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米族风俗志》_殷海涛著 1993_PDF电子版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有需要联系网页弹窗
县志简介
【书名】:《普米族风俗志》
【作者】:殷海涛著
【出版社】: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时间】:1993
【页数】:139
【ISBN】:7810016954
普米族概况
第一篇:节日庆典吾昔
大过年
转山节
转海会
端午节
尝新节及其它
生的典礼
进火庆
第二篇:传统礼仪纯朴善良的美德
待客
成年礼
命名习俗
称谓
第三篇:文化娱乐围着篝火跳“查蹉”
以歌传情
山乡无处不飞歌
摆古礼
赛马和斗狗
打靶和摔跤
几种捕猎方式
独特的工艺
第四篇:衣食住行服饰
饮食
风味佳肴
住宅
出行
第五篇:家庭婚姻家庭
社会形态
婚姻
婚礼仪式
第六篇:丧葬习俗备丧
报丧及理尸
奔丧及安魂
死喝
给羊子
送山火化
拣骨灰
师峨调(附录一)
第七篇:宗教祭祀汗归教
喇嘛教
祭“锅庄”
祭“锅庄”调(附录二)
第八篇:禁忌预兆禁忌
预兆
第九篇:民间文艺民间文学
民间歌谣
民间音乐
民间舞蹈
民间美术
后记
· 《普米族风俗志》_殷海涛著 1993_PDF电子版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普米族风俗志》_殷海涛著 1993_PDF电子版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篇文章聚焦于《entity[“book”, “普米族风俗志”, 0]》(作者entity[“people”, “殷海涛”, 0],1993年出版)这一少数民族地方志著作,全面概括其编纂背景、民族文化价值、内容结构特征以及现实意义。在摘要中,我们首先指出这本书作为“民族风俗志”系列中的一员,承载着对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entity[“ethnic_group”, “普米族”, 0]的深入田野调查与系统书面呈现。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著作的出版背景与编纂动因,揭示其诞生的历史语境;二是对普米族文化风俗的详尽记载,说明其学术与文化价值;三是内容构成与结构安排,分析本书如何组织资料、分类主题;四是该著作的现实应用与学术影响,探讨其在民族研究、文化保存、地方志工作中的作用。通过这四个层面,我们不仅呈现了这部著作的整体面貌,也探讨了它在民族文化保护与地方志研究中的独特地位。归纳来看,《普米族风俗志》既是对普米族传统文化的一次系统梳理,也是民族志书写方法在地方志领域的重要示范。最终,文章将结合该著作对全文进行总结,探讨其意义与限制,并提出未来研究可延伸的方向。
一、出版背景与编纂动因
《普米族风俗志》出版于1993年,由entity[“organization”,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0]发行。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2 其编纂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开展少数民族调查、民族志编写的大环境。作为“民俗文库”系列中的一本,该书承载了对民族文化的记录与保存使命。citeturn0search7
从编纂动因来看,殷海涛作为一名普米族文化研究者,其本人亦具有民族文化研究的实践经验与民族身份背景,这使得他在书写普米族风俗时具有一定的内在动机和文化敏感性。citeturn0search5 在民族志书写与地方志编纂相交汇的语境中,此书应运而生。
此外,该著作的出版也回应了当时中国地方志与民族志融合的趋势:在“民族志”方式日益成熟的同时,县志、族志、族群风俗志等地方文化书写正逐渐兴起。通过将普米族传统文化纳入文献体系,作者与出版社共同完成了一个文化档案保存项目。
二、普米族风俗的文化价值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看,《普米族风俗志》对普米族的节日、礼仪、信仰、婚丧仪式、衣饰饮食等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记载。书中提到普米族语言、仪式、家庭、婚姻、丧葬、祭祀等专题。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9 这些记载为我们理解一个边缘民族的传统生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这种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资料的“原真性”上,还体现在其作为文化传统的延续性上。普米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母系社会传统、区域迁徙、语言族群关系等都具有学术关注点。书中对这些文化变量的呈现,使其成为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参考。
再者,在当前民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愈加受到重视的背景下,《普米族风俗志》具有“提前”而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保存了可能正在消退的风俗,而且为后来学者提供了数据基础,从而提升了其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
三、内容构成与结构安排
就内容构成而言,该书收录了约142页,具体分为多个专题,比如“节日庆典”“传统礼仪”“文化娱乐”“仪式祭祀”“家庭婚姻”“丧葬习俗”“宗教信仰”“民间文艺”等。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2 这种专题分类使得读者可以从不同维度了解普米族的风俗生活。
在结构安排方面,作者采用了由外而内、由公共至私人、由物质至精神的顺序:如先介绍节日、衣饰、饮食等可见的文化现象,然后深入婚姻、丧葬、信仰等隐性的社会文化结构。这种安排既有助于读者理解,也体现了一定的方法论考量。
此外,书中还配有图版与照片辅助说明,增强直观感受。citeturn0search2 虽然页数不长,但资料密度较高,其编写格式亦符合地方志或民族志的实用要求,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
四、现实应用与学术影响
现实应用方面,《普米族风俗志》已被后续学术研究广泛引用。例如在有关普米族新年习俗的研究中,就引述了殷海涛著作中的相关内容。citeturn0search8turn0search9 因此,该书不只是一个存档资料,而是研究工具。
在学术影响层面,本书为普米族的家族结构、亲属制度、宗教仪式提供了规范化的书面资料,使得研究者可在较早期即获得“标准”描述。尤其在民族志与地方志交汇处,它体现了民族文化书写的跨学科特性。
同时,该著作也为地方志编纂提供了范例:在县志、族志编写中,风俗志作为一个重要补充板块,其规范性、完整性、专题性正是这本书所展示的。此外,在民族文化教育、本地学校教材开发、文化旅游策划中,其内容也具备实用价值。
总结:
综观整部《普米族风俗志》,它既是一部少数民族民俗的详实记录,也是一项地方志工作中重要的民族文化补充。通过对其出版背景、文化价值、内容结构和现实影响的详细分析,我们看到其在民族学、地方志、文化保护等多个领域的交叉意义。它不仅将普米族的节日仪式、婚丧习俗、家庭结构、信仰体系等传统文化向大众呈现,还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来源。
当然,作为一部1993年完成的著作,其时间和地域覆盖也存在局限:例如可能未能涵盖普米族当下社会变迁中产生的新风俗、新议题;而且在方法上可能还没有应用更为先进的民族志参与观察或影像记录。但正因如此,它更显得珍贵,成为一个时代节点的文化文献。未来研究可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变迁,作更动态的追踪与对比。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