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农业志_1988版_PDF电子版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梅县农业志》
【作者】:梅县农业志编写组编
【出版社】:
【时间】:1988
【页数】:172
【ISBN】:
序言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
第一节 封建土地制
第二节 土地改革
附:梅县农村各阶层土改前土地占有统计表
第三节 农业互助合作
一、农业互助组
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四节 人民公社
第五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附:1985年农村新经济联合体,专业户统计表
第二章 农业资源
第一节 土地
一、耕地面积变化
二、耕地土壤与土壤改良
附:土壤分类系统表一、二、三
第二节 劳动力
附1985年各区(镇)基本情况
第三节 农机具、耕畜
一、传统农工具
二、农业机械(含耕作、排灌、运输、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三、耕畜
第四节 水资源及水利设施
第五节 气候资源及灾害性天气
第六节 肥料
一、农家肥
二、青绿肥
三、化学肥料
四、细菌肥料
第七节 生物
一、植物(含粮作、经济、蔬菜、药材、绿肥作物类、农田草害)
二、动物(含饲养动物、野生动物、两栖爬行水生类、主要天敌资源)
第八节 农村能源
一、沼气利用
二、节柴炉灶改革
附:太阳能利用
第九节 、农业环保
第三章 农业结构
综述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林业
第三节 :畜牧业
一、生猪
附:典型养猪专业户情况表
二、养牛
三、山羊、兔
四、家禽
第四节 副业
第五节 渔业
第六节 区乡村工业
附表:1、1985年农村社会总产值、农业商品产值表
2.1978年~1985年农业总产值表
第四章 种植业
第一节 农业区划与作物布局
附:梅县农作物布局示意图
第二节 耕作制度
第三节 水稻
附:历年水稻播种面积、产量统计表
一、品种
二、裁培技术
三、水肥管理
四、植保
第四节 杂粮
一、番薯
二、小(大)麦
三、蚕豌豆
四、马铃薯
五、高梁
六、玉米
七、粟
八、芋
附:历年各种杂粮播种面积、产量统计表
第五节 油料
一、花生
二、油菜
三、芝麻
附:历年油料作物面积、产量统计表
第六节 经济作物
一、蔬菜
二、烟草
三、茶叶
四、甘蔗
五、黄豆
六、黄红麻
七、蚕桑
八、蓖麻(木薯)蚕
附:历年各项经济作物面积、产量统计表
第七节 水果
概述
一、主要水果面积及裁种
(一)沙田柚
(二)柑、橙、桔
(三)香(大)蕉
(四)柿子
(五)荔枝
(六)李
二、水果病虫害及防治
附:梅县主要水果面积、产量(代表年份)统计表
第八节 名优土特产
一、清凉山茶
二、丙村沙田柚
三、石坑柿饼
四、石扇花皮西瓜
五、石扇咸菜
六、松口下店杨桃
七、西阳仙人草
八、梅城莲藕
九、白渡牛肉干
十、畲江菊花糕
十一、畲坑萌羌
第五章 经营管理
第一节 互助组时期经营管理
第二节 合作社时期经营管理
第三节 人民公社时期经营管理
附:(1)1959年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收益分配表
(2)1949年至1985年现金口粮收入表
(3)几个时期国家对农业投资表
第四节 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附:嶂明乡农村经济抽样调查表
第六章 农业科研
第一节 科研机构
(一)梅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二)农业技术推广站
(三)四级农科网
(四)农业技术服务站(公司)与农业推广中心
第二节 推行农业技术服务合同制及其效果
第三节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附:梅县农牧业推广成果获奖表
第七章 机构与推广体系
第一节 行政机构
一、清末、民国时期机构设置
二、建国后机构设置
附:农牧局历任领导人名单
三、隶属单位简介
(一)梅县农科所
(二)梅县葵岗良种场
(三)梅县病虫测报站
(四)梅县种子公司
(五)梅县水果开发服务公司
(六)梅县植物检疫站
(七)梅县土肥站
(八)梅县兽医生物药厂
(九)梅县畜禽良种场
(十)梅县牧畜兽医站
第二节 梅县农学会
第三节 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梅县分校
第四节 梅县农业技术学校
第五节 梅县农机学校
第六节 国营扶大农场
第七节 国营清凉山茶场(见126页)
第八节 梅县灌溉试验站
附录:农业谚语
附续记(1986~1988年大事要记)
编后话
· 梅县农业志_1988版_PDF电子版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梅县农业志_1988版_PDF电子版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梅县农业志1988版PDF电子版是梅县地区农业历史与发展的一部重要史料,它不仅提供了梅县农业生产、发展、农业技术等方面的详实资料,还展示了这一地区在华南地区的农业特色。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梅县农业志》1988版的内容:一是梅县的农业生产特色与产业构成;二是农业技术的演变与发展;三是农业经济对地方社会的影响;四是该志书的历史地位与学术价值。通过分析这四个方面,可以全面了解梅县的农业发展情况及其在历史和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同时为研究梅县地区的地方史志提供参考。
1、梅县农业生产特色与产业构成
梅县位于华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梅县农业以水稻、甘蔗、柑橘、茶叶等为主要农作物,且以稻田为基础的农田水利系统得到了充分利用,形成了典型的水田农业模式。水稻种植为梅县农业的核心,年产量在华南地区占据重要地位。
除了水稻,梅县的甘蔗种植也具有重要地位。由于地处热带与亚热带交界地带,梅县的甘蔗种植在华南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益,甘蔗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此外,梅县的柑橘种植也是其农业产业中的特色之一,尤其是梅县的柑橘品质优良,深受市场欢迎。
