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大小:9.98 GB
文件格式:pdf
目录 · · · · · ·
第一册
旅欧杂誌 第一—二十期
蔡元培等 编辑
都尔(法国): 旅欧杂誌社,1916.8—1917.7,铅印本
第二册
国民 第一卷第一—三号
国民杂誌社 编
北京:国民杂誌社,1919.1—1919.3,铅印本
第三册
国民 第一卷第四号—第二卷第二号
国民杂誌社 编
北京:国民杂誌社,1919.4—1919.11,铅印本
浙江青年团月刊 第一—三号
浙江青年团筹备会 编辑
杭县:浙江青年团筹备会,1919.5—1919.7,铅印本
少年中国学会会务报告 第三期
北京少年中国学会总会 编辑
北京:少年中国学会总会,1919年铅印本
第四册
川滇黔旅苏学生会週刊 第二—八期
川滇黔旅苏学生会週刊社 编辑
上海:川滇黔旅苏学生会週刊社,1919.8—1919.9,铅印本
旅欧週刊 第一年第一号—第二年第五十二号
旅欧週刊编辑部 编辑
巴黎:旅欧週刊编辑部,1919.11—1920.11,铅印本
湖南 第一卷第二—四号
湖南月刊社 编辑
上海:湖南月刊社,1919.8—1920.2,铅印本
第五册
解放与改造 第一卷第一—七号
北京新学会 编辑
北京新学会,1919.9—1919.12,铅印本
第六册
解放与改造 第一卷第八号—第二卷第六号
北京新学会 编辑
北京新学会,1919.12—1920.3,铅印本
第七册
解放与改造 第二卷第七—十三号
北京新学会 编辑
北京新学会,1920.4—1920.7,铅印本
第八册
解放与改造 第二卷第十四—十六号
北京新学会 编辑
北京新学会,1920.7—1920.8,铅印本
改造 第三卷第一—二号
北京新学会 编辑
上海:中华书局,1920.9—1920.10,铅印本
第九册
改造 第三卷第三—七号
北京新学会 编辑
上海:中华书局,1920.11—1921.3,铅印本
第十册
改造 第三卷第八—十二号
北京新学会 编辑
上海:中华书局,1921.4—1921.8,铅印本
第十一册
改造 第四卷第一—五号
北京新学会 编辑
上海:中华书局,1921.9—1922.1,铅印本
第十二册
改造 第四卷第六—十号
北京新学会 编辑
上海:中华书局,1922.2—1922.9,铅印本
第十三册
新群 第一卷第一—四号
新群杂誌社 编辑
上海:新群杂誌社,1919.11—1920.2,铅印本
第十四册
曙光 第一卷第一号—第二卷第一号
曙光杂誌社 编辑
北京:曙光杂誌社,1919.11—1920,铅印本
第十五册
曙光 第二卷第二—三号
曙光杂誌社 编辑
北京:曙光杂誌社,1921年铅印本
黑潮 第一卷第一—三号
太平洋学社编辑部 编辑
上海:太平洋学社出版部,1919.8—1920.1,铅印本
第十六册
通俗丛刊 第三—四期
上海学生联合会出版科 编辑
上海:上海学生联合会营业科,1920.1—1920.5,铅印本
工学 第一卷第三—五号
北京高等师範学校工学会 编辑
北京:北京高等师範学校工学会,1920.1—1920.2,铅印本
新学报 第一—二期
永嘉新学会编辑部 编辑
温州:永嘉新学会,1920.1—1920.6,铅印本
新四川 第一期
旅沪四川自治期成会 编辑
上海:旅沪四川自治期成会,1921.3,铅印本
第十七册
少年世界 第一卷第一—七期
少年中国学会 编辑
南京:少年中国学会,1920.1—1920.7,铅印本
第十八册
少年世界 第一卷第八—十二期
少年中国学会 编辑
南京:少年中国学会,1920.8—1920.12,铅印本
奋斗 第六—七号
国立北京大学第三院 编辑
北京:国立北京大学第三院,1920.4,铅印本
新陇 第一卷第一、二、四期
新陇杂誌社 编辑
北京:新陇杂誌社,1920.5—1921.4,铅印本
第十九册
评论之评论 第一卷第一—四号
北京大学评论之评论社 编
上海:泰东图书局,1920.12—1921.12,铅印本
新浙江 第一期
新浙江社 编辑
上海:泰东图书局,1921年铅印本
浙潮第一声
浙江省立第一师範学校校友会 编
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範学校校友会,1920年铅印本
第二十册
新共和 第一卷第一—三号
山西大学新共和学会 编
太原:山西大学新共和学会,1921.12—1922.12,铅印本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五四时期重要期刊汇编(全20册)pdf电子版》是一套极具学术与史料价值的文献汇编,它集中展示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文化革新与社会转型的时代风貌。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这套汇编完整收录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刊物,如《新青年》《每周评论》《创造季刊》等,为研究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学史、新闻史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电子版的推出,不仅打破了传统纸本资料的限制,使得学术研究更加便捷高效,也为青年学者和普通读者打开了通往五四精神的“数字之门”。本文将从编纂背景与史料价值、内容结构与主题特色、学术意义与思想影响、数字化传播与当代启示四个方面,对该汇编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进行全面阐述。
1、编纂背景与史料价值
《五四时期重要期刊汇编》的编纂工作源自学界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持续关注。自二十世纪初以来,学者们不断从思想史与文化史的角度探讨这一时期的重要刊物,但由于原始期刊散佚、保存不善,系统研究长期受到限制。这套汇编的出现,弥补了史料整理的空白,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权威、系统、可靠的文献基础。
