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地名志》
作者:李千升主编 页数:772 出版社:通化市人民政府 出版日期:1985
相关文章
吉林省白城市《白城市地名志》1986版.pdf下载
白城市地名志本志收录各类地名652条。其中,行政区划及居民地356条;街、路、胡同、广场208条;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71条;纪念地、游览地、古遗址11条;人工建筑和自然地理实体6条。编纂单位:白城市…
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市地名志》1987版.pdf下载
浑江市地名志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政区名、聚落地名、重点企事业单位地名、名胜古迹名、自然地名等。编纂单位:浑江市人民政府出版时间:1987…
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地名志》1985版.pdf下载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地名志本志记述了当地县、乡、村、自然屯、重要企事业单位、主要人工建筑物、名胜、古迹、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含义、历史沿革和基本情况。编纂单位: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出版时间…
吉林省吉林市《桦甸县地名志》1986版.pdf下载
桦甸县地名志本志包括政区聚落地名篇、人文地名篇、历史地名篇、自然地名篇等。编纂单位:桦甸县地名委员会 出版时间:1986年02月…
吉林省吉林市《磐石县地名录》1984版.pdf下载
《磐石县地名录》 作者:马元江主编 页数:114 出版社:吉林市地名委员会 出版日期:1984.10 …
吉林省四平市《公主岭市地名志》1989版.pdf下载
《公主岭市地名志》 作者:公主岭市地名委员会编 页数:616 出版社:公主岭市人民政府 出版日期:1989 …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通化市地名志》(1985版)是吉林省通化市编纂地方志工作中的一部重要成果,它以详实的史料、系统的结构和丰富的地名信息,全面记录了通化市的历史沿革、地理变迁、社会发展及文化内涵。这部地名志不仅是了解通化地理格局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东北地区历史地理演变的重要资料。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通化市地名志》(1985版)进行系统分析:一是编纂背景与时代意义,探讨其诞生的历史条件与文化使命;二是结构体系与编写方法,剖析其体例安排与资料来源;三是地域特色与文化意象,揭示通化地名所蕴含的自然、人文及民族特征;四是历史价值与现代启示,论述其对当代地名研究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启发作用。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综合阐述,旨在展现《通化市地名志》(1985版)作为地名文化载体的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
1、编纂背景与时代意义
《通化市地名志》(1985版)的编纂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这是中国地方志事业全面复兴的重要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地名普查与志书修纂的热潮,通化市也在这一背景下启动了系统的地名整理与研究工程。这一时期的编纂工作,不仅是对地名的记录,更是对地方历史、地理、民族与文化的一次全面梳理。
通化地处长白山余脉与鸭绿江流域交汇之地,地理位置独特,历史上是多民族聚居之区。1985年版的地名志,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与复杂地理环境中诞生的。编纂者秉持“存史、资政、育人”的志书宗旨,力求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恢复地名的历史真实,保护地方文化遗产。
从时代意义看,《通化市地名志》不仅记录了当时行政区划、山川河流、乡镇村落的名称与沿革,更承载着新时期地方治理与文化认同的建设任务。它的出版,标志着通化地方文献体系的完善,也为后续地名标准化、城市规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结构体系与编写方法
《通化市地名志》(1985版)在体例上延续了中国地名志编纂的传统模式,同时融入了地方特色。全志以行政区划为主线,辅以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分类编排,形成了“总述—分志—附录”的完整结构。总述部分概述通化地名的起源与演变,分志部分按县区、乡镇、村社逐层展开,附录则收录了旧地名对照表、地名考证资料等内容。
在编写方法上,该志强调“史实为本,方志为体”,即以历史考证为基础,以志体结构为框架。编纂人员大量查阅了旧县志、族谱、土地档案和行政文书,并通过实地调查与口述访谈补充材料,确保了资料的全面性与真实性。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使该志不仅是一部地名汇编,更是一部地方历史与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此外,《通化市地名志》在编辑过程中注重资料的规范化与系统化处理。例如,对于地名的文字来源、语音转写、族群语言差异等问题,均进行了严格的统一。尤其在多民族地区如通化,这种方法有助于地名标准化的推广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3、地域特色与文化意象
通化的地名体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与文化象征意义。《通化市地名志》(1985版)中收录的地名,既有体现自然景观的名称,如“浑江”“金厂沟”“五女峰”等,也有反映人文历史的名称,如“新站”“胜利村”“靖宇镇”等。这些地名共同构成了通化地域文化的独特语汇。
自然地名的形成,往往与山水形态密切相关。通化地处山岭纵横、水系发达之地,许多地名源于自然地貌特征,如“帽儿山”“龙泉”“大泉沟”等,体现了人们对山水环境的观察与命名智慧。这些地名不仅是地理符号,也是一种文化记忆,承载着人地关系的深层意涵。
与此同时,通化地区的民族文化因素也深刻影响了地名的构成。满语、朝鲜语与汉语在地名中交融,如“通化”一词本身即有“通达融和”之意,体现了多元文化共生的特征。地名志对这些语言来源进行了详细考证,使读者得以窥见区域历史的多层文化脉络。
4、历史价值与现代启示
《通化市地名志》(1985版)的历史价值,首先体现在它为研究东北地方史提供了系统资料。通过地名的记录与考证,人们可以追溯通化地区的行政演变、社会变迁与民族迁徙轨迹。许多消失的古村、废弃的矿区、改名的街镇,都因这部地名志而得以留存于文献之中。
其次,该志对于地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深远意义。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传统地名逐渐被新兴地名替代,而1985版地名志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原生态地名资料,成为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这不仅有助于地理研究,也为地方文化复兴提供了依据。
从现代启示角度看,《通化市地名志》的编纂经验对当代地名数字化、文化地理研究具有启发作用。它提醒我们,地名不仅是空间坐标,更是文化符号与情感纽带。在数字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普及的今天,如何让这些传统地名在现代语境中延续其生命力,是地名文化研究的重要方向。
总结:
综观《通化市地名志》(1985版),它不仅是一部地名的汇编,更是一部反映地方历史、地理与文化的综合性文献。该志以其系统的结构、严谨的考证和丰富的资料,奠定了通化市地名研究的基础,为后续学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其编纂过程体现了地方志编纂的科学精神,也彰显了通化人民对故土文化的深厚情感。
今天重新审视这部地名志,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地域文化自觉的再认识。在全球化与地方性并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通化市地名志》的价值愈发凸显。它提醒我们,保护地名,就是保护历史与文化的根脉;研究地名,就是理解一个地方的灵魂。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