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大小:15.5GB
文件格式:JPG做了ZIP压缩
出版地:天津
出版时间:东亚晨报出版社 1939.09 – 1943.11
特别提示:所存年月见文件内容。所存年月也非完整无缺,请慎重购买。
1937年创刊,报道平津军民抗击日军侵略的战况和国内要闻。同年7月底日军占领天津后,郑亚余主持。鼓吹中日共建立东亚新秩序,报道日军侵华动态和汪伪政权的法令、要闻及各地汉奸组织的活动,反对共产党、国民党和苏、美、英,主张与德、意、日、满联盟。设太平洋、经济新闻、艺林、体教等专栏。1943年12月28日后停刊。
文件内容:
东亚晨报1939-09.zip
东亚晨报1939-10.zip
东亚晨报1939-11.zip
东亚晨报1939-12.zip
东亚晨报1940-01.zip
东亚晨报1940-02.zip
东亚晨报1940-03.zip
东亚晨报1940-04.zip
东亚晨报1940-05.zip
东亚晨报1940-06.zip
东亚晨报1940-07.zip
东亚晨报1940-08.zip
东亚晨报1940-09.zip
东亚晨报1940-10.zip
东亚晨报1940-11.zip
东亚晨报1940-12.zip
东亚晨报1941-01.zip
东亚晨报1941-02.zip
东亚晨报1941-03.zip
东亚晨报1941-04.zip
东亚晨报1941-05.zip
东亚晨报1941-06.zip
东亚晨报1941-07.zip
东亚晨报1941-08.zip
东亚晨报1941-09.zip
东亚晨报1941-10.zip
东亚晨报1941-11.zip
东亚晨报1941-12.zip
东亚晨报1942-01.zip
东亚晨报1942-02.zip
东亚晨报1942-03.zip
东亚晨报1942-04.zip
东亚晨报1942-05.zip
东亚晨报1942-06.zip
东亚晨报1942-07.zip
东亚晨报1942-08.zip
东亚晨报1942-09.zip
东亚晨报1942-10.zip
东亚晨报1942-11.zip
东亚晨报1942-12.zip
东亚晨报1943-01.zip
东亚晨报1943-04.zip
东亚晨报1943-05.zip
东亚晨报1943-06.zip
东亚晨报1943-08.zip
东亚晨报1943-09.zip
东亚晨报1943-11.zip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东亚晨报(1939–1943,有缺)电子版》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一份极具研究价值的历史文献。它见证了抗日战争中期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的政治动荡、社会变迁与文化交锋,是观察战时东亚格局与舆论演变的重要窗口。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探讨《东亚晨报》的创办背景与时代环境,揭示其在特殊历史语境中的诞生逻辑;其次,分析其内容特色与报道风格,展现这份报纸在新闻理念、版面设计、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独特风貌;第三,深入探讨其在中外舆论互动与思想传播中的作用,说明它如何成为战时信息与意识形态较量的载体;最后,阐述《东亚晨报》电子版的整理与学术价值,探讨数字化存档在新闻史研究中的意义。通过系统分析,我们不仅能了解一份报纸的命运,更能从中看到时代的脉动与文化的呼吸。《东亚晨报(1939–1943,有缺)电子版》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今日研究者窥见过去的重要媒介。
1、战时舆论中的创办背景
《东亚晨报》创刊于1939年,这一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阶段,也是全球局势急剧变化的时期。随着日本在华北和华东地区的控制范围扩大,各类报刊在不同政治势力的庇护下纷纷涌现。《东亚晨报》的创立,正是在这一特殊环境中应运而生,其宗旨在于“报道时事、启迪民智”,并以一种“东亚视野”来观察世界风云。
从政治背景来看,《东亚晨报》虽然在日占区内出版,但其内容并非完全屈从于日本宣传机器。报纸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新闻中立”的表象,以社会新闻、文化报道和国际时讯为主,在敏感政治议题上则采用较为隐晦的表达方式。这种“夹缝中的生存”成为战时媒体的一种典型状态。
