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系列20种
00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孔范今.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pdf
002中国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刘师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pdf
003中国文学史(吉川幸次郎.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缺封面版权页).pdf
004中国文学史(林庚.厦门大学出版社1947).pdf
005中国文学史(林传甲.日本宏文堂.宣统二年).djvu
006中国文学史(钱基博.中华书局1993).pdf
007中国文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李杰等编.齐鲁书社).pdf
008中国文学史百题(文史知识编辑部.中华书局1990).pdf
009中国文学史参考书(王梦曾.商务印书馆1925).djvu
010中国文学史略(胡怀琛.上海梁溪图书馆1926).djvu
011中国文学史略(刘毓盘.古今图书店1924).djvu
012中国文学史通览(周扬等编.东方出版中心1994).pdf
013中国文学史概要(胡怀琛编.商务印书馆1931).djvu
014中国文学史解题(许啸天.群学社1932).djvu
015中国文学史话(胡兰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pdf
016中国文学史读(鲍鹏山着.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pdf
017中国现代文学史(程光炜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djvu
018中国新文学史稿(王瑶.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pdf
019文学原理(董学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pdf
020评判与建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朱德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pdf
00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朱栋霖.文史哲出版社1990)
00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一).pdf
00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二).pdf
00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修订版(王晓明编.东方出版中心2005)
00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上卷).pdf
00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下卷).pdf
004中国文学史(李小龙等着.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001中国文学史.李小龙等着(一).pdf
002中国文学史.李小龙等着(二).pdf
005中国文学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001中国文学史(一).djvu
002中国文学史(二).djvu
003中国文学史(三).djvu
006中国文学史(张之纯编纂.蒋维乔校订.师範学校新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15)
001中国文学史.张之纯编纂.蒋维乔校订(一).djvu
002中国文学史.张之纯编纂.蒋维乔校订(二).djvu
007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
00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着(一).pdf
002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着(二).pdf
003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着(三).pdf
004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着(四).pdf
008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001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编(一).djvu
002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编(二).djvu
003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编(三).djvu
004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编(四).djvu
009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修订版.JPG/PDG格式).rar
009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修订版).rar
010中国文学史(钱基博.中华书局1993)
001中国文学史(钱基博.中华书局1993).pdf
011中国文学史(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001中国文学史.骆玉明主编(一).pdf
002中国文学史.骆玉明主编(二).pdf
003中国文学史.骆玉明主编(三).pdf
012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陈玉堂.黄山书社1986.PDG格式)
012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陈玉堂.黄山书社1986.PDG格式).rar
013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黄文吉.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6.PDG格式).rar
013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黄文吉.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6 ).rar
014中国文学史略稿(李长之着.五十年代出版社1954)
001中国文学史略稿(第一卷).djvu
002中国文学史略稿(第二卷).djvu
003中国文学史略稿(第三卷).djvu
015中国文学史新着(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PDG格式).rar
015中国文学史新着(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rar
016中国文学史话(郭杰.秋芙总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
001中国文学史话(先秦卷).pdf
002中国文学史话(秦汉卷).pdf
003中国文学史话(魏晋南北朝卷).pdf
004中国文学史话(隋唐五代卷).pdf
005中国文学史话(宋代卷).pdf
006中国文学史话(辽金元卷).pdf
007中国文学史话(明代卷).pdf
008中国文学史话(清代卷).pdf
009中国文学史话(近代卷).pdf
010中国文学史话(现代卷).pdf
017中国文学史学史(董乃斌等.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001中国文学史学史(一).pdf
002中国文学史学史(二).pdf
003中国文学史学史(三).pdf
018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至1997(朱栋霖等着.高等教育出版社)
