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全101册)
01 战国、秦、汉 前475-220
02 三国、晋、十六国、南朝 220-589
03 北朝(北魏神瑞~永平) 414-512
04 北朝(北魏延昌~正光) 512-525
05 北朝(北魏孝昌~永熙) 525-534
06 北朝(西魏、东魏) 534-556 175
07 北朝(北齐天保~天统) 550-569
08 北朝(北齐武平~北周) 570-581
09 隋(开皇~仁寿) 581-604
10 隋(大业) 附 高昌、郑 605-618
11 唐(武德~贞观) 618-649
12 唐(永徽) 650-655 174
13 唐(显庆) 656-661 186
14 唐(龙朔~麟德) 661-665
15 唐(乾封~咸亨) 666-674
16 唐(上元~永淳) 674-683
17 唐(弘道~天授) 683-692
18 唐(如意~圣历) 692-700
19 唐(久视~长安) 700-704
20 唐(神龙~太极) 705-712
21 唐(延和~开元九年) 712-721
22 唐(开元十~十六年) 722-728
23 唐(开元十七~二十三年) 729-735
24 唐(开元二十四~二十九年) 736-741
25 唐(天宝元~七年) 742-748
26 唐(天宝八~十五年) 749-756
27 唐(至德~大历) 756-779
28 唐(建中~贞元) 780-805
29 唐(永贞~元和) 805-820
30 唐(长庆~大和) 821-835
31 唐(开成~会昌) 836-846
32 唐(大中) 847-860
33 唐(咸通~乾符) 860-879
34 唐(广明~天[礻右]) 唐(无年月)(一) 880-907
35 唐(无年月)(二) 附 燕、南诏
36 五代、十国 附 大理 907-960
37 北宋建隆~至道 960-997
38 北宋咸平~嘉[礻右] 998-1063
39 北宋治平~元丰 1064-1085
40 北宋元[礻右]~绍圣 1086-1098
41 北宋元符~大观 1098-1110
42 北宋政和~靖康 1111-1127
43 南宋建炎~绍熙 1127-1195
44 南宋庆元~祥兴 1195-1297
45 辽 附 西辽、齐 916-1125
46 金(收国~大定) 1115-1189
47 金(明昌~天兴) 1190-1234 西夏 1038-1227
48 元(太宗~大德) 1229-1307
49 元(至大~后至元) 1308-1340
50 元(至正) 1341-1368
51 明(洪武~景泰) 1368-1456
52 明(天顺~成化) 1457-1487
53 明(弘治~正德七年) 1488-1512
54 明(正德八年~嘉靖十年) 1513-1531
55 明(嘉靖十一~三十三年) 1532-1554
56 明(嘉靖三十四年~隆庆) 1555-1572
57 明(万历元~十八年) 1573-1590 165
58 明(万历十九~三十五年) 1591-1607
59 明(万历三十六~天启) 1608-1627
60 明(崇祯) 附 南明 1628-1644 151
61 清(天聪~顺治) 1627-1661 144
62 清(康熙元~十年) 1662-1671
63 清(康熙十一~二十年) 1672-1681
64 清(康熙二十一~三十年) 1682-1691
65 清(康熙三十一~四十年) 1692-1701
66 清(康熙四十一~五十一年) 1702-1712
67 清(康熙五十二~六十年) 1713-1722
68 清(雍正) 1723-1735
69 清(乾隆元~十一年) 1736-1746
70 清(乾隆十二~十七年) 1747-1752
71 清(乾隆十八~二十六年) 1753-1761
72 清(乾隆二十七~三十三年) 1762-1768
73 清(乾隆三十八~四十一年) 1769-1776
74 清(乾隆四十二~四十八年) 1777-1783
75 清(乾隆四十九~五十六年) 1784-1791
76 清(乾隆五十七~六十年) 1792-1795
77 清(嘉庆元~八年) 1796-1803
78 清(嘉庆九~十五年) 1804-1820
79 清(道光元~十年) 1821-1830
80 清(道光十一~十九年) 1831-1839
81 清(道光二十~三十年) 1840-1850
82 清(咸丰) 1851-1861
83 清(同治元~九年) 1862-1870
84 清(同治十年~光绪五年) 1871-1879
85 清(光绪六~十一年) 1880-1885
86 清(光绪十二~十七年) 1886-1891
87 清(光绪十八~二十三年) 1892-1897
88 清(光绪二十四~二十九年) 1898-1903
89 清(光绪三十~三十四年) 1904-1909
90 清(宣统) 附 太平天国 1909-1911
91 中华民国(元~六年) 1912-1917
92 中华民国(六~九年) 1917-1920
93 中华民国(九~十二年) 1920-1923
94 中华民国(十二~十四年) 1923-1925
95 中华民国(十四~十七年) 1925-1928
