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 杜集区志
凡例 一、本志书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地方志工作条例》为指南,按照地方志书质量规定标准,实事求是,客观记述杜集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
编纂单位:杜集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出版时间:2012年01月
相关文章
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志1978-2001》2007版
《太湖县志 1978-2001》 作者:太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纂 页数:1047 出版社:合肥: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2007.12 …
安徽省蚌埠市《蚌埠市淮上区志-2007年》2012.01
蚌埠市淮上区志管辖的不同地域,2004年前大体上是记述城市郊区,2004年以后是记述 由郊区更名的淮上区。驻区单位按所属门类有选择的立目记述。 四、本志分章、节、目、子目等层次,卷首置凡例、概述、大事…
安徽省亳州市《亳州市志2000-2009》2012版
亳州市志2000-2009凡例 一、本志是地级亳州市成立后的首部志书。创修《亳州市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面、客观、真实记述2000年5月至2009年底全市自然、经 济、政…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志 1986-2005》上下册 2014.01
利辛县志 1986-2005上性、史料性相统一。 2.本志系1995年版《利辛县志》之续志,上限与前志衔接,即1986年始,下限断至 2005年;对前志未及内容可追至事物发端,并对遗漏及错处予以补正。…
安徽省池州市《池州市志 第1册》全6册 2016.01
安徽省池州市《池州市志 第1册》2016.01安徽省池州市《池州市志 第2册》2016.01安徽省池州市《池州市志 第3册》2016.01安徽省池州市《池州市志 第4册》2016.01安徽省池州市《池…
安徽省滁州市《滁州市南谯区志-2005》2011.12
滁州市南谯区志凡例 一、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记述南谯区的历史和现状,力求做到思想 性、科学性与资料的统一,…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
《entity[“book”, “淮北市杜集区志”, 0](2012年1月版)作为一部系统记录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自然地理、历史沿革、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及人物风采的重要地方志书,其编纂遵循“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原则,并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多种体裁,旨在全面真实地反映杜集区1980年至2010年间的发展历程与地方特色。该书结构分明,设有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部分,全志共计35 章、164 节、416 条目,采用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方式,力求既有历史纵深,也紧贴现实轨迹。本文将从志书的编纂宗旨与体例、自然地理与行政沿革、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文化教育与人物志四方面展开论述,深入剖析其史料价值、审美特征和地方志书在传承地方记忆中的意义。最后也将结合该志书,对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启示与反思进行总结,以期对地方志的编修、利用及传播提供参考。
一、编纂宗旨与体例
《淮北市杜集区志(2012年1月版)》开篇明确指出,“本志书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地方志工作条例》为指南”,体现了它作为地方志在思想性、科学性、史料性三者统一方面的追求。citeturn0search5turn0search7turn0search0
同时,本志明确记述的时限重点为“1980年至2010年”的重大史事,且“所征事物,重点记述杜集区建制之内1980年至2010年的史事”。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1 这种时间范围的限定,既便于系统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发展轨迹,也在一定程度突出时代特色。
书籍结构方面,该志采用“小篇结构”,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等几大部分组成,体例上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多种形式,兼顾叙述性和编录性。citeturn0search1turn0search7 此外,大事记部分采用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方法,使得历史和现实两条脉络皆可清晰呈现。citeturn0search0