梅县农业的多样化发展也体现在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上。例如,梅县的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其中梅县产的“梅花茶”具有极高的声誉,是地方农民的传统经济来源之一。综上所述,梅县的农业生产以水稻、甘蔗、柑橘和茶叶为主要产业,这些产业在地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农业技术的演变与发展
梅县的农业技术演变经历了从传统的手工耕作到现代机械化生产的过程。在上世纪80年代,梅县农业生产技术逐步向现代化迈进,农民开始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改进耕作方式。特别是在水稻的栽培技术方面,采用了先进的育秧技术和水稻高产栽培方法,这为梅县的粮食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此外,梅县的农田水利设施也在这段时期得到了改善。随着农业灌溉系统的更新和水利工程的建设,梅县的农业用水效率大大提高,确保了在不同季节的农业生产都能够顺利进行。这一技术进步不仅提高了粮食作物的产量,还为其他农作物的种植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梅县还加强了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农技推广工作逐步完善。通过加强与农业科技院校的合作,梅县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还增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技术创新为梅县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
3、农业经济对地方社会的影响
梅县的农业经济对地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农业作为梅县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绝大多数梅县居民依赖农业生产为生,农业的发展直接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农业的带动下,梅县的农村经济逐渐富裕,农民的收入显著提高。
梅县的农业发展还推动了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社会的稳定。随着农业产值的提高,梅县政府开始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水利设施、交通道路和电力设施等,这些设施的改善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
此外,农业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梅县的文化发展。农业产业与梅县的民俗、节庆活动紧密相连,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耕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弘扬。在现代化进程中,梅县的农业文化也成为了地方旅游业的一部分,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者前来研究。
4、《梅县农业志》1988版的历史地位与学术价值
《梅县农业志》1988版作为梅县地方史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学术价值。该志书系统记录了梅县农业的历史变迁、发展历程以及农业技术的演变,是研究梅县及华南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文献。通过这本志书,后人可以深入了解梅县农业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其在地方经济中的作用。
此外,《梅县农业志》1988版对农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涵盖了梅县农业的多方面内容,包括农作物的种植、农业生产的技术、农村经济的发展等。它不仅是地方史志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农业史研究中的一部宝贵文献,对于学术界了解和研究中国南方农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梅县农业志》1988版对现代农业发展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书中关于农业技术的总结与分析,为当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经验和启示,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指导意义。
总结:
《梅县农业志》1988版PDF电子版不仅是对梅县农业历史的详细记载,更是了解和研究梅县农业的重要窗口。通过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梅县农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以及农业经济对当地社会的深刻影响。该志书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总体而言,《梅县农业志》不仅是地方历史文化的记录,也是梅县农业科技发展的见证。它为研究梅县及华南地区的农业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框架,帮助学者和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地区的农业特色和发展历程。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