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县地名录》
作者:海门县地名委员会编 页数:193 出版社:海门县地名委员会 出版日期:1983.12
相关文章
江苏省常州市 《江苏省常州市地名录》1983版
《江苏省常州市地名录》 作者:常州市地名委员会编 页数:404 出版社:常州市地名委员会 出版日期:1983 …
江苏省常州市 《江苏省溧阳县地名录》 1983版
《江苏省溧阳县地名录》 作者:溧阳县地名委员会编 页数:237 出版社:溧阳县地名委员会 出版日期:1983.06 …
江苏省淮安市 《江苏省金湖县地名录》1983版
《江苏省金湖县地名录》 作者:金湖地名委员会编 页数:236 出版社:金湖县地名委员会 出版日期:1983.03 …
江苏省淮安市 《江苏省盱眙县地名录》1982版
《江苏省盱眙县地名录》 作者:盱眙县地名委员会编 页数:293 出版社:盱眙县地名委员会 出版日期:1982…
江苏省连云港市 《江苏省灌南县地名录》1983版
《江苏省灌南县地名录》 作者:灌南县地名委员会编 页数:241 出版社:灌南县地名委员会 出版日期:1983.10 …
江苏省连云港市 《江苏省灌云县地名录》1983版
《江苏省灌云县地名录》 作者:灌云县地名委员会编 页数:247 出版社:灌云县地名委员会 出版日期:1983.05 …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江苏省海门县地名录》(1983版)是一部极具历史与地理研究价值的地方志资料,它系统整理了海门县各级行政区划、村镇变迁及自然地名的分布情况,真实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初江苏沿海地区的地域格局与社会特征。该书不仅是了解海门县地方历史的重要窗口,也为地理学、社会学及方志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本文将从编纂背景与时代意义、地名体系与分类方法、地理文化与人文记忆、现代价值与传承启示四个方面,对《江苏省海门县地名录》(1983版)进行系统性分析,力求在历史脉络与现实意义之间,展现这部地名志的独特学术价值与时代印记。
1、编纂背景与时代意义
《江苏省海门县地名录》(1983版)的编纂工作诞生于中国地方志复兴的浪潮之中。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国家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各地开始重视地名资料的整理与出版。海门县作为江苏沿海的重要县域,地名众多且历史悠久,亟需一部系统的地名志来规范记录,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这一背景为该地名录的诞生奠定了时代基础。
从资料来源来看,该地名录由县地名普查办公室组织编写,结合县、区、乡各级单位的实地调查成果,汇聚了大量口述资料与档案文献。这种“自下而上”的编纂模式,充分体现了群众参与的特色,也保证了地名信息的广泛性与真实性。它反映出当时地方治理对资料准确性的高度重视。
此外,1983年的出版时间本身具有象征意义——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地方经济结构与行政区划正在重组的时期。地名录不仅记录了旧有的地域格局,也为新时期的区域规划与地名标准化工作提供了历史参照,其时代意义超越了单纯的地理统计文献。
2、地名体系与分类方法
该地名录在体例设计上科学严谨,遵循“从大到小、层层递进”的编排逻辑,按照县、区、乡、村的行政层级逐一列出。每个地名均附有拼音、旧称、由来及地理位置说明,有的还特别注明地名沿革及变迁时间,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时间序列的线索。
在分类方法上,编纂者不仅将行政地名纳入体系,还对自然地名、设施地名、历史遗迹地名等进行了细致划分。例如“东灶港”“三厂镇”“三星乡”等既反映了地域经济特征,又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这种分类体系兼顾了科学性与地方性,是地名学研究中的典范。
值得注意的是,该地名录在注解中还特别强调了地名的来源与民间传说之间的关系。例如某些村庄名源于家族姓氏或地形特征,部分则与古代盐业、渔业生产相关。通过这种方式,地名录不仅保存了地理信息,更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地方社会的集体记忆与文化符号。
3、地理文化与人文记忆
地名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江苏省海门县地名录》(1983版)在大量记述中,展现了海门地区独特的地理文化风貌。海门地处长江入海口,地形以沿江平原为主,地名中频繁出现与水系相关的词汇,如“港”“荡”“滩”“浜”等,体现了海门人与水共生的生活特征。
从文化层面看,许多地名承载着历史事件或家族兴衰的印记。书中记载的“包场”“常乐”“悦来”等村名,不仅反映了地理分布,也折射出地方社会的心理与价值观——“乐”“福”“安”等字样频繁出现,表达了人民对生活美好的寄托。这种地名文化的情感性,使得《地名录》超越了地理学意义,成为一部“民心志”。
同时,地名录中的人文记忆还体现在对传统手工业、农业区划及自然环境的描述中。例如,某些村落名称与棉纺、渔业、竹编等传统产业密切相关,展现了当地经济结构的历史形态。这些地名背后的人文景观,是海门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现代价值与传承启示
在当代语境下,《江苏省海门县地名录》(1983版)的价值仍在不断延伸。首先,它是研究海门地区历史地理变迁的重要文献。通过比对1983版地名录与现行行政区划,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城市扩展、乡村合并及经济重心转移的历程。这对城市规划和地方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次,该地名录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独特意义。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不少老地名逐渐被新名取代,传统的地理文化标识面临消失的风险。地名录的存在,使得这些“被遗忘的地名”得以重现,为后代提供了追溯地方文化根源的依据。
最后,从编纂学角度看,该书的体例与方法为当代地方志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它强调资料真实性、分类科学性与地域文化的尊重,为今天的地名标准化、地理信息数字化提供了思想参考。可以说,《地名录》不仅是历史文献,更是现代地理文化治理的基石。
总结:
《江苏省海门县地名录》(1983版)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与文化于一体的地方文献,它以朴实的文字、严谨的体例,记录了一个沿海县域的空间结构与社会生活。通过地名这一特殊的文化符号,读者得以窥见海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布局与人文景观,感受到地方记忆的深厚力量。
它不仅是研究者了解江苏沿海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工具,更是地方文化认同的重要凭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重读这部地名录,不仅有助于理解地域变迁的轨迹,更能启发我们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守护本土文化的根脉,让“地名”继续成为人与土地的精神纽带。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