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大小:50.2 GB
文件格式:pdf
特别提示:存181号,共180个pdf文件。有的册没有封面,个别册原文献缺页,
主要责任者:钱业公会
出版者:钱业公会
钱业月报
1921年2月创刊,月刊,在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出了6期战时特刊后停刊,后于1947年复刊,最终于1949年5月停刊。《钱业月报》由钱业公会发行,它属于经济类刊物,是民国金融旧刊“四大花旦”之一。
该刊由钱业月报编辑,主要撰稿人有魏友棐、秦润卿、谢菊曾、张家珂、刘荫南、朱进、马寅初、李宗仁等。设有论说、调查、译述、新闻摘要、外埠金融及商情、本埠金融及商情、经济统计表、小说、名论推荐、同业消息等栏目。本刊载文丰富,介绍了许多指导钱庄应如何仿效银行,引进西方金融的新知识、新方法、新观念的文章;译介和刊登了有关财政经济学理论、国内外金融业状况的论着;对当时整个社会财政金融都有不同程度的报道。
《钱业月报》以“革新钱业”为己任,交流知识、沟通信息,报导国内外市情与商业现况。曾刊载过《簿记上各种最大弊端之通常稽核法》、《何谓九八规元》、《英人之商业论》、《货币通货学精义》。在战时特刊中曾刊登过朱德将军的照片和不少战地的照片。于抗战期间,刊载了研究日本侵略者财政经济状况,指出日本经济破绽,分析我们取胜的积极因素的文章,如郭沫若《我们经济上的胜利把握》、李宗仁《抗战的经济信念》、冯玉祥《日本的经济破绽》、魏友棐《战时平民生活问题》等。这些文章鼓舞了民众抗日勇气,树立了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文件内容:
1922_第2卷第10号.pdf
1922_第2卷第11号.pdf
1922_第2卷第1号.pdf
1922_第2卷第2号.pdf
1922_第2卷第3号.pdf
1922_第2卷第4号.pdf
1922_第2卷第5号.pdf
1922_第2卷第6号.pdf
1922_第2卷第7号.pdf
1922_第2卷第8号.pdf
1922_第2卷第9号.pdf
1923_第2卷第12号.pdf
1923_第3卷第10号.pdf
1923_第3卷第11号.pdf
1923_第3卷第1号.pdf
1923_第3卷第2号.pdf
1923_第3卷第3号.pdf
1923_第3卷第4号.pdf
1923_第3卷第5号.pdf
1923_第3卷第6号.pdf
1923_第3卷第7号.pdf
1923_第3卷第8号.pdf
1923_第3卷第9号.pdf
1924_第3卷第12号.pdf
1924_第4卷第10号.pdf
1924_第4卷第11号.pdf
1924_第4卷第1号.pdf
1924_第4卷第2号.pdf
1924_第4卷第3号.pdf
1924_第4卷第4号.pdf
1924_第4卷第5号.pdf
1924_第4卷第6号.pdf
1924_第4卷第7号.pdf
1924_第4卷第8号.pdf
1924_第4卷第9号.pdf
1925_第4卷第12号.pdf
1925_第5卷特刊号.pdf
1925_第5卷第10号.pdf
1925_第5卷第11号.pdf
1925_第5卷第1号.pdf
1925_第5卷第2号.pdf
1925_第5卷第3号.pdf
1925_第5卷第5号.pdf
1925_第5卷第6号.pdf
1925_第5卷第7号.pdf
1925_第5卷第8号.pdf
1925_第5卷第9号.pdf
1926_第5卷第12号.pdf
1926_第6卷第10号.pdf
1926_第6卷第11号.pdf
1926_第6卷第1号.pdf
1926_第6卷第2号.pdf
1926_第6卷第3号.pdf
1926_第6卷第4号.pdf
1926_第6卷第5号.pdf
1926_第6卷第6号.pdf
1926_第6卷第7号.pdf
1926_第6卷第8号.pdf
1926_第6卷第9号.pdf
1927_第6卷第12号.pdf
1927_第7卷第10号.pdf
1927_第7卷第11号.pdf
1927_第7卷第1号.pdf
1927_第7卷第2号.pdf
1927_第7卷第3号.pdf
1927_第7卷第4号.pdf
1927_第7卷第5号.pdf
1927_第7卷第6号.pdf
1927_第7卷第7号.pdf
1927_第7卷第8号.pdf
1927_第7卷第9号.pdf
1928_第7卷第12号.pdf
1928_第8卷特刊号.pdf
1928_第8卷第10号.pdf
1928_第8卷第11号.pdf
1928_第8卷第1号.pdf
1928_第8卷第2号.pdf
1928_第8卷第3号.pdf
1928_第8卷第4号.pdf
1928_第8卷第5号.pdf
1928_第8卷第6号.pdf
1928_第8卷第7号.pdf
1928_第8卷第8号.pdf
1928_第8卷第9号.pdf
1929_第8卷第12号.pdf
1929_第9卷第10号.pdf
1929_第9卷第11号.pdf
