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借苏华仁先生的言论:《黄帝内经》与《黄帝外经》,构成了中国传统中医、中国道家养生文化与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修真主体的两翼,造福世人,万世不竭。
《黄帝内经》以养生治病为主,兼及养生与修真。
《黄帝外经》以养生修真为主,兼及养生与治病。
二、
《黄帝内经》我之前的帖子已经分享了经典的梅花版。
现在将陆续分享《黄帝外经》相关书目(1-6),7-8是列出供道友们自行下载阅读:
1、外经微言(清)陈士铎 ……已发帖分享。
2、黄帝外经解要与直译2版修订本(梅自强解要;廖冬晴直译;梅忠恕整理校订)……已发帖分享。
3、《黄帝外经》心解(王振山着) ……此次上传。
4、黄帝外经浅释(张岫峰,冯明清,刘淑华主编)……已发帖分享。
5、【黄帝外经】法象与数术学术史(路辉着)……已发帖分享。
6、命门学说理论研究与临床发微:基于《外经微言》的解读(林明欣主编) ……已发帖分享。
7、《黄帝外经》丹道修真长寿学-苏华仁总主编……论坛已有
8、《黄帝外经解要与直译》梅自强注,第一版……论坛已有![]()
![]()
![]()
![]()
![]()
![]()
《黄帝外经》心解(王振山着).part01.rar
《黄帝外经》心解(王振山着).part02.rar
《黄帝外经》心解(王振山着).part03.rar
《黄帝外经》心解(王振山着).part04.rar
《黄帝外经》心解(王振山着).part05.rar
《黄帝外经》心解(王振山着).part06.rar
《黄帝外经》心解(王振山着).part07.rar
《黄帝外经》心解(王振山着).part08.rar
《黄帝外经》心解(王振山着).part09.rar
《黄帝外经》心解(王振山着).part10.rar
《黄帝外经》心解(王振山着).part11.rar
《黄帝外经》心解(王振山着).part12.rar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黄帝外经系列: 《黄帝外经》心解(王振山著)》是一部以现代视角解读古代医道智慧的著作,是对《黄帝内经》精神的外延与深化。王振山先生以独到的学术眼光和医学实践经验,将古人关于心、气、神的理解,与当代生命科学、心理学及中医理论相融合,构建出一套系统的“心与养生”理论体系。全书不仅探讨了心的本质、心与气血的关系、心的养护之道,还深入挖掘了心灵平衡、情志调理与身心统一的古今贯通思想。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其一,探讨《黄帝外经》心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二,解析书中对“心主神明”的现代阐释;其三,剖析“心气调养”在医学与生活中的应用;其四,揭示书中“心道合一”的哲学境界。通过深入分析,我们不仅能理解王振山先生对“心”的多维解读,更能体悟到中医“天人合一、身心并养”的思想精髓。
1、《黄帝外经》心学思想的理论根基
王振山先生在《黄帝外经》心解中首先回溯了“心”在《黄帝内经》中的原始定位——“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他指出,这一论断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中“心主一身”的哲学基石。《外经》的诞生,是对这一根基的延展。王氏认为,古人所谓“心”,并非单指解剖学意义的心脏,而是包涵思维、情感与精神活动的核心载体。心是生命的主宰,是气血运行与神志活动的枢纽,是人类内外世界沟通的中心。
在理论根基的论述中,作者大量引用古典医学文献,如《灵枢》、《素问》中的相关章节,结合现代生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提出“心之为器,非仅血泵,而是意识与能量的中枢”。他强调,中医所言“心”,是一种整合生命整体功能的哲学性概念,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性存在。通过这种跨时代的诠释,王振山为古代心学注入了现代科学的生命力。
此外,作者提出“心之本,在于静”的思想,认为心的安静是生命的平衡点。若心躁,则气乱;气乱,则血滞;血滞,则百病生。由此,他在书中多次强调“守心以养生”,以静制动、以虚养实,体现了古人“虚静以养神”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这为整部书奠定了哲学与实践并重的理论格局。
