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大小:19.6g
文件格式:JPG做了ZIP压缩包
出版地:上海
主要责任者:吴绍澍
出版时间:美商联邦出版公司1940年09月20日至1948年10月12日
特别提示:电子版非完整版,所存年月请见文件内容,所存年月也非完整无缺,请慎重购买。
《正言报》于民国29年9月20日创刊,上上海“孤岛”时期代表重庆国民党当局的一份报纸。民国37年10月12日,该报因发表《不要再制造第二个王孝和了》一文而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
文件内容:
正言报1940-09.zip
正言报1940-10.zip
正言报1940-11.zip
正言报1940-12.zip
正言报1941-01.zip
正言报1941-02.zip
正言报1941-03.zip
正言报1941-04.zip
正言报1941-05.zip
正言报1941-06.zip
正言报1941-07.zip
正言报1941-08.zip
正言报1941-09.zip
正言报1941-10.zip
正言报1941-11.zip
正言报1941-12.zip
正言报1945-08.zip
正言报1945-09.zip
正言报1945-10.zip
正言报1945-11.zip
正言报1945-12.zip
正言报1946-01.zip
正言报1946-02.zip
正言报1946-03.zip
正言报1946-04.zip
正言报1946-05.zip
正言报1946-06.zip
正言报1946-07.zip
正言报1946-08.zip
正言报1946-09.zip
正言报1946-10.zip
正言报1946-11.zip
正言报1946-12.zip
正言报1947-01.zip
正言报1947-02.zip
正言报1947-03.zip
正言报1947-04.zip
正言报1947-05.zip
正言报1947-06.zip
正言报1947-07.zip
正言报1947-08.zip
正言报1947-09.zip
正言报1947-10.zip
正言报1947-11.zip
正言报1947-12.zip
正言报1948-01.zip
正言报1948-02.zip
正言报1948-03.zip
正言报1948-04.zip
正言报1948-05.zip
正言报1948-06.zip
正言报1948-07.zip
正言报1948-08.zip
正言报1948-09.zip
正言报1948-10.zip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正言报(1940-1941,1945-1948,有缺)电子版》作为近代中国新闻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地方性报刊资料,不仅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舆论与思想风向,也见证了中国报业在战乱与重建之间的曲折历程。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这一电子版资料进行深入阐述:其一,探讨《正言报》的创办背景与时代语境,揭示其诞生的社会政治土壤;其二,分析报纸的主要内容与栏目设置,呈现其报道的主题与特色;其三,研究其在抗战与战后社会中的舆论功能与文化影响,说明其在地方社会中所起到的桥梁作用;其四,论述《正言报》电子版整理与数字化保存的意义,展示其在当代学术研究与公共传播中的新价值。通过系统梳理与分析,本文旨在还原《正言报》的历史风貌,挖掘其在新闻史、思想史及社会史层面的多重意义,为研究中国现代报刊史提供有益参考。
1、《正言报》的创刊背景与历史语境
《正言报》的创刊时间跨越了两个重要的历史阶段:1940年至1941年,以及1945年至1948年。前一阶段正值抗日战争中期,中国处于民族危机与社会动荡之中;后一阶段则是抗战胜利后政治格局重新洗牌的时期。报纸的断续出版,恰恰反映了时代的紧张与社会的复杂变动。这一历史语境,为《正言报》的诞生奠定了浓厚的政治与文化背景。
从创办宗旨来看,《正言报》以“正言不讳、以笔为剑”为精神内核,主张以新闻揭示真相、以舆论导正人心。其创办者多为地方知识分子与报人,他们秉持社会责任感,试图以媒体力量推动社会启蒙与政治改革。在新闻受限与言论高压的年代,《正言报》的存在本身便是一种“发声”的姿态。
从地域特征上看,《正言报》虽属地方性刊物,却紧扣全国形势,兼具地方新闻与国家大义的双重视角。这种“以地方视角观天下”的写作立场,使得报纸既贴近民生,又不失时代高度,为研究地方舆论与国家意识的互动提供了珍贵案例。
2、版面内容与报道特色分析
《正言报》的内容设置兼具政治性与文化性,其版面通常分为时事评论、国内新闻、地方动态、文化副刊等部分。其中,时事评论占据了重要位置,以犀利的笔触评论国家大事,揭示社会弊端。这些评论往往由匿名或笔名作者撰写,文字简洁有力,体现出报人独立思考与社会担当。
在地方报道方面,《正言报》注重民生议题与地方建设,如教育改革、物价波动、灾情通报等。这些内容让读者在宏观政治之外,看到生活的细节与社会的温度。通过这些报道,《正言报》建立了读者的信任感,也强化了地方社会的舆论凝聚力。
此外,其文化副刊部分极具人文气息,刊载散文、诗歌、学术短论与人物纪实,反映出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与文化坚守。尤其在1946年后,副刊风格更趋自由,成为青年文人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这一版块的存在,使得《正言报》在政治喧嚣之外,保留了一份文化理性与情感温度。
3、舆论功能与社会影响探析
在抗战时期,《正言报》扮演了宣传抗战、鼓舞民心的重要角色。报纸通过报道前线消息、揭露侵略暴行、宣传民族团结,成为地方社会动员的重要工具。它所倡导的“民族存亡,人人有责”的口号,成为凝聚社会力量的舆论号角。
战后,《正言报》逐渐转向社会重建与政治观察。面对政局更迭与民生困顿,它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反映民众疾苦,同时呼吁政治清明与社会公正。这一阶段的《正言报》既有现实批评,又有改革诉求,其文字中渗透着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忧思。
从舆论影响看,《正言报》虽为地方刊物,却具有超越地域的影响力。其言论常被其他报刊转载或引用,引发广泛讨论。在社会思想启蒙与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正言报》不仅是一份报纸,更是一种社会意识的表达载体。它为战乱年代的民众提供了理性声音,也为后来的新闻史研究留下了宝贵的思想印记。
4、电子版整理与当代价值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正言报(1940-1941,1945-1948,有缺)电子版》的整理与发布,为新闻史研究者提供了全新的资料来源。这一电子化成果不仅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本,也通过数字化检索与分类,极大地方便了学术研究与公众阅读。
从档案保护的角度来看,电子版的出现有效防止了纸质报刊的损毁与散佚。《正言报》作为战时印刷物,原件多有破损,许多版面文字模糊不清。通过高精度扫描与数字修复,研究者得以重建其历史原貌,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典范。
在学术与教育领域,《正言报》电子版的传播具有深远意义。它为新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领域提供了第一手史料,使研究者能以量化与文本分析方法重新审视20世纪中期中国社会。更重要的是,它让公众得以直接接触原始史料,增强了大众历史意识与文化记忆。
总结:
综观《正言报(1940-1941,1945-1948,有缺)电子版》,我们可以看到一份报刊在动荡年代中的坚守与使命。从创刊理念到内容设置,从舆论影响到数字化再生,它不仅是一部新闻史的缩影,更是社会思想演变的记录者。通过电子版的整理与传播,这份沉睡已久的纸上声音得以重启,与新时代的读者再度对话。
在当代传媒语境下,《正言报》电子版的研究提醒我们:历史的文字从未消逝,它们只是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发声。正是这些文字,构成了我们理解过去、思考未来的重要桥梁。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