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县交通志_内容时限:1887-1985_PDF电子版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黄陂县交通志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黄陂县交通事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公路运输、水路运输、铁路运输、交通管理、交通机构等。
编纂人员:彭瑜生 , 谭志同
编纂单位:黄陂县交通志编纂办公室
内容时限:1887-1985
· 黄陂县交通志_内容时限:1887-1985_PDF电子版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黄陂县交通志_内容时限:1887-1985_PDF电子版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黄陂县交通志(内容时限:1887—1985)》是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工作中的重要成果之一,它以翔实的史料、严谨的体例、宏阔的视野,全面记录了近百年来黄陂县交通体系的发展演变。这部志书从古道舟楫到现代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形式的兴起,见证了黄陂从农业县向工业化、现代化地区的历史转型。文章将从“历史沿革与地理背景”、“道路交通的形成与演进”、“水陆交通的融合与变迁”、“交通建设的社会经济影响”四个方面,对该志书的主要内容与学术价值进行全面阐述,探讨黄陂交通发展背后的社会动力与时代特征,并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总结其经验与意义。通过阅读这部交通志,我们不仅能窥见一个县域百年交通史的细微纹理,更能理解中国地方现代化进程中交通体系所起的关键作用。
1、历史沿革与地理背景
黄陂县地处湖北省中北部,南邻武汉市区,北接孝感地区,自古为楚北重镇,地理位置优越。山川相间,水网密布,交通发展具有天然优势。《黄陂县交通志》开篇从地理与地貌入手,详述了县域的山脉、水系分布与自然通道,为后文交通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背景。该志以历史沿革为脉络,梳理自清末至1980年代交通形态的演变,显示出交通与地理、人文密切交织的关系。
在1887年以前,黄陂的交通以古驿道、渡口与乡间小径为主。志书对黄陂境内古驿路系统,如“黄孝古道”、“盘龙驿路”等均有详尽记载,体现了清代及民国初年交通的区域性与封闭性特点。这些古道不仅承担物资流通功能,也是文化与人口迁移的重要通道,形成了黄陂与外界的早期交流纽带。
进入20世纪后,随着湖北省整体交通布局的调整,黄陂的区位优势逐渐凸显。志书详细记录了民国时期铁路规划的萌芽、县道改建的过程,以及公路修筑带来的经济新契机。通过文献与统计资料的结合,展现出黄陂由传统农业县逐步迈向区域交通节点的历程。这一部分为理解后续交通建设提供了历史纵深。
2、道路交通的形成与演进
《黄陂县交通志》对道路系统的建设历程进行了分阶段的记述,反映出从人力运输到机械化、系统化道路交通的转型。20世纪30年代以后,黄陂开始陆续修建县级公路,连接汉口、孝感等地,逐步融入华中交通网络。志书详细记录了各条主要公路的修筑时间、工程规模与社会参与情况,展现了地方政府与民众合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画面。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0年代的公路建设高潮,使黄陂的交通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县志中记载,1953年至1958年间,全县新修与改造道路百余公里,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各区的公路网。随后在“六五”、“七五”期间,国家投资与地方筹资结合,公路等级不断提升,沥青路、水泥路相继铺设,交通条件显著改善。
进入19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黄陂县交通体系迎来了新的建设热潮。志书通过丰富的统计图表展示了公路里程、车辆数量及交通运输总量的年度变化。道路交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工业原料运输和农产品外销,也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空间重组,形成了黄陂县经济结构转型的交通基础。
3、水陆交通的融合与变迁
水运是黄陂历史上最早形成的交通形式。《黄陂县交通志》详细记录了滠水、府河等水系的航运情况。从清末至民国,黄陂水运承担了主要的物资运输任务,尤其滠水航线,曾是连接汉口的重要通道。志书通过对码头、船舶、航线及航运制度的记载,展现了水运在地方经济与民生中的基础地位。
随着陆路交通的兴起,水运虽有所衰退,但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作用仍不可替代。县志指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黄陂仍依赖内河航运进行大宗物资运输,如木材、粮食、建材等。地方政府通过疏浚河道、修建堤坝等工程,维持了河运通畅。水陆交通的协调发展,使得黄陂在区域物流体系中保持了多元化优势。
到了1980年代,随着公路运输效率的提升,水运逐渐转型为辅助性运输方式。志书以翔实的数据说明了水运货运量的下降趋势,但也指出部分河段仍具旅游与生态价值。交通志通过水陆交通的对比分析,揭示了经济结构调整对交通形式选择的深刻影响,同时折射出地方政府在交通发展中对可持续性的早期探索。
4、交通建设的社会经济影响
《黄陂县交通志》不仅是一部交通史,更是一部反映社会变迁的综合性地方志。志书通过对交通建设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的系统阐述,揭示出基础设施对区域发展的深层作用。道路和桥梁的建设,极大改善了城乡之间的流通条件,使农产品得以更快进入市场,也使工业原料能够顺畅输入,推动了农业现代化与乡镇工业的崛起。
交通的改善还带动了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志书特别记载了黄陂县城乡居民出行方式的变化,从步行、肩挑到自行车、汽车的普及,折射出社会生活方式的现代转型。随着交通条件提升,教育、医疗、文化资源的流动更加便利,县域内外的交流频繁,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开放与活力的提升。
经济数据部分显示,1980年代中后期,黄陂县运输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吸引了外地投资与人才流入,形成了以交通为支点的经济增长格局。志书以详实的统计资料和典型案例,展示了黄陂在区域经济网络中的地位提升,也从宏观角度印证了交通与发展的共生关系。
总结:
《黄陂县交通志(1887—1985)》不仅是一部地方交通史料汇编,更是一部反映时代变迁与区域发展的综合性著作。通过系统梳理百年间黄陂交通的演进轨迹,该志书为研究地方社会经济史提供了宝贵的实证依据,也为后续交通规划与区域发展提供了历史参考。它展现了从传统驿道到现代公路体系的历史跨越,折射出地方治理与国家政策互动的轨迹。
在更宏观的层面上,这部志书体现了华中地区交通一体化进程中的地方贡献。黄陂作为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交通建设经验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启示意义。阅读《黄陂县交通志》,不仅能了解地方交通史,更能看到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县域的奋斗与蜕变,这正是中国地方志文化的深刻魅力所在。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