在凡例中,本志对人物收录、条目设置、资料标准等也作出详细规定:例如人物传只收录有影响的已故人物;建区后机构领导人只录到副县级实职或科级正职。citeturn0search7turn0search1 这一制度化规范体现出志书编纂者对史料筛选与专题编写的严肃态度。
综上所述,志书在编纂宗旨、时间范围、体例结构、标准规范等方面都体现出相当明确的系统性与方法论意识,也为后续研究与利用提供了可靠框架。
二、自然地理与行政沿革
作为一部地方志,自然地理篇章必然为全志提供了扎实的地域背景。《淮北市杜集区志》在志首设“概述”部分,对杜集区的地理位置、行政辖区、资源状况等作了基本交代。虽然因电子版简介中没有全文预览,但从志书说明可见其“自上溯不限,因事而异”的原则,故其地理追溯或包括建区以前地理、资源、环境状况。citeturn0search0
行政沿革方面,杜集区由原矿区与公社镇体制演变而来,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区域。作为加入志书记述范围的区域,其行政建制、街道、镇的发展变迁均在志中得以系统记录。该区 Wikipedia 条目亦指出:“杜集区…位于安徽省淮北市东部,区域总面积为240 平方公里。”citeturn0search10 虽志书本身可能更详细,但从中可窥其行政区划变迁的线索。
更为重要的是,志书在选材上注重“上溯不限”,即对于地理资源、行政区划的初期情况也不完全局限于1980年以后,这一点在凡例中有所说明。citeturn0search5turn0search7 也因此使得自然地理与行政沿革部分不仅为“改革开放以来”做记录,也为地方更早的发展提供历史根基。
此外,志书大事记与专志中很可能包括矿产资源、土地利用、交通建设等方面,由于杜集区矿业背景浓厚,这使得自然与行政记述具有较强地方特色与典型意义。虽然手头资料未详列,但从志书简介可见其“力求准确地反映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citeturn0search1 因而自然地理与行政沿革是理解全区发展脉络的重要基础。
三、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是志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杜集区具有矿区背景,其经济发展史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密切相关。《淮北市杜集区志》在专志中很可能涵盖工业发展、矿业改革、城镇化推进、交通物流、城乡结构变化等多个角度,具体条目达到416条目之多。citeturn0search0
在经济统计与资料表格层面,志书可能设置大量图表、录表与统计数据,以体现1980年至2010年间的经济指标变化。这种编录方式不仅增强资料性,也便于读者直观观察社会变迁的轨迹。根据地方志通行体例,使用“图、表、录”等格式为常见。citeturn0search7
社会变迁方面,本志不仅触及经济层面,更关注社会结构、人口流动、城乡关系以及社会事业发展。例如建制内的街道、乡镇变更、人口迁移、城镇扩张均有可能在大事记或专志中体现。通过这些记述,志书反映了杜集区从矿区附属城镇向现代城区转型的路径。
此外,志书所强调的“地方特色”也在经济社会中得到体现。杜集区作为安徽省矿业城市之一,其转型中的特色路径、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修复及社区发展经验,能够在该志中得到翔实描述。这样,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部分不仅是历史资料,同时是现实政策与未来规划的参考。
四、文化教育与人物志
地方志在文化教育与人物纪传方面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淮北市杜集区志》在人物志部分,对本地影响较大的人物进行传记式编写,体现了志书的“人物传收录本地有影响的已故人物”的特点。citeturn0search7turn0search1
在文化教育方面,志书中可能含有关于教育机构、师资队伍、校史沿革、文化设施、群众文化活动等专志内容。通过这种记述,志书不仅记录了物质建设的成就,也留存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轨迹,使地方记忆更加丰富、立体。
人物志方面,志书虽然对人物的收录有一定标准限制(如省级以上荣誉、本地重要工作职务等),但正是这种精选使得人物志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通过人物传记、人物表、先进典型的叙述,读者可以较为直观地了解杜集区的人才发展、杰出贡献与时代风采。
此外,文化教育与人物志的编写,也展现出志书的教化功能:即“存史、资治、教化”。志书不仅仅是历史档案,更希望通过对人物、文化、教育的记载,引导后人敬业奉献、继往开来。由此,它在地方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精神坐标”的角色。
总结:
通过对《淮北市杜集区志(2012年1月版)》的编纂宗旨与体例、自然地理与行政沿革、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文化教育与人物志四大方面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志书不仅是一部地方发展史的档案册,更是一部蕴含地方特色、时代节奏和社会脉动的系统文献。它通过严谨的编纂规范和丰富的资料内容,为地方研究、历史梳理、政策借鉴、文化传承提供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地方志书的编修、数字化传播与活化利用将更加重要。杜集区这部志书能够为今后志书续修、历史教学、地方宣传以及文化传承提供宝贵经验,也提醒我们要注重时序延伸、体例创新、群众参与与史料共享,以更好地承载“存史、资治、教化”的时代使命。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