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市居巢区志(1986-2005)
一、《巢湖市居巢区志》编纂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真实地记载区情,力求形式与
编纂单位:巢湖市居巢区地方志办公室出版时间:2008年10月
相关文章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志 1978~2002》2007.12
《潜山县志 1978~2002》 作者:潜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页数:661 出版社:合肥: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2007…
安徽省蚌埠市《蚌埠市志 1986-2005》2008.11
蚌埠市志 1986-2005凡例 一、本志是1995年版《蚌埠市志》(以下简称前部志书)的续编,以马克思主 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全面记述1986~2005年全市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 各方面的历…
安徽省亳州市《亳州市志2000-2009》2012版
亳州市志2000-2009凡例 一、本志是地级亳州市成立后的首部志书。创修《亳州市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面、客观、真实记述2000年5月至2009年底全市自然、经 济、政…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市志 1988~2000》2009.08
贵池市志(1988~2000)一、本志为《贵池县志》的续志,前志下限为1988年,适值贵池撤县建市之年,故定名为《贵池市志》。 二、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志1978-2005》2013.01
青阳县志1978-2005凡例 一、本志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力求全面、客观、真实地记述全县自然环境、人文历史…
安徽省滁州市《滁州市南谯区志-2005》2011.12
滁州市南谯区志凡例 一、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记述南谯区的历史和现状,力求做到思想 性、科学性与资料的统一,…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巢湖市居巢区志(1986—2005)》是安徽省合肥市地方志编纂事业的重要成果之一,于2008年10月正式出版。这部志书全面系统地记录了居巢区在二十年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变迁、文化教育进步、生态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的历史进程。文章以此志书为中心,从编纂背景与历史意义、经济社会发展脉络、文化教育与民生建设、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展开深入阐述,力求揭示这部志书在地方历史记载、社会认同构建与区域精神传承中的独特价值。通过细致梳理,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居巢区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城市的转型轨迹,更能感受到一座湖城在时代浪潮中奋力崛起的坚实步伐。这部志书不仅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更是未来发展的思想镜鉴,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1、编纂背景与历史意义
《巢湖市居巢区志(1986—2005)》的编纂工作启动于上世纪末,是在国家推进地方志第二轮修志运动的背景下完成的。作为地方政府主导的系统性史志工程,该志书的编纂既是政治任务,也是文化使命。它以科学、客观的史志编纂原则为指导,全面搜集1986年至2005年间居巢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资料,力求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时间为线索,以发展为主线”。
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工作者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村落,查阅档案文献,走访干部群众,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这种扎实的田野调查与档案整理,使得志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它不仅是居巢区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更是研究巢湖地区区域变迁和社会转型的重要史料。
从历史意义上看,这部志书的出版标志着居巢区地方志事业的成熟与系统化。它将零散的历史记忆整理为有序的文字体系,形成了地域文化的精神坐标,为地方史学研究、政府决策参考以及社会公众了解地方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正因为此,该志书被誉为“居巢二十年社会变迁的镜鉴”。
2、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
从1986年至2005年,居巢区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并进的重大转型。《居巢区志》详细记录了这一时期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地方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乡镇企业蓬勃兴起,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志书中指出,随着合肥都市圈的形成与巢湖市区功能的拓展,居巢区在区域经济格局中地位显著提升。交通建设、基础设施投资、商贸业发展等方面的成就,展示了地方经济活力的持续释放。巢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更成为带动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样被志书所重点记述。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这一时期的居巢区,逐渐摆脱了以农业为主的单一经济模式,迈入了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文化教育与民生建设提升
《居巢区志》在文化教育部分篇幅颇重,充分展示了居巢区在教育事业普及与文化传承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自1986年起,全区教育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基础教育普及率显著提高,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建与扩建的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为地方培养了大量实用型人才。
文化建设方面,地方政府注重公共文化设施的完善与文化活动的推广。居巢文化馆、图书馆、群艺馆等文化阵地的建设,使群众性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志书详细记录了民间文艺、戏曲传承、书画创作、地方节庆等文化现象,展现了居巢区独特的文化底蕴与精神风貌。
在民生建设领域,志书中重点反映了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从乡镇卫生院到城市医院的升级改造,从计划免疫到基本医疗保险的推行,都体现了政府对民生福祉的持续关注。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不仅体现在收入增长,更体现在精神生活与社会环境的全面改善。
4、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探索
巢湖作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生态地位决定了居巢区必须在发展中兼顾环境保护。《居巢区志》系统记载了这一时期地方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措施与成效。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地方政府提出“以湖为魂,以绿为韵”的生态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并行。
志书详细记载了巢湖水资源治理工程、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等重大环保项目。这些举措有效遏制了生态退化趋势,为湖区水质改善和生物多样性恢复提供了保障。居巢区逐步形成了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此外,城市绿化与环境美化工作成效显著。居巢城区绿化覆盖率逐年提高,生态公园与湿地保护区建设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志书以翔实的数据与图表,记录了从“污染防治”到“生态共建”的转型过程,反映了地方政府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上的前瞻性与责任感。
总结:
总体而言,《巢湖市居巢区志(1986—2005)》不仅是一部地方志书,更是一部区域发展的历史长卷。它以严谨的编纂体系和详实的史料记载,展示了居巢区二十年间的沧桑巨变。从经济崛起到文化繁荣,从民生改善到生态复苏,这部志书浓缩了时代的脉搏,折射出地方治理的智慧与人民奋斗的力量。
这部志书的出版,为学术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据,为地方政府制定发展规划提供了数据支持,也为社会公众了解家乡历史、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精神滋养。它不仅记录了过去,更启迪着未来,是居巢区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文化见证。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