1929_第9卷第12号.pdf
1929_第9卷第1号.pdf
1929_第9卷第2号.pdf
1929_第9卷第3号.pdf
1929_第9卷第4号.pdf
1929_第9卷第5号.pdf
1929_第9卷第6,7号.pdf
1929_第9卷第8号.pdf
1929_第9卷第9号.pdf
1930_第10卷第10号.pdf
1930_第10卷第11号.pdf
1930_第10卷第12号.pdf
1930_第10卷第1号.pdf
1930_第10卷第2号.pdf
1930_第10卷第3号.pdf
1930_第10卷第4号.pdf
1930_第10卷第5号.pdf
1930_第10卷第6号.pdf
1930_第10卷第7号.pdf
1930_第10卷第8号.pdf
1930_第10卷第9号.pdf
1931_第11卷第10号.pdf
1931_第11卷第11号.pdf
1931_第11卷第12号.pdf
1931_第11卷第1号.pdf
1931_第11卷第2号.pdf
1931_第11卷第3号.pdf
1931_第11卷第4号.pdf
1931_第11卷第5号.pdf
1931_第11卷第6号.pdf
1931_第11卷第7号.pdf
1931_第11卷第8号.pdf
1931_第11卷第9号.pdf
1932_第12卷第10号.pdf
1932_第12卷第11号.pdf
1932_第12卷第12号.pdf
1932_第12卷第7号.pdf
1932_第12卷第8号.pdf
1932_第12卷第9号.pdf
1933_第13卷第10号.pdf
1933_第13卷第11号.pdf
1933_第13卷第12号.pdf
1933_第13卷第1号.pdf
1933_第13卷第2号.pdf
1933_第13卷第3号.pdf
1933_第13卷第4号.pdf
1933_第13卷第5号.pdf
1933_第13卷第6号.pdf
1933_第13卷第7号.pdf
1933_第13卷第8号.pdf
1933_第13卷第9号.pdf
1934_第14卷第10号.pdf
1934_第14卷第11号.pdf
1934_第14卷第12号.pdf
1934_第14卷第7号.pdf
1934_第14卷第8号.pdf
1934_第14卷第9号.pdf
1935_第15卷第10号.pdf
1935_第15卷第11号.pdf
1935_第15卷第12号.pdf
1935_第15卷第1号.pdf
1935_第15卷第2号.pdf
1935_第15卷第3号.pdf
1935_第15卷第4号.pdf
1935_第15卷第5号.pdf
1935_第15卷第6号.pdf
1935_第15卷第7号.pdf
1935_第15卷第8号.pdf
1935_第15卷第9号.pdf
1936_第16卷第10号.pdf
1936_第16卷第11号.pdf
1936_第16卷第12号.pdf
1936_第16卷第1号.pdf
1936_第16卷第2号.pdf
1936_第16卷第3号.pdf
1936_第16卷第4号.pdf
1936_第16卷第5号.pdf
1936_第16卷第6号.pdf
1936_第16卷第7号.pdf
1936_第16卷第8号.pdf
1936_第16卷第9号.pdf
1937_第17卷第1号.pdf
1937_第17卷第2号.pdf
1937_第17卷第3号.pdf
1937_第17卷第4号.pdf
1937_第17卷第5号.pdf
1937_第17卷第6号.pdf
1947_第18卷第5号.pdf
1947_第18卷第6号.pdf
1948_第19卷第10号.pdf
1948_第19卷第2号.pdf
1948_第19卷第5号.pdf
1948_第19卷第8号.pdf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聚焦于《钱业月报(存181号)pdf电子版》,旨在全面解析这一重要金融历史资料的内容、价值、获取方式与研究意义。首先,文章将概述该月报的背景与出版历程,展示其作为民国时期钱庄界主管刊物所承载的时代记忆与行业信息。其次,通过对其电子版格式的说明,我们将探讨其数字化特点、存档情况及使用便捷度。接下来,将从内容构成与栏目设置入手,分析其经典栏目、专题报道及统计资料,揭示其作为金融文献的丰富维度。然后,文章将进一步探讨其研究价值:对于金融史、经济史、钱庄业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研究的意义。最后,结合全文,将对该电子版的整体价值与利用建议进行总结,帮助读者理解其在现代研究与收藏中的地位。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一篇系统且深入的导读,既服务于学术研究者,也适用于对金融史或钱庄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1、出版背景与发展历程
