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农垦地名录
内容简介: 本地名录收录地名包括行政地名、自然地理实体、水利、电力、交通、古遗址、纪念地、公园等。
编纂人员:齐长伐 , 赵宝海
编纂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史志办
内容时限:0000-1994
出版时间:1997年
相关文章
黑龙江省大庆市 《黑龙江省林甸县地名录》1982版.pdf下载
黑龙江省林甸县地名录本名录收录了全县地名795条,包括政区141条,村镇534条、专业单位89条、人工建筑7条,地理实体24条。编纂单位:林甸县人民政府 出版日期:1982…
黑龙江省大庆市 《黑龙江省肇州县地名录》1982版.pdf下载
黑龙江省肇州县地名录本名录共收集各类地名966条。包括行政区划名称;场、厂、站以及独立存在的主要企事业单位名称;自然地理名称。…
黑龙江省宾县地名录pdf下载
《黑龙江省宾县地名录》 作者:宾县人民政府 页数:167 出版社:宾县人民政府 出版日期:1982.01 …
《黑龙江省五常县地名录》1982版.pdf下载
黑龙江省五常县地名录本录共收集各类地名2304条,其中行政名称451条,居民点名称1636条,自然地理实体139条,人工建筑物和独立存在的企事业单位78条。编纂单位:五常县人民政府 出版日…
《黑龙江省鹤岗市地名录》1984版.pdf下载
黑龙江省鹤岗市地名录本名录所收录的各类地名包括各级行政区划名称92条,城市街道名称410条,驻地及自然村屯名称113条,各专业部门使用名称166条,重要人工建筑物名称37条,自然实体名称53条。…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地名志》1986版.pdf下载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地名志本志共收集各类地名410条,包括行政区划名称、革命纪念地、游览地、名胜古迹和建筑物名称、城市路、街、巷、胡同名称等。编纂单位:佳木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出版时间:1986年12月…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黑龙江省《黑龙江农垦地名录》1997.07.pdf是一份极具历史价值和地理研究意义的文献资料,它全面记录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黑龙江省农垦体系内各农场、分场、连队以及相关地名的分布与命名情况。这份地名录不仅是黑龙江农垦历史演变的重要见证,也是地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及地方志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对该文献的深入解读,我们能够窥见黑龙江农垦事业的发展脉络,了解地名背后的文化根源与社会变迁,进而感受到这一特殊地域在中国现代农业史上的独特地位。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阐述:首先探讨该地名录的历史背景与编制缘起;其次分析其内容结构与资料特点;第三部分深入解读其地名文化与地域特征;最后讨论其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通过系统的分析,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份地名录的学术深度与文化厚度。
1、编制背景与历史缘起
黑龙江农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政策密切相关。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国家为开发北大荒、稳定粮食生产,建立了一批国有农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农垦经济体系。到1990年代,黑龙江农垦已经成为全国最具规模的国营农垦区域之一,农垦地名的整理和规范化成为迫切任务。
1997年7月出版的《黑龙江农垦地名录》,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编制完成的。这份地名录旨在对全省农垦系统内的各级地名进行统一登记与标准化管理,以便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及公众查阅。其出版,标志着黑龙江农垦地名管理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阶段。
在地名录编制过程中,黑龙江省地名委员会、农垦总局及地方档案馆、测绘部门共同参与,采用了实地调查、历史档案比对和地理测绘等多种方式,确保资料的权威与准确。这不仅为农垦史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行政区划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2、内容结构与资料特点
《黑龙江农垦地名录》的结构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全书按照地域划分,将全省农垦系统划为若干管理局与农场单位,每个单位下设分场、连队、自然村屯等细化地名。每个地名条目均附有拼音、经纬度、行政隶属、历史沿革、命名来源等信息,体现出系统化与资料化的特征。
该地名录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其资料的全面性与真实性。它不仅涵盖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黑龙江省农垦系统内所有主要农场,还记录了部分已更名或撤销的旧地名,为研究行政区划演变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这些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农垦体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空间布局变化。
此外,书中对地名的命名依据、来源背景也进行了注释,如以地形命名、以历史事件命名、以民族文化命名等。这种详尽的注解方式,使读者能够从语言与文化层面理解农垦地名的生成逻辑与内涵特质。
3、地名文化与地域特征
地名是地域文化的浓缩体现。《黑龙江农垦地名录》不仅记录了地理实体,更保存了黑龙江农垦文化的精神记忆。许多地名反映了开发北大荒时期的艰苦奋斗历程,如“奋进农场”“红旗连”“友谊农场”等,这些名称既具象征意义,也折射出时代精神。
从地域分布来看,黑龙江农垦地名具有鲜明的空间层次感。西部以松嫩平原为主,多为农业生产基地;北部以大兴安岭山麓和呼玛河流域为界,地名中常蕴含自然地貌特征;东部沿乌苏里江一带的农垦地名,则更多体现中俄边境文化与民族融合的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地名录中部分名称源自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赫哲族、满族、鄂温克族等传统聚居地。这些地名不仅展示了黑龙江多民族共生的历史,也反映出地域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为民族学与语言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素材。
4、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
从现实角度看,《黑龙江农垦地名录》的出版对地理信息化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随着GIS系统的广泛应用,这些标准化的地名数据成为电子地图与行政数据库建设的重要参考,为政府规划、交通运输、土地管理等提供了权威依据。
在学术领域,该地名录的价值更为深远。历史学者可借助其地名演变信息研究农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地理学者可通过地名分布分析区域经济结构;而社会学者则可从命名规律中解读集体记忆与社会心理。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潜能,使其成为黑龙江农垦研究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源。
此外,该地名录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时代变迁,一些农场名称或已消失,唯有地名录中留下的文字记录,仍在诉说那段拓荒与奋斗的历史。它既是地理文献,也是文化档案,为后人留存了珍贵的记忆与精神财富。
总结:
总体而言,《黑龙江农垦地名录》1997.07版不仅是一部地理资料汇编,更是一部承载时代印记的历史文献。它以详实的数据、规范的编制和系统的结构,展现了黑龙江农垦事业的宏大格局与独特文化,为理解中国北方农垦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该地名录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重温那段热血的拓荒岁月,更能在地名的脉络中读懂黑龙江这片黑土地的坚韧与包容。未来,随着数字档案与地理数据库的更新,《黑龙江农垦地名录》的历史价值将继续延伸,为文化传承与社会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