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县志 1978~2002》
作者:潜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页数:661 出版社:合肥: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2007
相关文章
安徽省安庆市 《安庆市宜秀区志 1988-2007》2013.01
安庆市宜秀区志1988-2007 一、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 持科学发展观,编纂单位:安庆市宜秀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出版时间:2013年01月…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志 1978-2002》2005.06
《怀宁县志 1978-2002》 作者:汪华主编;怀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页数:14,975 出版社:合肥: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2005 …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志 1978-2000》2012.03
《桐城市志 1978-2000》作者:桐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页数:1019,[33] 出版社:合肥: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2012 …
安徽省亳州市《亳州市志2000-2009》2012版
亳州市志2000-2009凡例 一、本志是地级亳州市成立后的首部志书。创修《亳州市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面、客观、真实记述2000年5月至2009年底全市自然、经 济、政…
安徽省池州市《池州市志 第1册》全6册 2016.01
安徽省池州市《池州市志 第1册》2016.01安徽省池州市《池州市志 第2册》2016.01安徽省池州市《池州市志 第3册》2016.01安徽省池州市《池州市志 第4册》2016.01安徽省池州市《池…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市志 1988~2000》2009.08
贵池市志(1988~2000)一、本志为《贵池县志》的续志,前志下限为1988年,适值贵池撤县建市之年,故定名为《贵池市志》。 二、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志(1978~2002)》于2007年12月正式出版,是一部全面系统地反映潜山县社会发展全貌的重要地方志书。这部志书以翔实的史料、严谨的结构、鲜明的时代特征,真实记录了潜山在改革开放二十余年间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文化繁荣。全书分门别类地记述了各个领域的发展脉络,不仅是对历史的总结,更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依据。本文将从编纂背景与意义、政治与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变迁、生态建设与未来展望四个方面,深入探讨《潜山县志(1978~2002)》的内容价值与历史贡献。通过对志书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潜山在安徽乃至全国发展格局中的独特地位,也能感受到地方志在记录与传承地方精神中的重要作用。
1、编纂背景与史志价值
《潜山县志(1978~2002)》的编纂是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社会全面转型的背景下完成的。潜山作为皖西南的重要县份,既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又在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独特的发展轨迹。此次修志工作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启动,历经数年编纂,于2007年12月正式出版,凝聚了众多地方学者和档案工作者的心血。
志书的编撰严格遵循《地方志编纂规范》,坚持“以史为鉴、存真求实”的原则。全书以时间为轴,以领域为线,将1978年至2002年潜山的历史演进系统呈现。这一时期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志书记录了潜山从传统农业县向现代化经济结构转型的全过程,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从学术角度看,《潜山县志(1978~2002)》不仅是一部地方史料汇编,更是一部区域社会变迁的研究文献。它对研究安徽省地方治理、经济改革与文化建设等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学术界提供了可靠的原始素材,也为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历史依据。
2、政治建设与经济发展
1978年至2002年是潜山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阶段。志书详细记载了县级行政机构的调整、乡镇合并及基层治理体系的完善过程。从政务公开、民主法治建设到村民自治的推进,都反映出潜山在政治现代化道路上的稳健步伐。尤其是在政府职能转变和廉政建设方面,志书给予了充分篇幅予以描述。
经济方面,《潜山县志(1978~2002)》重点呈现了潜山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后期,潜山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形成了以纺织、食品加工、建材等产业为主的经济体系。进入90年代后,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和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潜山经济迎来了新的增长期。志书中对潜山经济结构优化的详实记录,为地方经济史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此外,志书还系统总结了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过程。潜山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推广科学种植和畜牧技术,使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实施,不仅提升了农民收入,也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潜山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奋进精神。
3、社会文化与民生变迁
《潜山县志(1978~2002)》对社会文化领域的记述同样丰富生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是志书的一大亮点。随着基础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和职业教育的兴起,潜山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志书对学校建设、师资力量提升以及教育改革成果进行了详细记录,反映出地方政府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长期努力。
文化建设方面,潜山注重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积极保护文物古迹与民间艺术。志书对“天柱山文化”“潜川民俗”“黄梅戏传承”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展示了潜山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承性。这不仅体现了地方文化的生命力,也为后人研究地域文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社会民生的改善是该时期潜山最具代表性的成就之一。志书记录了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从农村合作医疗到城市社区服务,从住房改革到供水供电改造,这些变化构成了潜山百姓生活水平持续提升的真实写照。
4、生态建设与未来展望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潜山县志(1978~2002)》展现出强烈的时代意识。作为天柱山所在地,潜山历来重视生态保护。志书对林业恢复、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水土保持等问题都有详尽记载,反映出潜山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始终保持了生态平衡的理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志书在“环境保护”篇中,对1990年代以来的污染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措施进行了系统总结。例如,天柱山自然保护区的设立,不仅提升了潜山的生态地位,也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成为生态经济融合的成功典范。
展望未来,《潜山县志(1978~2002)》在结尾部分提出了潜山社会发展的方向性目标,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建设生态、文明、富裕的新潜山”。这一远景体现了地方志书的前瞻性与启示意义,不仅总结过去,更引领未来的发展思路。
总结:
《潜山县志(1978~2002)》是一部融历史性、资料性与指导性于一体的地方志典范之作。它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系统梳理了潜山在改革开放二十四年间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演变过程,展示出一个地方在时代浪潮中的奋进历程。志书不仅是潜山人民集体记忆的结晶,更是地方治理与区域发展研究的重要依据。
透过志书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潜山从传统农业县向现代化城市迈进的坚实步伐,感受到地方人民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它的出版,不仅为地方史志事业增添了新的成果,也为区域文化传承注入了鲜活力量。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