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志 1988-2007 上下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记录了宿州市在1988年至2007年期间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为读者提供了全面了解宿州这座城市的机会。
编纂人员:居永立
编纂单位: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内容时限:1988-2005
出版时间:2015年
出版单位:方志出版社
相关文章
安徽省安庆市 《安庆市宜秀区志 1988-2007》2013.01
安庆市宜秀区志1988-2007 一、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 持科学发展观,编纂单位:安庆市宜秀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出版时间:2013年01月…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志 1978-2002》2005.06
《怀宁县志 1978-2002》 作者:汪华主编;怀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页数:14,975 出版社:合肥: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2005 …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志 1978~2002》2007.12
《潜山县志 1978~2002》 作者:潜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页数:661 出版社:合肥: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2007…
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志1978-2001》2007版
《太湖县志 1978-2001》 作者:太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纂 页数:1047 出版社:合肥: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2007.12 …
安徽省蚌埠市《蚌埠市志 1986-2005》2008.11
蚌埠市志 1986-2005凡例 一、本志是1995年版《蚌埠市志》(以下简称前部志书)的续编,以马克思主 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全面记述1986~2005年全市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 各方面的历…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志 1986-2005》2014版
固镇县志 1986-2005凡例 一、本志是前部《固镇县志》(1992年版)的续编,编纂中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力求融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为一…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安徽省宿州市《宿州市志 1988-2007》上下册(2015年3月版)是一部系统反映宿州市在二十年间社会发展、经济变迁、文化建设及城市治理的重要文献。这部志书以翔实的资料、严谨的史实记录和丰富的图表内容,全面展现了宿州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从传统农业城市向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迈进的历程。它不仅是地方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更是学者研究宿州地方史、社会经济与文化变迁的珍贵档案。本文将从编纂背景与时代意义、结构内容与体例特点、社会经济与文化反映、数字化传播与学术价值四个方面,对《宿州市志 1988-2007》进行深入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地方志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并探讨其在当代信息化社会中的传承与利用路径。
1、编纂背景与时代意义
宿州市作为安徽省北部的重要城市,地处皖北平原,自古即为交通要道与农耕重地。1988年至2007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从初期探索走向全面深化的关键二十年,也是宿州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历史阶段。宿州市志的编纂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展开,旨在为后人记录宿州在改革浪潮中的历史轨迹与社会变革。
该志书的编纂工作由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导,汇聚了地方史志工作者、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众多专家的心血。历时数年,从资料搜集、审定、分类到成稿、出版,整个过程严格遵循国家地方志编纂规范,保证了史料的真实性与系统性。这不仅是一部地方志,更是一部承载宿州人民奋斗足迹的历史文献。
从时代意义上看,《宿州市志 1988-2007》不仅记录了宿州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程,还体现了地方治理理念、社会风貌、文化自觉的不断提升。它是地方记忆的结晶,更是宿州人精神史的写照,具有承前启后、资政育人的深远作用。
2、结构内容与体例特点
《宿州市志 1988-2007》分为上下两册,体系完备、结构严谨。全书按照地方志“以地为纲、以史为本、以事系类”的编纂原则,涵盖自然地理、政治建设、经济发展、社会事业、文化教育、民生变迁等多个方面。每一部分都有详实的数据和丰富的实例,展示出宿州在二十年间的全貌。
上册主要聚焦政治与经济领域,包括党政体制改革、经济体制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城乡建设与基础设施发展等,体现出宿州由农业主导向二三产业并进的经济转型路径。下册则更多关注社会与文化领域,如教育、卫生、体育、文化传承、社会保障等内容,充分展现了宿州社会文明建设的进步轨迹。
体例上,该志延续了中国地方志传统的编撰方式,文字叙事与图表统计并重,采用纪事、专题、统计相结合的方式,使全书既有宏观历史的纵深,又兼顾现实数据的精确。每个章节都有明确的小标题与逻辑结构,阅读起来条理分明,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
3、社会经济与文化反映
在社会经济层面,《宿州市志 1988-2007》完整记录了宿州从农业城市向综合性区域城市发展的过程。农业方面,志书详细记载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食安全保障、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工业方面,反映出宿州煤炭、机械、建材等传统产业的现代化进程以及新兴产业的崛起。
在城市化和民生改善方面,志书着重记录了宿州市城区扩展、交通网络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教育事业的普及、医疗体系的完善、社会保障的扩展,都成为宿州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这些内容不仅体现经济发展的成果,也反映了宿州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文化方面,该志书对宿州地方戏曲、民俗节庆、文学创作、非遗保护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整理,突出了宿州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从书中可以看到宿州在文化自信提升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保护,促进城市精神文化生活的繁荣与多样化。
4、数字化传播与学术价值
《宿州市志 1988-2007》在2015年出版后,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推进,其电子版PDF版本也逐渐流通于网络,其中“宿州市志 1988-2007 上下册 2015.03.pdf下载”成为许多研究者、学生及地方爱好者的重要资料来源。这一数字化转型使地方志的传播突破了纸质载体的限制,实现了更广泛的知识共享。
数字化版本的出现不仅方便了查阅和引用,还促进了地方志数据的再利用。例如,研究者可以基于电子文本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宿州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人口迁移趋势等,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量化依据。电子化的普及也为地方文化研究的跨地域传播创造了条件。
在学术价值方面,这部志书具有极高的史料参考意义。它不仅对宿州市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记录价值,也为研究皖北地区乃至整个华东地区的社会变迁提供了丰富的地方样本。地方志的系统性与连续性,使得学者能够从中提炼出宏观规律与区域特征,进而拓展中国地方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总结:
总体而言,安徽省宿州市《宿州市志 1988-2007》是一部承载历史记忆、反映时代变迁、记录社会发展的重要志书。它既是宿州过去二十年发展的历史档案,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镜鉴。无论从史料价值、社会意义还是文化影响来看,这部志书都堪称宿州地方文化建设的里程碑。
随着数字化的普及与学术研究的深入,《宿州市志 1988-2007》将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通过电子文献的传播,它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宿州的过去与现在,也让地方志这一传统载体焕发出现代活力。未来,如何在数字平台上继续完善地方志数据化、互动化建设,将是地方文化传承的新方向。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