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大小:3.2G
文件格式:JPG做了ZIP压缩
特别提示:按照月份做了压缩,电子版所存年月见文件内容。所存年月也非完整无缺,请慎重购买。
报纸沿革:《救亡日报》,抗日战争时期报纸。1937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刊,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主办。创办时,经国民党和共产党协商,由双方派出人员并共同提供经费。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总编辑。内容侧重文艺,以多种形式宣传抗日救亡,介绍前线战况。同年11月22日停刊。1938年1月1日在广州复刊,10月21日广州沦陷后停刊。1939年1月10日在桂林复刊,1941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勒令停刊。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5年10月10日改名为《建国日报》在上海复刊,14天后再度被国民党封闭。
文件内容:
├── 救亡日报1940-05.zip
├── 救亡日报1938-04.zip
├── 救亡日报1940-10.zip
├── 救亡日报1937-10.zip
├── 救亡日报1940-08.zip
├── 救亡日报1939-03.zip
├── 救亡日报1937-08.zip
├── 救亡日报1939-06.zip
├── 救亡日报1937-11.zip
├── 救亡日报1938-06.zip
├── 救亡日报1939-01.zip
├── 救亡日报1940-07.zip
├── 救亡日报1938-02.zip
├── 救亡日报1940-11.zip
├── 救亡日报1939-07.zip
├── 救亡日报1939-05.zip
├── 救亡日报1940-12.zip
├── 救亡日报1939-08.zip
├── 救亡日报1938-01.zip
├── 救亡日报1939-04.zip
├── 救亡日报1941-02.zip
├── 救亡日报1940-03.zip
├── 救亡日报1940-09.zip
├── 救亡日报1940-06.zip
├── 救亡日报1937-09.zip
├── 救亡日报1940-04.zip
├── 救亡日报1939-02.zip
├── 救亡日报1940-02.zip
├── 救亡日报1938-03.zip
├── 救亡日报1940-01.zip
├── 救亡日报1941-01.zip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救亡日报(1937.08 – 1941.02,有缺)电子版》是研究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舆论动员与社会思想演变的重要史料之一。该报创刊于抗战全面爆发之际,以“团结、救亡、抗敌”为宗旨,记录了民族危机中的社会动荡、思想觉醒与人民抗战精神。本文从四个方面深入探讨其历史背景与创办缘由、办报宗旨与主要内容、编辑特色与思想传播、以及电子版整理与当代价值。通过细致分析,我们不仅能了解这份报纸在战火中的历史意义,也能认识到电子化保存对文献传承的重要作用。《救亡日报》作为中国抗战史上的重要舆论阵地,其电子版的问世,不仅复活了沉睡的历史记忆,更为研究者与公众提供了重新审视民族精神与新闻传播史的珍贵窗口。
1、战火中诞生的民族之声
《救亡日报》创刊于1937年8月,正值“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战全面爆发的历史关头。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死存亡危机,全国上下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浪潮。报纸以“救亡”二字为名,鲜明地表达出其政治立场与时代使命,成为抗战初期人民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声音之一。
创办《救亡日报》的初衷,源于当时知识分子、记者群体对民族危机的深切忧虑。许多新闻工作者脱离上海、北平等大城市的沦陷区,奔赴内地继续发声。他们将新闻作为抗战的武器,以笔为枪,以言论激励民心,传播真相,形成了以《救亡日报》为代表的“救亡新闻运动”。
该报的创办背景不仅仅是战争的直接催化,更体现出民众思想觉醒的必然结果。在民族危亡之际,报纸成为启迪民智、凝聚抗战力量的重要载体。《救亡日报》既是舆论阵地,也是文化战场,其历史地位由此奠定。
2、以笔为枪的办报宗旨与内容
《救亡日报》的办报宗旨十分明确:以新闻报道为载体,唤起全国民众的抗日意识,鼓舞士气,揭露敌伪暴行,反对妥协投降。报纸坚持“民族独立、人民团结”的方针,在抗战宣传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它既报道前线战况,又注重反映后方民众的生产、教育与社会动员。
在内容上,《救亡日报》设有“战地报道”“时事评论”“救亡文艺”“青年之声”等多个栏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新闻报道强调真实性与鼓动性相结合,评论文章往往笔锋犀利,批判投降主义、宣扬民族团结精神。同时,报纸刊登了大量文学作品和诗歌,用文化艺术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
此外,《救亡日报》在内容选择上体现了鲜明的政治立场。它支持国共合作的抗战政策,提倡全民抗战,反对割据和内战。该报在动员青年、妇女与工农群众参与抗战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成为当时社会思想整合与民族团结的重要阵地。
3、编辑特色与思想传播力量
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救亡日报》的编辑特色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它强调“救亡”主题的一致性,使所有报道与评论都服务于抗战大局。这种高度政治化的编辑理念,在当时战时宣传环境下具有强大的思想凝聚力。
报纸在版面设计与写作风格上注重简洁明快,强调信息传递的速度与准确。面对战争频繁变动的局势,编辑部常以极短的时间采编前线报道,这使得《救亡日报》成为当时最具时效性与公信力的抗战报刊之一。许多报道被其他媒体转载,形成舆论共振效应。
思想传播方面,《救亡日报》不仅是抗战宣传工具,更是思想启蒙的平台。它刊登了大量关于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文化自信的文章,推动了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命运的深入思考。这种报刊舆论的力量,成为中国新闻史上一段不可忽视的精神篇章。
4、电子版整理与当代史料价值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救亡日报(1937.08 – 1941.02,有缺)》的电子版整理出版,为研究中国抗战史与新闻史提供了新的契机。电子版不仅保存了原始文字与版式结构,也通过高分辨率扫描、OCR识别和数字标注等技术,使历史文献得以长期保存与方便检索。
电子版的发布意义深远。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它打破了纸质档案获取的限制,使研究范围从单一报刊延伸到社会舆论体系的整体分析;对于教育者与公众而言,它让抗战时期的民族记忆更直观地回到人们视野,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
同时,《救亡日报》电子版的整理也揭示了历史文献数字化工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部分期号的缺失与残损,使电子化过程兼具修复与重建功能。研究团队通过交叉比对与史料补正,使电子版尽可能还原了原貌。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工作,更是一种历史责任的体现。
总结:
《救亡日报(1937.08 – 1941.02,有缺)电子版》不仅是一份抗战时期的新闻史料,更是一段民族精神的见证。从战火中诞生,到电子化重现,它承载着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意志与文化自觉。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宗旨内容、编辑特色和电子整理的全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新闻作为社会动员力量的独特价值,以及文献数字化对于历史记忆传承的重要意义。
这份电子版的出版,让沉睡在档案馆中的声音重获新生,也让现代社会得以重新聆听那个时代的呐喊。《救亡日报》所传递的民族团结与救亡精神,仍在今天具有启发意义。它提醒我们,历史并未远去,而是以数字的形式,继续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