96 中华民国(十八~二十一年) 1929-1932
97 中华民国(二十一~二十四年) 1932-1935
98 中华民国(二十四~二十七年) 1935-1938
99 中华民国(二十七~三十年) 1938-1941
100 中华民国(三十一~三十八年) 附 伪满州国 1942-1949
101 索引
相关文章
清末官报汇编(78册)pdf下载
清末官报汇编 78册 书籍作者:姜亚沙编着图书出版社: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咨询QQ:2570837139 微信:yan2018070…
二十世纪华北农村调查记录 (全4卷)pdf下载
二十世纪华北农村调查记录 (全4卷)二十世纪华北农村调查记录 第1卷.pdf二十世纪华北农村调查记录 第2卷.pdf二十世纪华北农村调查记录 第3卷.pdf二十世纪华北农村调查记录 第4卷.pdf…
二十四史.pdf下载
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点校本,繁体竖排)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
宫中档光绪朝奏折(全26册)pdf下载
宫中档光绪朝奏折(全26册)文件格式:PDF作者:国立故宫博物院出版机构:国立故宫博物院出版时间:1973宫中档光绪朝奏折:主编陈捷先,江苏江都人,1932年生。1956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195…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全三编)pdf下载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目录(全三编)第一编第二编第三编第一编:0001 甲午中日战辑(王炳耀辑)0002 桂之华轩遗集(朱铭盘着)0003 庚辛之际月表(王镜航编)0004 庚子西狩丛谈(吴永口述,刘治襄笔…
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全209卷)pdf下载
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全209卷)[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001卷].黄夏年主编.扫描版.pdf[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002卷].黄夏年主编.扫描版.pdf[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003卷].黄夏年主编….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本文聚焦于《entity[“book”,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全101册)”, 0]》这一规模宏大的金石文献汇编资料,从其内容特点、历史价值、数字化下载途径与使用建议四个维度进行了全面剖析。首先,我们将整体描绘该汇编的出版背景、册数架构,以及石刻拓本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的地位。接着,细分其内涵特点,如覆盖朝代广、影像资料丰富、专题索引系统完备等。然后,文章进一步探讨其对金石学、书法史、古文字学、碑刻艺术研究的贡献,指出为何它成为碑帖爱好者与专业研究者的重要工具。然后,我们集中分析其在数字时代获取方式、PDF下载的合法性与风险、使用时的版权伦理问题。最后,提出实际使用建议,例如如何高效查找所需册次、如何运用索引、如何结合实体藏本进行比对。通过对这四大方面的细致阐述,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幅完整的理解图景,帮助更多读者认识、获取并合理利用这一丰富的石刻拓本资源。
一、汇编内容概况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全101册)》由entity[“organization”, “北京图书馆”, 0]金石组编纂,出版于1989年,由entity[“organization”, “中州古籍出版社”, 0]发行。citeturn0search5turn0search3 全套分为101册,按中国历代朝代顺序收录石刻拓本资料,涵盖从战国、秦汉一直到中华民国时期。citeturn0search1
册次编排结构清晰,例如第1册为“战国、秦、汉”,第2册为“三国、晋、十六国、南朝”,第11–35册覆盖唐代诸时期,第61–90册为清代诸年份,最终第101册设为索引册。citeturn0search4turn0search3 这种编年体加专题体的方式,使得读者可以顺时代脉络进行查找。