这套汇编共收录二十种在五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期刊,涵盖思想启蒙、文学革新、社会批评、女性解放等多个领域。每一册均以原刊影印的形式呈现,忠实再现了当年的版式、字体与编辑风格,极大地保留了原始文献的历史质感。这种影印方式不仅是对史料的尊重,更体现了学术编辑的严谨态度。
从史料价值角度来看,这套汇编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让五四时期的思想话语体系重新被整体还原。学者可以在这些刊物中直接阅读当时的社论、随笔、诗歌与学术论争,从原始文本中捕捉思想脉络与社会语境。这种“原典式”阅读方式,帮助研究者超越后人阐释的框架,重新理解五四精神的多元内涵。
2、内容结构与主题特色
《五四时期重要期刊汇编(全20册)》内容结构庞大却有条理,其编排遵循时间顺序与主题分类相结合的原则。早期的期刊如《新青年》《甲寅》等,以思想启蒙为主,强调个性解放与科学精神;中期的刊物如《每周评论》《时事新报副刊》则更关注社会改革与政治问题;而后期的《创造季刊》《语丝》等,则展现出文学探索与审美转型的风貌。
从主题上看,这些期刊集中反映了“民主与科学”的核心思想。它们不仅呼唤思想自由与个体独立,也对封建礼教、旧道德进行猛烈批判。在文学领域,这些刊物推动了白话文运动,使文学成为表达个体情感与社会现实的工具,为现代文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女性解放、教育改革与社会批评等议题在这些刊物中频繁出现。许多女作者与进步知识分子通过期刊发声,呼吁性别平等与社会公正。正因为这些主题的多样与深刻,使得《五四时期重要期刊汇编》不仅是一部史料汇编,更是一部思想与时代的镜像,折射出那个动荡年代的理性觉醒与文化自觉。
3、学术意义与思想影响
在学术研究层面,这套汇编的出版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文本基础。通过阅读这些期刊,学者可以系统考察五四时期思想潮流的互动关系,如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争论、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辩证、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冲突。这些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构成了中国现代思想的多元格局。
对于文学研究而言,这套汇编的价值更为突出。它完整展示了从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的过程,包括语言革新、文体变革、写作观念更新等内容。鲁迅、陈独秀、胡适、郭沫若、周作人等人的原文刊载于其中,为理解他们的思想演变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也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提供了可靠依据。
思想影响方面,这套汇编所体现的五四精神仍在当代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思考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青年一代的独立意识以及文化多元化的重要性。通过阅读这些期刊,我们不仅能追溯思想启蒙的历史轨迹,也能从中汲取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
4、数字化传播与当代启示
《五四时期重要期刊汇编》的pdf电子版推出,使传统学术资源实现了数字化转型。过去学者需亲临图书馆查阅珍贵纸质期刊,如今通过电子版即可随时访问、搜索与引用,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这种数字化传播方式,使五四史料的利用从少数研究者的专属资源,转变为公众共享的文化资产。
在教育领域,这套电子版汇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教师与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电子文献开展课堂教学与论文研究,阅读原始文献成为理解五四精神的生动方式。它不仅帮助青年学子建立历史意识,也激发他们对思想自由与社会责任的理解。
更值得关注的是,电子化使得五四精神的传播更具时代性。数字媒介让经典思想以新的形式重新进入公众视野,与当代文化语境产生对话。五四运动所倡导的“独立、科学、民主、批判”精神,在信息时代依然具有强烈的启发意义。这种数字化的再传播,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文化传承的新形态。
总结:
总体而言,《五四时期重要期刊汇编(全20册)pdf电子版》是一部承载时代记忆与思想火花的重要著作。它以史料的完整性、思想的深刻性与学术的系统性,呈现出五四时期文化与社会转型的真实面貌。从思想启蒙到文学革新,从社会批评到教育改革,这套汇编以其广阔的视野和严谨的学术价值,为后人理解中国现代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珍贵资料。
电子版的推出,使历史的精神得以在数字时代延续。它不仅让研究者能够更便捷地追溯思想源流,也让普通读者能够亲近历史、重温五四。可以说,这是一场跨越百年的思想对话,一次文化记忆的数字复兴。未来,随着更多历史文献的数字化,我们有理由相信,五四精神将以更加开放与创新的姿态,继续影响中国的文化进程。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