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大小:18.7G
文件格式:JPG做了ZIP压缩
出版地:南京
主要责任者:秦墨哂
出版时间:南京新报出版社1938年08月01日至1941年10月09日
特别提示:电子版所存年月见文件内容。所存年月也非完整无缺,请慎重购买。
1938年8月在南京创刊。系伪政府主办的机关报。初为“伪华中维新政府”主办的机关报,社长秦墨哂。日报,对开4版,1939年1月1日改为对开6版。所刊文章尽为日寇侵华张目,是梁鸿志伪政权的主要喉舌。1940年又改组成为汪精卫政权的主要宣传工具。1941年10月10日改名《民国日报》继续出刊。
文件内容:
南京新报1930-10.zip
南京新报1938-08.zip
南京新报1938-09.zip
南京新报1938-10.zip
南京新报1938-11.zip
南京新报1938-12.zip
南京新报1939-01.zip
南京新报1939-02.zip
南京新报1939-03.zip
南京新报1939-04.zip
南京新报1939-05.zip
南京新报1939-06.zip
南京新报1939-07.zip
南京新报1939-08.zip
南京新报1939-09.zip
南京新报1939-10.zip
南京新报1939-11.zip
南京新报1939-12.zip
南京新报1940-01.zip
南京新报1940-02.zip
南京新报1940-03.zip
南京新报1940-04.zip
南京新报1940-05.zip
南京新报1940-06.zip
南京新报1940-07.zip
南京新报1940-08.zip
南京新报1940-09.zip
南京新报1940-10.zip
南京新报1940-11.zip
南京新报1940-12.zip
南京新报1941-01.zip
南京新报1941-02.zip
南京新报1941-03.zip
南京新报1941-04.zip
南京新报1941-05.zip
南京新报1941-06.zip
南京新报1941-07.zip
南京新报1941-08.zip
南京新报1941-09.zip
南京新报1941-10.zip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南京新报(1938.08 – 1941.10,有缺)电子版》是一份极具史料价值的抗战时期地方报纸的电子化成果,它不仅记录了南京在沦陷时期的社会生活、政治变迁与舆论风向,更呈现出当时新闻传播的特殊语境与文化心理。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该电子版进行深入分析:其一,探讨《南京新报》的历史背景与创刊缘由,揭示其产生的社会条件与政治环境;其二,分析报纸的内容构成与报道主题,展示其在战争年代的信息传播与舆论导向功能;其三,研究该电子版的数字化整理与学术价值,说明其对历史研究、档案保存及传媒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其四,审视《南京新报》的文化意涵与思想倾向,探讨它如何在动荡时代映照出社会心态与文化记忆。通过这些探讨,本文旨在为研究抗战时期的新闻传播与南京地区史提供新的视角与文献支撑。
1、《南京新报》的历史背景与创刊缘由
《南京新报》创刊于1938年8月,正值南京沦陷后日本扶植的汪伪政权逐步建立时期。彼时的南京已不再是民国政府的首都,而成为政治斗争与宣传战的前沿阵地。报纸的诞生,与日本占领军及伪政权的舆论需求密切相关,其背后反映出当时信息控制与政治宣传的双重目的。
这份报纸在创刊初期,虽名为“新报”,却继承了旧南京新闻界的部分人员与传统,其编辑力量中既有旧报人,也有被迫或主动合作的新面孔。这种人员构成使得《南京新报》在内容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面貌:既有官方导向的宣传,又夹杂着一定的社会报道与文化内容。
创刊的社会背景还体现于当时民众对信息的渴求。战争带来的社会割裂,使得人们在恐惧与不安中依赖报纸获取外界动态。《南京新报》正是在这种特殊语境下应运而生,其存在既是一种舆论工具,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2、内容构成与报道主题分析
从现存的《南京新报(1938.08 – 1941.10,有缺)》电子版可以看出,该报的版面结构主要包括政治新闻、经济报道、社会消息、文化副刊以及广告等板块。政治新闻占据最显著位置,报道多以“重建秩序”“和平建设”等为主旨,体现出当时政治宣传的浓厚色彩。
在经济与社会新闻部分,《南京新报》大量刊载城市恢复、市场物价、交通运输、工商动态等内容。这些报道一方面反映出战后城市重建的艰难过程,另一方面也在传递“恢复常态”的宣传意图,试图塑造“安定繁荣”的社会假象。
副刊与文化版面则是研究者尤为关注的部分。它常刊登文学作品、时评随笔与文化评论,折射出报人及知识分子在政治压力下的表达空间。有些文章虽然表面上谈诗论艺,却暗含对现实的隐喻与思考,成为那个时期知识分子“夹缝发声”的记录。
3、电子化整理与学术研究价值
《南京新报(1938.08 – 1941.10,有缺)》电子版的出现,是档案数字化进程中的重要成果。由于原始纸质资料长期保存不善,部分报纸破损严重,电子化的实现不仅保护了珍贵史料,也极大便利了研究者的查阅与引用。
电子版的整理过程涉及扫描修复、版面识别与信息标注等多项技术环节。通过高清扫描与OCR文字识别,研究者可以对报纸文本进行全文检索,实现从内容到语义层面的多维度分析。这种数字化技术的介入,使传统史料研究从被动阅读转向主动数据挖掘。
在学术研究层面,电子版《南京新报》为新闻史、抗战史、文化史等多个领域提供了新的文献基础。学者可以借助其连续报道分析舆论变化,通过广告与副刊研究当时的城市生活,从而构建出一幅更为细致的“占领时期南京社会图景”。
4、文化意涵与思想倾向探析
从思想层面看,《南京新报》既是一份政治工具性极强的报纸,又是一面折射人心与时代精神的镜子。其报道与评论虽带有浓厚的官方色彩,但在某些文字背后,仍可窥见编者与读者之间复杂的心理互动。
文化副刊中发表的小说、散文与诗歌,常表现出对“和平”“家园”“重生”的向往,这种情感既是被统治者对现实的心理补偿,也是一种微弱的文化抵抗。文字间的隐喻与象征,使《南京新报》不仅仅是一份政治产物,更是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
从更广的视角看,《南京新报》所体现的文化倾向,是占领区新闻传播中“政治宣传与文化延续”的双重矛盾的集中体现。它既服务于权力话语,又不自觉地保留了民间生活的真实痕迹,为后人理解战争年代的社会心理提供了独特的窗口。
总结:
综上所述,《南京新报(1938.08 – 1941.10,有缺)电子版》不仅是一份历史文献的数字化成果,更是一部记录南京在特殊时期社会生态与思想流变的重要档案。它的存在使研究者得以重构被遮蔽的历史现场,理解当时舆论生态的复杂性与多层性。
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内容结构、数字化价值与文化意涵的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南京新报》既是政治宣传的产物,又是时代记忆的载体。电子版的推出让这段尘封的历史重新发声,为当代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也提醒人们:在文字中保存真相,是历史永恒的使命。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