《钱业月报》创刊于1921年,由上海钱庄界人士在上海发起出版。作为当时钱庄业界的团体刊物,它承担“联络同业之感情,维护公共之利益,促进其业务上之发达,矫正其习惯上之弊端”的宗旨。citeturn0search10turn0search0
从刊物的历史来看,它不仅是钱庄行业内部的信息交流平台,也逐步扩展为反映民国时期金融业、商业及社会经济动态的重要窗口。citeturn0search10
关于发展轨迹,1927年后刊物设立编辑委员会,由魏友棐主编,报道范围扩展至社会经济及金融之外的专题。抗日战争爆发后,《钱业月报》也曾推出特刊表达抗战理念。citeturn0search10
然而,在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该刊因金融环境变化、通货膨胀严重、行业困境加剧等原因而停刊。citeturn0search10turn0search0
此次所谈的“存181号”电子版,则是将原刊物按存号整理为共180个PDF文件的数字化档案形式。根据资料,“存181号”实含180册PDF文件,有的册别无封面或个别缺页。citeturn0search0
2、电子版格式与获取方式
该“存181号”PDF电子版以数字形式呈现,意味着用户无需实体纸本就能查看全部内容。这为研究者节省了大量翻阅、借阅传统纸本的时间与精力。
而数字版的整理方式也颇具档案化意味:按“存181号”编码整理,分为180个PDF文件。值得注意的是,据资料显示,有册别没有封面、原文献有缺页情形。citeturn0search0
获取方式方面,目前该电子版可在一些资源平台或网盘中查得,如某链接显示“文件大小50.2 GB,PDF格式”,但也须注意版权、合法性及使用限制。citeturn0search0
数字版的优点包括:可全文检索、跨地理访问、易于保存与备份;但也有局限,如扫描质量、缺页、封面缺失等问题,需研究者在使用时加以甄别。
在实际研究中,建议将电子版与纸本或其他档案资料互为补充,以确保尽可能获取完整、准确的内容并做好释义或注释的准备。
3、内容构成与栏目特色
从刊物自身的历史可知,《钱业月报》设置了多个栏目,如传略、论说、调查、选论、新闻摘要、外埠金融及商情、本埠金融及商情、统计、小说等。citeturn0search10turn0search0
其“传略”栏目通常介绍钱庄界或金融界人物的经历,具有一定的人物传记价值;“论说”、 “调查”栏目则侧重行业评论、现状分析、问题剖析,反映当时钱庄业及相关市场的观察视角。
“新闻摘要”栏目汇集国内外金融、商业、钱庄业界的快讯,是理解当时行业动向的窗口;“外埠金融及商情、本埠金融及商情”则分别反映国内外地域的商业金融状态,对比性强。
“统计”栏目尤为关键,因为它直接提供钱庄业或金融业的一些数据、趋势与图表;这些原始资料,对于学术研究尤其珍贵。“小说”栏目则体现了刊物文化色彩,不仅限于金融业务,还关注社会生活侧面。
就电子版而言,这些栏目在PDF中依然得以保留,研究者可按栏目检索、按专题分析,这进一步提升了利用价值。但同时,需要注意部分册子可能缺封面或缺页,研究时需核查完整性。
4、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
首先,从金融史研究角度,《钱业月报(存181号)pdf电子版》为我们提供了民国时期钱庄业、金融业的第一手资料。它不仅反映了钱庄的经营状态、金融制度变迁,还体现了行业自身的声音与反思。通过这种资料,我们可追溯钱庄业在中国近代金融体系中的角色。
其次,从经济史与社会史的视角来看,该月报所载新闻、商情、人物、统计等内容,涵盖了货币、信贷、商业网络、金融风险、行业惯习,甚至文化生活。这些跨学科资料可为经济学、金融学、社会学、文化研究提供丰富素材。
第三,从钱庄业自身发展研究而言,此月报可视为钱庄界的内部刊物,是行业自我表达、自我监管、自我沟通的载体。通过对其内容的分析,可洞察钱庄业如何看待自身发展、如何应对挑战、如何适应时代变化。
此外,对于现代研究者或档案馆而言,电子化版本还意味着更便捷的保存、利用与传播。研究人员可以跨地域访问、全文检索、引用方便,极大地提升效率。但也应警惕数字化档案可能存在的扫描错误、缺失页、排版问题等,需要谨慎查证。
最后,在教育与普及层面,该电子版亦适合高校、图书馆、金融史兴趣者作为教学、研讨、展示资料。它将过去的行业声音带入当代,使我们更好理解金融业发展背后的历史逻辑与社会影响。
总结:
总体来看,《钱业月报(存181号)pdf电子版》是一个极具价值的历史档案资源,它以丰富的栏目设置、真实的行业底层记录、完整的数字档案形式,为研究民国钱庄业、金融业与经济社会提供了珍贵材料。从出版背景与历史发展,到数字版格式与获取,再到内容构成与栏目特色,再至其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从四个维度对其展开了系统阐述。
希望读者在利用此电子版进行研究或阅读时,既能充分挖掘其深厚内涵,也能注意数字版可能存在的局限。愿这一资源成为您开启民国金融、钱庄业探索之门的钥匙。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