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大小:20G
文件格式:JPG做了ZIP压缩
出版者:新民会
出版地:北京
主要责任者:武田南阳、角田清彦、铃木新一郎、富田广吉、村上秀雄、陈重光、徐日章、吴菊痴、金自任
出版时间:1940年09月01日至1944年01月30日
特别提示:文件按照月份做了压缩,电子版所存年月见文件内容。所存年月也非完整无缺,请慎重购买。
1938年1月1日在北平出版,是抗战期间汉奸组织新民会的机关报,由日本华北派遣军报导部直接掌握。该报大力宣传日本侵华政策和华北伪政权的活动,是研究日本侵华史和华北伪政权的重要参考资料。系抗日战争时期汉奸组织新民会的机关报,是掠夺原《世界日报》改组而成。日本人武田南阳任社长,新民会会长、汉奸王揖唐、朱深、王克敏等先后担任名誉总裁。该报鼓吹“和平反共”、“建立东南亚新秩序”等论调,还用软性和黄色材料奴化和毒害中国读者。主要采用日伪通讯社“中华通讯社”的新闻稿。由于照顾各地分社的读者,1940年9月起该社地方版分为天津版、河北版、山东版、山西版、河南版、蒙疆版等。在宣传手法上采取欺骗和恐吓的法西斯手段。1944年4月30日停刊。
文件内容:
├── 新民报(山东版)1942-06.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0-12.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3-02.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2-11.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0-09.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3-06.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0-11.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2-03.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2-08.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1-09.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3-07.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2-07.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1-11.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2-12.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2-05.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1-01.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2-09.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1-12.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1-03.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2-02.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2-10.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3-10.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1-06.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3-11.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2-01.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3-04.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3-03.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3-01.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1-05.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3-08.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2-04.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1-07.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4-01.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3-12.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0-10.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3-05.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1-04.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1-02.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1-08.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1-10.zip
├── 新民报(山东版)1943-09.zip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新民报(山东版)(1940.09–1944.01,有缺)电子版》是一份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抗战时期地方报纸,它不仅是山东地区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新闻史中研究地方舆论与民族精神的珍贵样本。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该电子版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一是探讨《新民报(山东版)》的历史背景与创办缘起,揭示其在抗战环境下的诞生逻辑;二是分析其新闻报道内容与舆论导向,展示其在宣传抗战、启迪民智中的作用;三是论述其版面结构与编辑特色,反映当时新闻出版技术与审美的结合;四是剖析其历史价值与数字化保护意义,说明电子版的学术研究价值与文化传承意义。通过多角度的分析,我们不仅能重现这份抗战时期山东地方报纸的历史风貌,更能体会到新闻工作者在民族危难之际的使命担当。本文力求通过史料的再现与文本的解析,让这份尘封的记忆重新焕发时代光彩。
1、抗战背景下的创刊缘起
《新民报(山东版)》创刊于1940年9月,正值抗日战争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彼时的山东地区处于敌伪政权与抗日根据地并存的复杂局面,舆论环境封闭而动荡。在这种背景下,《新民报》作为一份地方性报纸,承载了“启迪民智、振奋民族精神”的使命,其创刊目的不仅是报道时事,更是传播爱国思想与抗战理念的媒介。
创办者多为具有民族意识与文化情怀的知识分子,他们希望以新闻为武器,为国家与民族存亡发声。《新民报》在办报宗旨上明确提出“以民为本、以国为重”,体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这一宗旨也使其在舆论领域成为抗战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资金与人力来看,山东版《新民报》并非单独运作,而是依托《新民报》总社的资源,结合本地文化力量而成。尽管受战时条件限制,物资紧缺、发行困难,但报纸仍坚持出版,展现了顽强的新闻生命力与文化自觉。
2、新闻报道内容与舆论导向
在新闻报道方面,《新民报(山东版)》紧扣抗战主题,报道内容以抗日军情、地方民生、社会动态为主,注重新闻的时效性与导向性。报纸通过报道八路军、新四军的英勇事迹,宣传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成果,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抗战信心。
同时,该报还刊登了大量的社论与时评,评论时局、批判伪政权、揭露敌人暴行。这些评论文章文风犀利、逻辑清晰,兼具思想深度与社会影响力,成为当时民众了解形势、形成共识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在1941至1943年间,《新民报》对山东地区民众抗日运动的报道,使其成为地方舆论的核心力量。
除了政治报道,该报也关注民生与教育,推出诸如“救灾纪实”“乡村教育改革”“妇女抗战支前”等专栏。这些栏目反映了抗战时期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与思想变迁,使报纸兼具社会温度与历史厚度,体现了新闻工作的人文关怀。
3、版面结构与编辑特色
《新民报(山东版)》的版面设计简洁而有条理,通常分为“要闻版”“评论版”“地方版”“副刊”等多个板块。要闻版以报道国内外大事为主,评论版刊登社论与思想文章,地方版则聚焦山东各地的社会动态与群众活动,而副刊则以文化、文艺作品为主,形成了内容与形式兼备的多层次传播格局。
编辑风格上,《新民报》强调“短、小、精、快”,新闻标题多以醒目而有号召力的词汇出现,如“全民动员”“前线捷报”“民众团结”等,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报纸还特别注重语言的通俗化,使其既能为知识分子接受,也能被普通读者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新民报》的副刊部分为众多文人提供了发表园地,许多文章在艺术性与思想性上都有出色表现。一些知名文化人士如闻一多、臧克家等也曾为其投稿,使该报在思想与文学传播层面兼具高度与广度,成为山东地区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
4、史料价值与电子化保护
《新民报(山东版)》存世极为有限,其原始报本因战火与时间流逝多有缺失。如今所见的电子版,是通过档案馆、图书馆及私人藏品多方搜集整理后数字化保存的成果。这一电子版的出现,为研究抗战时期地方新闻史、舆论史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从史料学角度看,《新民报(山东版)(1940.09–1944.01,有缺)电子版》不仅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图景,也为研究抗战时期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参考。学者可以从中分析报道用语、政治话语体系、新闻传播路径等,从而理解抗战新闻传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电子化保护的意义在于让纸质报刊突破时空限制,得以永久保存并被广泛利用。数字化不仅实现了资料的再生,也推动了历史研究方式的革新。如今研究者可通过网络查阅这些电子版资源,进行文本挖掘、图像分析和舆论数据研究,为新闻史研究注入新的学术动力。
总结:
《新民报(山东版)》作为抗战时期的重要地方报纸,其电子版的整理与发布,使我们得以重温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见证新闻人以笔为枪、以纸为阵的历史担当。从创刊背景到报道内容,从编辑风格到数字化保存,每一环节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它不仅是一份报纸,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者与文化的传承者。通过对《新民报(山东版)(1940.09–1944.01,有缺)电子版》的深入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新闻传播在国家危亡时刻的力量,也为当代传媒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