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法租界史_梅朋傅立德著;倪静兰译 1983版_PDF电子版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上海法租界史》
【作者】:(法)梅朋(C.B.Maybon),傅立德(J.Fredet)著;倪静兰译
【出版社】: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时间】:1983
【页数】:592
【ISBN】:11188·31
导言 外国人来到之前的上海
告读者
第一部分 法租界的初期(1848–1860年)
第一章 回顾法国人在上海建立租界前的活动
第二章 法租界的诞生
第三章 太平军叛乱–1853年的上海
第四章 太平军叛乱(续)–1854年至1855年(2月)的上海
第五章 上海和1853年至1860年的法租界
第六章 太平军叛乱(1860–1864年)–上海受到威胁
第一章 1860年远征后的法租界
第二部分 法租界的发展和组织(1860–1900年)
第二章 早期的公董局(1862–1865年)
第三章 1865年的公董局危机–租界的组织章程
第四章 1865年4月1日至1875年12月31日的市政管理
附录一 附注和附件
附录二 1848–1875年法国驻上海领事名单
公董局从成立(1862年5月1日)至1875年12月31日历届董事会名单
附录三 本书参考的图书、资料目录
附录四 人名译名对照表
· 上海法租界史_梅朋傅立德著;倪静兰译 1983版_PDF电子版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上海法租界史_梅朋傅立德著;倪静兰译 1983版_PDF电子版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entity[“book”, “上海法租界史”, 0]》(法)entity[“people”, “梅朋”, 0]/entity[“people”, “傅立德”, 0] 著,entity[“people”, “倪静兰”, 0] 译,1983 年中文版,是国内研究上海法租界发展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该书以上海法租界从开端、形成、发展,再至其内部组织、社会互动与撤销为脉络,以大量原始档案、法文资料为支撑,系统地展现了法租界在上海近代化进程中的独特地位与复杂关系。本文将从四个维度——书籍的基本情况、学术价值与特点、翻译与版本问题、内容框架与史料贡献——对该译本做较为细致的阐述,力图还原其在中国地方史志与上海史研究中的位置与意义。文章最后将总结其总体意义,并对全文做归纳。本文由 nayona.cn 整理。
一、书籍基本情况
《上海法租界史》原著由法国作者梅朋与傅立德合著,法文版最早于1929年在巴黎出版。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3turn0search1 中文译本由倪静兰于1983年译出,译文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或其他出版社出版(1983版),后有2007年再版本。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2
该书以上海法租界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期的历史为主要叙述对象,是对法租界形成、扩张、管理和撤销全景式的叙述。中文版虽经翻译,但仍保留大量原著结构与论述。citeturn0search5turn0search0
就出版背景而言,1983年版译本在中国上海史研究、地方志编纂、租界史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倪静兰的译本填补了中文研究法租界历史的重要空白,使得中文读者能够直接借助法文原著内容。citeturn0search2turn0search3
二、学术价值与特点
从学术价值来看,该书运用了法国驻沪领事馆、公董局、法国外交部等大量原始法文文件、信件及当时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叙述。中文简介即指出:“运用法国外国档案、信件、文献资料,详尽叙述法租界的形成和发展、法租界与外界冲突与交融的过程”。citeturn0search5turn0search0
这种档案型研究使其区别于一般通史。它不仅叙述事件,还深究制度架构、管理机制、法租界的自治组织与中国地方政府、民众的互动。譬如书中对法租界公董局组织、租界市政、华人与租界制度之间纠葛,有较为深入分析。citeturn0search5turn0search2
从特点来看,译本在语言上简明、逻辑清晰,同时保留了原著章节结构、附录与资料目录,因此不仅是历史叙述,也是史料工具书。译者倪静兰在译文中兼顾学理与史实,再加上译本在当时国内的稀缺性,使其在上海近现代史研究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citeturn0search2
三、翻译与版本问题
翻译工作方面,倪静兰作为译者,其背景为北大法文系出身,长期从事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研译活动。citeturn0search2 她的译本不仅是其主要成果,也被后人视为法租界史研究的重要翻译里程碑。
但版本问题亦引人关注。虽然1983年版译本署名倪静兰译,但研究者指出,该译本中约五分之一篇幅实际上借用了范希衡早期译稿,由倪静兰校对。citeturn0search3turn0search2 此种译稿来源的复杂性提醒我们翻译史背后也有哪些“被遗忘”的译者与学人。
再从版本演化来看,后续2007年再版中出版社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装帧、附录、注释或略有调整。citeturn0search0 中文译本虽然在当时非常重要,但也有评价指出其中图片资料未能完全收录,为今后研究留下“缺憾”。citeturn0search5
四、内容框架与史料贡献
内容框架方面,书中分为两大部分:其一为法租界初期(约1848-1860年),其二为法租界的发展与组织(约1860-1900年)。在每一部分中又细分若干章节,如“法租界的诞生”“太平军叛乱”“公董局早期”“市政管理”等。citeturn0search5turn0search1
其史料贡献尤为明显。译本将大量法文档案、当时公董局年报及法国外交部资料译入中文,使中国学界能够较为直观地了解法租界的管理结构、法权运行、与上海社会的关系。自此,“上海史”中关于法租界这一重要外国租界板块才得以较系统地被呈现。citeturn0search2
此外,该书对于地方志编纂、租界研究、城市史研究均具重要参考价值。从县志、上海地方志、城市发展研究的角度来看,它提供了丰富的制度史、行政史、社会互动史的素材。研究者在撰写上海及中国近代城市化、租界制度、外侨管理等主题时,常以此书为基础。
概而言之,译本不仅是一部可读的历史叙述,更是一部可用的研究工具。它使得租界不仅是“外来殖民”或“租借地”的符号化叙述,而是一个具有制度、组织、互动、变迁的历史空间——在上海的近现代化中发挥了复杂而真实的作用。
总结:
通过以上四个层面的阐述,我们可见《上海法租界史》译本在中国近现代上海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填补了中文研究法租界这一区域的语言障碍,也以严谨的档案研究与系统的叙述布局,为读者与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清晰、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本。译本所揭示的法租界制度、组织与社会互动,为理解上海这座城市在外国租界背景下的变迁提供了关键视角。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版本与译本所面临的挑战:如早期译稿来源不一、图片资料缺失、译本流通受限等,提示未来研究者不仅应阅读译本,更应结合原文档案、补充资料、修订探讨,以期进一步深化租界史研究。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