2、“心主神明”的现代阐释与重构
《黄帝外经》心解的第二大特色,是对“心主神明”这一古训的现代解读。王振山将“神明”视为人类认知、感知与精神活动的总和,是心理与生理的融合体现。他指出,传统中医的“神明”概念,与现代心理学的“意识”和“潜意识”密切相关,体现了古人对人类精神活动的深刻洞察。
在书中,作者将“神”分为“生理之神”与“心灵之神”两层含义:前者主导生命维持,如呼吸、脉动、感知等;后者主导精神意识,如思维、情感、道德判断等。他认为,当“心神”协调,则人安体健;当“心神”分裂,则疾病生焉。由此,他提出“心神平衡疗法”的理论基础,即通过调心以安神、调神以养体的整体治疗思路。
更为重要的是,王振山借助现代心理医学的视角,探讨了情志病与心神失衡的关系。他指出,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疾病,本质上皆为“心神不守”的表现。中医调心之法,非仅药物之治,更重“意念之治”。他引用《道德经》“虚其心,实其腹”之语,提出“以心制神,以神御形”的治法,呼应现代心理调节与身心疗愈理念的融合。
3、“心气调养”的医理与实践应用
在第三部分中,王振山将心的理论进一步延伸至实践层面,提出“调心即调气,养心即养命”的养生观点。他指出,心为五脏之主,气为生命之根,心气通畅则百脉和顺,心气滞塞则病变丛生。书中详述了调心气、护心神、养心血的多种方法,涵盖呼吸、饮食、起居、思维等多个方面。
在呼吸养心方面,作者特别强调“心息相依”的理念。他认为,呼吸不仅是生理活动,更是心灵的节律。通过“调息以调心”,可使气机条达、神清气和。书中介绍的“六字诀”“导引法”等传统功法,被视为调心之桥梁,能够通过呼吸的节律,重塑心的稳定与平衡。
在生活应用层面,王振山还强调饮食与情志对心气的影响。他提出“食为养心之本,情为动心之源”。过度油腻、辛辣易扰心火,忧思郁结则伤心气。因此,他倡导以清淡饮食配合情志疏导,使“气血得调,神志得宁”。这一理念与现代营养学、心理学的结合,展示了中医调养观的当代价值。
4、“心道合一”的哲学境界与人文思考
《黄帝外经》心解不仅是一部医学论著,更是一部蕴含深厚哲理的人文之书。王振山在书中反复阐述“心道合一”的思想,认为医学的最高境界不止于治病,而在于悟道。所谓“心道合一”,即心与自然、生命、宇宙的规律相融,达到内外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作者指出,中医之“道”并非抽象的形而上学,而是指导生活与养生的具体实践法则。心与道的契合,是修身、修心、修性的过程。唯有心正,方能知道;唯有知道,方能合道。书中多次引用《黄帝内经》“人以天地之气生”之语,提出“心法即天法”的观念,表达了人心与自然法则共振的宇宙观。
在哲学层面,王振山将“心道合一”视为通向身心自由的终极目标。他认为,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信息繁杂,人心浮躁,正是偏离“道心”的表现。通过修心返静、以道导行,方能实现身心的真正平衡。这一思想,不仅重现了中医“道法自然”的本源精神,也为当代人提供了心灵疗愈与生命修行的智慧路径。
总结:
《黄帝外经系列: 《黄帝外经》心解(王振山著)》以古为体,以今为用,通过对“心”的系统阐释,重塑了中医理论中的精神内核。作者不仅继承了《黄帝内经》的传统智慧,更在现代科学与心理学的框架下,对“心主神明”“心气调养”“心道合一”等理念进行了深度拓展,形成了贯通古今、融汇哲理与医理的独特体系。这部著作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医“心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现代人探索身心健康提供了实践路径。
整体而言,《心解》不仅是一部医学论著,更是一部心灵修养的哲学书。它教人认识“心”的本质,理解“心”的作用,最终达到“以心观道,以道养心”的人生境界。王振山先生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邃的人文关怀,将中医传统的心学思想融入现代社会的生命智慧之中,使这部作品成为承古启今、启迪身心的学术典范。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