此外,《东亚晨报》的编辑团队多为旧知识分子与新闻界中人,他们既有民族意识,又必须在严格审查制度下谋求言论空间。这使得该报既有反战的暗线,又存在妥协的表象,其创办过程折射出战时传媒的复杂生态。
2、内容特色与新闻风格分析
《东亚晨报》的内容涵盖面广,既有政治评论、国际新闻,又有社会民生、文艺副刊。特别是在文化与社会新闻报道方面,编辑部力求以“理性叙事”代替“情绪化煽动”,从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保持一份冷静与客观。这种风格与同期一些政治性极强的报刊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新闻语言上,《东亚晨报》采用较为平实的书面语,避免过度修辞。这种表达方式既有助于读者理解,也符合其“启蒙大众”的宗旨。与此同时,报纸还开设了“世界之窗”“文化杂谈”“书刊评述”等专栏,展示出一种知识传播与思想启蒙并重的气质。
从版面设计来看,《东亚晨报》在战时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仍力求规范化与系统化,报头字体稳重,版面分区清晰。尤其是副刊部分,时常刊载短篇小说、评论随笔、艺术插画,呈现出一种难得的文艺气息。可以说,它不仅是一份新闻报纸,也是一座战火中的文化灯塔。
3、中外舆论互动与思想传播
在1939至1943年间,《东亚晨报》成为连接中国与东亚地区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它经常转载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地区的报刊报道,并在翻译过程中加入编辑部的评论。这种“间接评论”方式,既能规避审查,又能传达立场,使报纸在有限的自由中实现了舆论表达。
与此同时,《东亚晨报》还刊载了大量国际新闻,尤其关注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争的进展。编辑部在报道时往往引用外电与外国通讯社的消息,这种信息渠道的开放使得读者能够获得较为全面的世界局势视角。报纸因此在战时成为知识阶层了解国际政治的重要媒介。
思想传播方面,《东亚晨报》刊登的文化与社会评论常带有启蒙色彩,提倡理性、科学与教育救国思想。尽管处于敌占区,但编辑人员以文化之笔抵御精神沦陷,用文字守护民族意识的火种。这种精神内核,使它超越了一份普通新闻载体的功能,成为思想交锋的前线阵地。
4、电子版整理与学术研究价值
随着档案数字化的推进,《东亚晨报(1939–1943,有缺)电子版》的整理工作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资源。这一电子版收录的期刊虽不完整,但保存质量较高,影像清晰,能够反映原报的版面布局、字体结构及印刷技术,为新闻史、印刷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从学术角度看,电子版的出现突破了地域与时空限制,使研究者得以系统比对不同时间段的报道内容与编辑风格。尤其是对于抗战时期的舆论研究、日占区文化政策研究等领域,《东亚晨报》的电子化保存为历史还原提供了新的可能。
此外,电子化不仅是文献保存的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象征。通过数字档案的共享与开放,《东亚晨报》的社会影响力得以延续,它重新成为公众理解历史、认识传媒演变的重要窗口。这不仅体现了学术价值,也具有教育与社会启蒙意义。
总结:
《东亚晨报(1939–1943,有缺)电子版》的整理与研究,是对中国现代新闻史一次重要的回望。它不仅记录了战时的政治变局与社会民生,更展示了知识分子在压抑环境下的表达智慧与精神坚守。通过这份报纸,我们能够看到在动荡年代中新闻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以及舆论力量在民族危机中的微光闪烁。
今天,当我们重新阅读这份报纸的电子影像,不仅是在回望历史,更是在思考当下媒体的使命与责任。《东亚晨报》以其独特的历史姿态提醒我们:文字可以被审查,思想却不会被禁锢;报纸或有缺失,精神却永不残缺。数字化的重生,让这段历史重新发声,也让后人得以从中汲取智慧与勇气。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