在每册中,汇编收录大量石刻拓本图片、铭文文字、简要说明,兼有碑版图像与文字释文,使得金石、书法、碑刻研究具备了较为完备的影像与文字双重材料基础。该汇编不仅适合专业学者,也被碑帖爱好者当作收藏与研究的参考资料。citeturn0search9turn0search3
二、典型特点与亮点
这一汇编的首要特点在于“覆盖朝代极为广泛”。从战国、秦汉、三国晋、五代十国,到元、明、清,再到中华民国,几乎囊括中国石刻拓本所涉及的主要历史时期。citeturn0search1turn0search3 因此,研究者能够一站式获取不同朝代的碑刻拓本资料,从宏观上观察碑刻形制、文字演变、书法风格的变迁。
其次,该汇编“影像资料丰富、图文并茂”。对于每一个收录的石刻,其往往配有拓本照片或扫描件、铭文释文、简要说明,使得读者既可“看图”、也可“读文”,兼具视觉与文字研究的可能。这种设计大大增强了资料的可用性。
第三,具有“索引系统完备”的特点。第101册专为索引而设,便于快速检索所需石刻名称、出处、制作年代、册次及页码。citeturn0search8turn0search4 这种索引机制提升了检索效率,对于海量资料而言尤为重要,尤其是当读者面对百册体量时。
此外,其出版形式也值得注意——全12箱装、101册。citeturn0search3 这种大型汇编在传统古籍出版中并不多见,反映出编纂单位对于金石拓本系统整理的宏大志向与认真态度。综上,这些典型特点共同构建起该汇编在石刻拓本研究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研究价值与应用领域
首先,在金石学研究领域,该汇编提供了大量第一手或近原始态的石刻拓本影像。这使得研究者能够从实物视角出发,考察石刻的字体形制、刻工痕迹、保存状态、拓本的墨色、纸张特征等,从而更深入理解碑刻的原貌与流传。正是因为这些多样化材料,研究金石变迁、碑刻传播、文字演化就有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其次,该汇编亦对书法史与文字演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石刻常为书法家手迹或礼器铭文,是书法演变的实物见证。通过对不同时代碑刻拓本的比较,研究者可观察字形、笔法、章法、用墨等在历代间的差异。例如从汉隶到唐楷,从宋碑到明清刻字,其变化脉络可见一斑,而这一汇编正好按朝代顺序整理,为横向比较提供可能。
第三,对于考古学、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也有应用价值。石刻作为可视化的历史物件,其拓本记录保存了实物部分可能已损坏、磨蚀或消失的状态。通过汇编中的拓本资料,考古学者可补充实地发现之外的历史痕迹,同时文物保护人员也可参照拓本资料进行修复、复原、仿制或数字化保护。
最后,这套汇编对高校、研究机构、碑帖爱好者、书法学习者也有价值。对于爱好者而言,它是一部系统化、便捷化的碑帖参考书;对于教学而言,它可以作为教材、资料集使用;对于图书馆、档案馆而言,它是一项值得收藏与数字化保存的珍贵资源。由此可见,其研究与应用领域极为广泛。
四、下载途径与使用建议
在数字时代,该汇编被扫描、整理为PDF格式的电子版在网上流传较广。比如某些网站提供了“pdf下载”链接,如“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全101册)pdf下载”即为一示例。citeturn0search1turn0search0 这种数字化方式极大地降低了读者获取资料的门槛。
然而,下载与使用时仍需注意版权及合法性问题。尽管此汇编出版时间较早,但仍然可能存在版权保护。读者在获取PDF时应确认出处合法、不得侵害出版方或编者权益。此外,机构用户应优先考虑通过图书馆馆藏、正规数字化平台或购买正版实体书进行使用。
在使用该资料时,还建议结合实体藏本或现场参观碑刻实物,以避免仅通过扫描影像而忽略石刻原物的立体感、触感、环境背景。此外,使用者可充分利用第101册索引,提高查找效率;可以将册次表与研究需求对应,例如寻找清代碑刻则直接跳至第61–90册范围。citeturn0search4
此外,建议学者或爱好者建立个人数字资料目录,如记录所下载PDF版本、页码、内容摘要、拍摄条件等,以便日后比对、引用、分享。做好元数据管理,也有助于后续研究视野的延展。
总结:
通过对《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全101册)》的内容概况、典型特点、研究价值与数字化使用途径四方面系统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套汇编不仅体量庞大、资料翔实,而且在金石学、书法史、文物保护与碑帖爱好者群体中均具重要作用。其按朝代顺序编排、索引完善、影像文字并重,是一本兼具工具性与学术性的经典之作。
在数字时代,虽然获取形式更加便捷,但也需注意版权合法性、结合实体使用、善用索引检索、管理数字资料等。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这部汇编的价值,合理获取并高效使用,从而在碑刻、书法、文字、文物研究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