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吴县地名录》
作者:吴县地名委员会编 页数:325 出版社:吴县地名办公室 出版日期:1981
相关文章
江苏省 《江苏省志 地名志》2003版
《江苏省志 地名志》 作者: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页数:718 出版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0…
江苏省常州市 《江苏省溧阳县地名录》 1983版
《江苏省溧阳县地名录》 作者:溧阳县地名委员会编 页数:237 出版社:溧阳县地名委员会 出版日期:1983.06 …
江苏省淮安市 《江苏省洪泽县地名录》1982版
江苏省洪泽县地名录本名录收录的地名包括洪泽县的行政区划和居民地名称,专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名称,古迹和革命纪念地名称等。编纂单位:洪泽县地名委员会 出版日期:19825 …
江苏省连云港市 《江苏省东海县地名录》1983版
《江苏省东海县地名录》 作者:东海县地名委员会编 页数:207 出版社:东海县地名委员会 出版日期:1983.03 …
江苏省连云港市 《江苏省赣榆县地名录》1983版
《江苏省赣榆县地名录》 作者:赣榆县地名委员会编 页数:185 出版社:赣江苏省赣榆县地名 出版日期:1982.06 …
江苏省连云港市 《江苏省连云港市地名录》1983版
《江苏省连云港市地名录》 作者:连云市港地名委员会编 页数:221 出版社:连云港市地名委员会 出版日期:1983.12 …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江苏省吴县地名录》(1981版)是江苏省苏州市地方志系统中一部具有重要史料与地理价值的专著,它以严谨的编纂体例和翔实的资料,系统记录了当时吴县辖区内的地名、沿革、区划、自然地理与人文分布。这部地名录不仅为研究苏州地区的历史地理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在社会文化、民俗传承和区域认同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将从“编纂背景与历史价值”、“地名体系与分类特征”、“人文地理与文化传承”、“现实意义与学术启示”四个方面对该书进行深入阐述,全面展现其在地方志史料中的独特地位。通过细致分析,我们不仅能洞见吴县地名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肌理,也能体会到地名记录作为地域文明载体的深厚力量。
1、编纂背景与历史价值
《江苏省吴县地名录》(1981版)的编纂背景,植根于中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地方志复兴运动。当时,全国各地开始重视对地方文献的整理与修订,以期恢复被中断的历史记忆,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吴县作为苏州的历史腹地,地名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编纂一本全面系统的地名录成为地方政府与学界共同的愿望。
该书的出版时间恰逢行政区划频繁调整的时期,吴县地名体系在历史沿革、城乡变迁中不断演变。地名录的出现,有助于厘清旧名新称、乡村迁并的历史关系,为后续地理、规划及档案研究提供了精确的依据。特别是1981版的资料多来源于实地调查和历史档案,因而兼具真实性与时代感。
从史料学角度看,《吴县地名录》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书,更是一部微观历史文献。它在保存地名信息的同时,间接记录了吴县社会经济、行政建制乃至自然环境的变迁,成为研究地方历史的“坐标文献”。这份资料的价值,远超地理范畴,延伸至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等领域。
2、地名体系与分类特征
《江苏省吴县地名录》采用科学系统的分类方式,对全县地名进行分门别类的记录。其主要分为行政地名、自然地名、聚落地名、历史遗存地名等几大类,并在每一类下又细分出若干层级,如乡镇、村庄、自然村、山川、河港、古迹等。这种层级清晰的体系,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掌握吴县地理结构的全貌。
在命名规律上,吴县地名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许多地名与自然地理密切相关,如“横山”、“洞庭”、“胥口”等皆源自地貌特征;另有不少地名与历史人物、宗族、古迹相关,如“尹山”、“孙武桥”、“胥门”等,反映了吴地悠久的历史记忆与人文积淀。1981版地名录详细注释了这些地名的来历、沿革及演变,为研究苏州地名文化提供了系统资料。
此外,该地名录的语言记录具有较强的规范性。书中既保留了原有方言特色,又在拼写和译写上遵循标准汉语规则,体现出地方志编纂从口传民俗到学术规范化的过渡特征。这种严谨的文字处理方式,使其成为后续地名志书编写的重要范例。
3、人文地理与文化传承
吴县地名历来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录的编纂不仅记录地理形态,更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信仰与价值观。例如,“胥江”、“香山”、“木渎”等地名,皆蕴含丰富的文化象征:胥江承载吴王夫差的传说,香山流传着古代文人隐逸的故事,木渎则是手工业繁盛与园林文化的代表。地名因此成为文化传承的语言符号。
《吴县地名录》对人文景观的记录尤为详尽。书中不仅罗列了古桥、寺庙、古镇等地名,还附有相关的历史记载与传说,展现出吴地文化的层累性。这种编写方式超越了单纯的地理记述,呈现出地名背后的人文精神,使读者得以通过文字“行走”在吴县千年的文化脉络之中。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这部地名录起到了连接古今的桥梁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旧地名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而该书的编纂恰好为这些地名留下了永久记录。它不仅保存了吴地方言中的独特词汇,也保存了吴地民众对自然与社会的认知方式。
4、现实意义与学术启示
《江苏省吴县地名录》(1981版)至今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城市规划与区域研究中,地名资料可用于考证历史地貌变迁、规划文物保护区、恢复古地名等工作。例如,苏州市在地铁站命名、景区规划时,常参考旧地名体系,以保持文化连续性与地域识别性。
学术研究层面上,该书为研究吴文化、江南地理体系提供了坚实基础。地名不仅是空间标识,更是历史语义的载体。通过比较1981版与现代地名变化,学者可以分析城乡发展、产业转型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轨迹,进而揭示区域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张力与延续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地名录的编纂理念对当代地方志编修提供了启示。它强调实地调查、重视口碑资料、兼顾历史文献的综合方法,成为地方史研究的范本。对于今日地方文化的数字化传承而言,这种细致入微的地名记录方法仍具借鉴价值。
总结:
《江苏省吴县地名录》(1981版)不仅是一部地名资料汇编,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文献。它用地名的语言记录了吴县的山川河流、乡镇村落,也记录了吴地人民的生活、信仰与记忆。通过对地名的系统整理,这部书为我们打开了认识吴县历史与文化的窗口,让人们在字里行间重温一个地区的生命轨迹。
站在当下回望,这部地名录的意义已超越了单纯的地理记录。它是地方认同的象征,是文化传承的见证,也是区域研究的重要基石。对研究者而言,它是一份不可替代的原始史料;对公众而言,它是理解苏州文化的钥匙。让地名重回人们的记忆,正是这部作品的深远价值所在。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