资源。这种传播不仅是志书自身价值的放大,也体现地方志在互联网时代的公共文化属性。
当然,电子版传播也面临版权、版本控制、排版质量、OCR识别精度、后续修订与更新的问题。如何在数字传播的同时保证版本的权威性、修订便利性、数据可靠性,以及用户体验,是地方志数字化应认真面对的问题。
总结: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镇江保险志 1871-2003(上下卷,2005年PDF)》不仅是一部保险专题的县志,更是地方志与现代数字技术结合的一个典范。它在编纂背景上承接传统志书与现代需求的桥梁;在结构内容上兼顾制度、人物、案例与统计;在历史与学术价值上兼具地方研究与跨学科支撑功能;在数字资源传播方式上则展现出地方志数字化的趋势与挑战。
总而言之,这部电子版保险志既是镇江地方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地方志数字化浪潮中的一个缩影。未来若能进一步进行文本标引、元数据构建、专题挖掘与平台共享,那么它在地方史、数字人文、社会治理研究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