001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至1997(上册).pdf
002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至1997(下册).pdf
019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着.朴社1923)
001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着.朴社1923).djvu
020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共4册.郑振铎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001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一).djvu
002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二).djvu
003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三).djvu
004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四).djvu
相关文章
永乐大典(12册)pdf下载
【电子书】《永乐大典》成书六百周年纪念版校勘简体横排珍藏本咨询QQ:2570837139 微信:yan20180701《永乐大典》编纂成书六百周年纪念版(全新校勘简体横排珍藏本)作者:…
世界史资料丛刊.pdf下载
世界史资料丛刊目录咨询QQ:2570837139 微信:yan20180701世界史资料丛刊 古代埃及和古代两河流域.pdf世界史资料丛刊 1600~1914年的日本.pdf…
大足石刻雕塑全集(全4册)pdf下载
大足石刻雕塑全集(全4册)大足石刻于1999年12月1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全集守在的胃大足石刻雕刻的代表作品,所载以宋代石刻雕塑为主,同时兼及唐代和五代、明代的石刻代表作品,以期相对全面和较典型…
二十世纪华北农村调查记录 (全4卷)pdf下载
二十世纪华北农村调查记录 (全4卷)二十世纪华北农村调查记录 第1卷.pdf二十世纪华北农村调查记录 第2卷.pdf二十世纪华北农村调查记录 第3卷.pdf二十世纪华北农村调查记录 第4卷.pdf…
宫中档光绪朝奏折(全26册)pdf下载
宫中档光绪朝奏折(全26册)文件格式:PDF作者:国立故宫博物院出版机构:国立故宫博物院出版时间:1973宫中档光绪朝奏折:主编陈捷先,江苏江都人,1932年生。1956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195…
汉魏六朝碑刻校注(全11册)pdf下载
汉魏六朝碑刻校注(全11册)简介: 毛远明先生通过全面总结,分析比较以往各种碑刻文献整理研究着作的得失利弊,在科学整理与研究碑刻文献方面独辟蹊径:分时段全面收集碑碣1400通…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本文围绕“〈中国文学史系列20种〉”这一宏大视野,首先概述该系列作为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框架:它不仅涵盖古今中外、诗文散曲、小说戏剧的多样形态,更以其系统化、时代化、主题化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纵贯千年、横跨流派、折射社会与人心的文学脉络。接着,文章从“时代沿革”“主题演变”“体裁交汇”“影响与传承”四大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分别剖析该系列作品在时间轴上的变化脉络、在主题层面的多元拓展、在文体形式上的交融互变,以及在后世文化语境中的接受与反思。在每一方面中,文章通过典型作品的梳理、流派关系的梳析、文化语境的解读,力图展现“20种”这一数字背后的丰富内涵。最后,文章总结指出,作为一个整体框架,“中国文学史系列20种”既是研究工具,也是文化记忆,它让我们理解文学并非孤立的艺术生成,而是社会变迁、思想流通、人性探寻的集体映照。从这一角度出发,此系列为当代读者提供了反思过去、理解现在、畅想未来的桥梁。
1、时代沿革脉络
从先秦两汉的诗赋笔墨,到唐宋元明清的诗歌散文,再至近现代小说戏剧的鼎盛,〈中国文学史系列20种〉中的每一种文类都承载着特定时代的精神印记。其发展与历史脉搏共振,体现出文学如何回应社会变迁与文化需求。
以先秦诗歌为例,它是“20种”中的最早体现之一,其象征意义在于文学从口头的神话颂歌、民间歌谣逐步迈入文字化、规范化与意象化的阶段。这一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学的基石,奠基了“诗言志”“文以载道”的传统。
进入唐宋时期,诗歌达至高峰,小说萌芽、散文发展,而“20种”框架便将这一黄金时代置于视野之内。唐诗、宋词、元曲各自独立成章,却也同构起一个阶段性的文学高峰。在这样的时代沿革中,系列中的每一种类型并非孤立,而是相互渗透、交替登场。
2、主题演变纵深
在“20种”系列中,主题由“纪实与祈愿”渐变为“审美与自省”。早期文学更多关注自然、祭祀、国家礼仪,而随着时代推进,主题逐渐转向个体体验、社会反思、情感表达与哲理探讨。
例如,《诗经》中“关雎”“蒹葭”的意象,着眼于风、鸟、水、草,以寄托人心对美好生活与和谐秩序的期待;而《红楼梦》《聊斋志异》作为后期小说类型,则借助人物命运、鬼怪传说,对人生无常、社会等级、女性地位等主题进行深刻揭示。
此外,“20种”中的戏剧、散文、杂文类型在更近代时分化出“批判”“实验”“现代性”主题。在这一演变中,文学不再只是礼法的承载,而成为意识觉醒、文化反思、自我解构的重要场域,主题演变展示出文学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的特征。
3、体裁交汇融合
系列中的“20种”并非简单列举旧有类别,而更多强调体裁之间的流动与融合。诗、词、曲、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形态互为参照、互为影响,体裁交汇是系列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视角。
以元杂剧为例,它本身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与戏曲。通过这一形式,文学突破了“书面文字”到“舞台表演”的限制,使文学在视觉与听觉层面获得新的生命。而在现代小说中,作家借助戏剧化场景与散文化叙述,又回溯昔日体裁交汇的传统模式。
再看散文与杂文的发展:它们往往游走于文学与哲学之间、叙述与议论之间,打破诗歌节奏的规范、小说结构的重线性。这样,文学体裁在“20种”框架中不再孤立,而呈现出丰富的互联网络,为研究提供了更加立体的视角。
4、影响与传承价值
“20种”作为一个总体概念,其价值不仅在于分类整理,更在于揭示文学传统如何被当代接纳、改造与超越。每一种文类在历史中积淀的审美经验和文化价值,都为后世提供了可借鉴的资源。
例如,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叠置、音韵布局、情景交融,为现代诗人、散文家所借鉴。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叙事策略、社会隐喻,则成为研究现代小说发展的根基。通过“20种”视角,我们能清晰看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传承链条。
此外,系列还具有文化反思功能。文学史并非静态回望,而是一种活的对话。当代读者通过“20种”回顾与反思,不仅理解过去,也能够重新审视当下文化身份、价值观念与创新方向。因此,“影响与传承”不仅是研究向度,也是实践导向。
总结:
总体来看,围绕“〈中国文学史系列20种〉”展开的探讨,既是一条纵贯千年的文学脉络,也是一种横跨体裁的研究框架。从时代沿革到主题演变,从体裁交汇到影响传承,这四个层面构成了我们理解中国文学传统与现代转化的一张全景图。通过这种多维视角,文学不再是孤立的作品堆砌,而是历史、社会、思想与情感的交响。
回望“20种”,我们会发现:它既是一个分类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提醒。它告诉我们:文学是历史的见证、时代的声音、人性的呼唤。今天,当我们重读这些文类,便能够从过去汲取力量,也能对未来保持敏感。愿这一系列成为我们理解文学、理解自我、理解时代的桥梁。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