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及统计手册》(DSM)是有关精神障碍的分类,本手册所提供的标准可以协助精神卫生服务相关从业人员,对精神障碍做出更为可靠的诊断。它是临床工作者的工具,是学生和临床工作者重要的教育资源。随着60多年来几个连续版本的出现,该手册已经成为精神卫生领域临床实践的标准参考书。
DSM中的表述对精神卫生服务的不同方面的所有有关专业人员,包括精神科医生、其他医生、心理学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护士、咨询师、司法和法律专家、职业和康复治疗师以及其他健康专业人员等都具有价值。
作者简介
美国精神病学会,于1892年成立,美国最大的精神病学组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精神病学组织,拥有超过13万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临床医生、研究顾问和学生成员。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是美国精神科医生的专业组织,在行业内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力。现有约38000名会员。其出版刊物包括学术期刊以及小册子,其中最为人熟悉的就是《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
目录
前言Ⅰ
DSM-5分类[1]
第一部分
DSM-5基础
介绍
使用手册
DSM-5司法谨慎使用的声明
第二部分
诊断标准与编码
神经发育障碍
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双相及相关障碍
抑郁障碍
焦虑障碍
强迫及相关障碍
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
分离障碍
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
喂食及进食障碍
排泄障碍
睡眠-觉醒障碍
性功能失调
性别烦躁
破坏性、冲动控制及品行障碍
物质相关及成瘾障碍
神经认知障碍
人格障碍
性欲倒错障碍
其他精神障碍
药物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其他不良反应
可能成为临床关注焦点的其他状况
第三部分
新出现的量表及模式
评估量表
文化概念化
人格障碍的DSM-5替代模式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状况
附录
从DSM-Ⅳ到DSM-5的改变亮点
DSM-5诊断的英文字母排序和编码(ICD-10-CM)
索引
内容截图



特别提醒: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客服微信:shuij56,帮你解决问题!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_张道龙译2015年PDF电子版下载》是精神医学与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参考文献,被誉为全球精神障碍诊断的“金标准”。该译本不仅忠实呈现了DSM-5原版内容,还结合中国文化语境进行本土化诠释,为精神卫生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研究者以及普通读者提供了更具可读性和实用性的学术资料。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该手册进行详细阐述:其一,探讨DSM-5的诞生背景与修订意义;其二,分析主要诊断结构与分类体系的变化;其三,解读张道龙译本的学术价值与译者特色;其四,讨论DSM-5在中国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与影响。通过这四个维度的探讨,本文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DSM-5在现代精神医学中的地位,以及电子版资源对于学术传播与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
1、DSM-5的诞生背景与修订意义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的编纂由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PA)主导,自1952年第一版问世以来,已成为国际上精神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DSM-5的诞生历经十余年筹备与讨论,旨在整合神经科学、遗传学、心理学等多领域研究成果,建立更科学、可操作的精神障碍分类体系。与前几版相比,DSM-5的修订体现了从“症状描述”向“诊断机制理解”的转变。
DSM-5修订的背景是社会文化与医学知识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精神障碍诊断方式往往局限于临床观察,而DSM-5将更多生物学证据和跨文化因素纳入考虑,使精神障碍诊断更加精细化。例如,抑郁障碍、焦虑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等的诊断标准在DSM-5中均有所调整,以更符合当代临床实践的需求。
此外,DSM-5的修订意义还体现在其推动了全球精神卫生体系的标准化。该手册为各国医生、研究人员提供了共同语言,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诊断与研究得以互通。这种标准化不仅提升了临床诊断的一致性,也为跨国精神健康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主要诊断结构与分类体系变化
DSM-5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取消了以往DSM-IV中的多轴诊断体系,取而代之的是单轴诊断模式。这一变化简化了诊断过程,使临床医生更容易整合个体的生理、心理与社会信息。在新的结构下,所有精神障碍被统一归入单一诊断系统中,强调整体性和连续性。
DSM-5还重新划分了部分疾病类别。例如,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取代了过去的多重诊断,如阿斯伯格综合征和儿童分裂性障碍。这一调整体现了对发育性障碍的连续谱理解,有助于减少诊断重叠和误诊情况。此外,抑郁障碍中新增了“破坏性情绪调节障碍(DMDD)”,以更好地识别儿童情绪失调问题。
在诊断分类上,DSM-5引入了维度化评估的理念,即不再仅以“有或没有”的方式界定精神障碍,而是以症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功能损害为依据。这种分类方式提高了诊断的灵活性,也更贴近现实临床状况,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3、张道龙译本的学术价值与译者特色
张道龙医生作为著名精神科专家和心理治疗师,其翻译工作以严谨、精准著称。他将DSM-5引入中文世界,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跨文化学术传播的重要实践。译本保留了原文的学术严密性,同时采用通俗易懂的表达,使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都能理解精神障碍的核心概念。
在翻译过程中,张道龙注重对精神障碍术语的本土化处理。例如,“自闭症谱系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术语的中文表达充分考虑了临床使用的普遍习惯,避免了生硬的直译。这种翻译策略提升了DSM-5在中国语境中的实用性,也为心理学教育提供了标准化的参考文本。
此外,该译本的学术价值还体现在其为中国学者提供了国际精神病学研究的桥梁。通过该电子版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心理健康从业者得以接触最新诊断标准,从而推动了中国精神医学与国际接轨。它不仅是一部译作,更是促进学术交流与临床实践的重要成果。
4、DSM-5在中国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与影响
自2015年中文版DSM-5发布以来,其在中国心理健康领域的影响日益显著。无论是精神科临床诊断、心理咨询培训,还是科研教学,该手册都成为基础性工具。它为中国的精神障碍诊断提供了统一标准,提升了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效率与诊断一致性。
DSM-5的应用还推动了心理健康观念的转变。过去,人们对精神障碍常抱有污名化偏见,而DSM-5以科学、系统的语言描述心理问题,使公众逐渐认识到精神障碍与身体疾病一样,是可以被诊断和治疗的医学问题。这种科学化视角有助于社会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
在临床实践之外,DSM-5的电子版资源也极大便利了教育与科研。数字化版本便于检索、引用与教学使用,促进了精神卫生知识的传播。特别是在互联网医疗与在线心理咨询兴起的背景下,DSM-5的电子化形式为远程精神健康服务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技术基础。
总结:
总体而言,《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_张道龙译2015年PDF电子版下载》不仅是一部权威的学术文献,更是一部推动精神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工具。从修订理念到分类体系,从翻译实践到本土应用,它都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融合。DSM-5的推广,使精神障碍诊断更加标准化,也促进了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的深入对话。
未来,随着心理健康需求的增长,DSM-5及其后续版本将在中国社会中发挥更深远的影响。它既是临床指南,也是学术桥梁,更是推动心理健康事业走向科学化与国际化的基石。对于研究者与实践者而言,理解并掌握DSM-5,是迈向专业精神医学的重要一步。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