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大小:45.8G
格式:JPG做了ZIP压缩包
主要责任者:陈文藻
出版地:曲江、广州
出版社:建国日报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1942年01月01日至1949年10月31日
特别提示:电子版非完整版,所存年月请见文件内容,所存年月也非完整无缺,请慎重购买。
简介
本报于1942年1月1日在曲江创刊主要发行人为陈文藻,最初每日一大张后来变成两大张到三大张不等,有建国画刊,有服务版、通讯网等特版,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至广州继续出版,报纸较为连续无断层,至1949年10月31日停刊。
文件内容:
建国日报1942-01.zip
建国日报1942-02.zip
建国日报1942-03.zip
建国日报1942-04.zip
建国日报1942-05.zip
建国日报1942-06.zip
建国日报1942-07.zip
建国日报1942-08.zip
建国日报1942-09.zip
建国日报1942-10.zip
建国日报1942-11.zip
建国日报1942-12.zip
建国日报1943-01.zip
建国日报1943-02.zip
建国日报1943-03.zip
建国日报1943-04.zip
建国日报1943-05.zip
建国日报1943-06.zip
建国日报1943-07.zip
建国日报1943-08.zip
建国日报1943-09.zip
建国日报1943-10.zip
建国日报1943-11.zip
建国日报1943-12.zip
建国日报1944-01.zip
建国日报1944-02.zip
建国日报1944-03.zip
建国日报1944-04.zip
建国日报1944-05.zip
建国日报1944-06.zip
建国日报1944-11.zip
建国日报1944-12.zip
建国日报1945-09.zip
建国日报1945-10.zip
建国日报1945-11.zip
建国日报1945-12.zip
建国日报1946-06.zip
建国日报1946-07.zip
建国日报1946-08.zip
建国日报1946-09.zip
建国日报1946-10.zip
建国日报1946-11.zip
建国日报1946-12.zip
建国日报1947-01.zip
建国日报1947-02.zip
建国日报1947-03.zip
建国日报1947-04.zip
建国日报1947-05.zip
建国日报1947-06.zip
建国日报1947-07.zip
建国日报1947-08.zip
建国日报1947-09.zip
建国日报1947-10.zip
建国日报1947-11.zip
建国日报1947-12.zip
建国日报1948-01.zip
建国日报1948-02.zip
建国日报1948-03.zip
建国日报1948-04.zip
建国日报1948-05.zip
建国日报1948-06.zip
建国日报1948-07.zip
建国日报1948-08.zip
建国日报1948-09.zip
建国日报1948-10.zip
建国日报1948-11.zip
建国日报1948-12.zip
建国日报1949-01.zip
建国日报1949-02.zip
建国日报1949-03.zip
建国日报1949-04.zip
建国日报1949-05.zip
建国日报1949-06.zip
建国日报1949-07.zip
建国日报1949-08.zip
建国日报1949-09.zip
建国日报1949-10.zip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建国日报(1942—1949,有缺)电子版》是一部极具历史价值的数字化史料资源,它不仅记录了中国抗战后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要政治、经济与社会变迁,也承载着民族精神的转折与时代舆论的脉动。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一是“历史背景与创刊使命”,揭示《建国日报》的诞生环境及其新闻理念;二是“报道内容与时代风貌”,剖析其在战争、建设、文化领域的独特记录;三是“编辑体系与办报特色”,展示其新闻编辑格局与传播策略;四是“数字化价值与史料意义”,探讨电子版的文献保存、学术利用与文化传承功能。通过对这四个维度的分析,本文旨在还原《建国日报》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的地位,并展示数字化时代重新审视历史文献的重要意义。
1、历史背景与创刊使命
《建国日报》的创办背景深深嵌入了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政治格局。1942年正值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全国上下在艰苦环境中寻找民族自强的道路。此时的新闻媒体既是舆论的阵地,也是思想传播的桥梁。《建国日报》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创刊,肩负着凝聚民族意志、传播抗战声音的重要使命。
该报的创立不仅是新闻事业的延续,更是一种政治与文化的行动。报纸以“建国”为名,寓意深远——它不仅象征着国家重建的愿景,也体现了对未来社会秩序与理想政治的向往。《建国日报》的宗旨在于唤醒国民、启迪思想、服务社会,其新闻工作者普遍具备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社会使命意识。
在创刊之初,《建国日报》以报道抗战前线消息、宣传爱国精神为核心任务。通过独立、坚韧的新闻实践,它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立场:在混乱与变革的局势中,力求以笔为剑,维护民族独立与人民觉醒。这一精神贯穿整个办报历程,成为其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印记。
2、报道内容与时代风貌
《建国日报》在报道内容上,展现了极其广阔的时代视野。从抗战局势到战后重建,从经济政策到文化教育,它的版面几乎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报纸对国内政治重组与国际格局的报道具有独特的深度与广度,真实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
在新闻表达上,《建国日报》善于通过深度报道与人物专访,展现社会个体的命运与时代精神的交织。例如关于抗战英雄、知识分子、劳工群体的报道,不仅提供了历史细节,也呈现了人民精神的真实力量。这些报道使《建国日报》成为研究中国现代社会史与思想史的重要文献来源。
此外,该报还极为重视文化与思想版面的建设。它曾发表大量有关文艺复兴、教育改革、社会伦理的评论文章,体现了报人对于文化启蒙与社会理性的追求。这种兼具政治深度与文化厚度的报道风格,使其成为当时知识阶层与普通读者共同信赖的舆论平台。
3、编辑体系与办报特色
《建国日报》的编辑体系具有高度的组织性与思想导向。报社设有政治新闻部、社会新闻部、文艺副刊部等多个部门,各司其职,确保新闻的全面性与权威性。其编辑人员多为当时著名学者、记者与社会活动家,他们以新闻为志业,注重真实性、思想性与群众性相结合。
在报道风格上,《建国日报》强调“以事实为依据,以民意为中心”。它反对空洞的政治宣传,而提倡用新闻事实去揭示社会问题,用理性评论去引导公众认知。这种编辑理念,使报纸在政治动荡时期仍能保持相对独立与公信力。
此外,《建国日报》在版面设计和新闻语言上也具有独特风格。报纸常采用简洁明快的排版结构,重视图片新闻与副刊的文化表达,使读者在阅读中既能获取信息,又能感受思想启迪。这种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报纸风格,在当时的新闻界堪称创新之举。
4、数字化价值与史料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国日报(1942—1949,有缺)》的电子化存档工作,为学术研究与历史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可能。电子版的推出,使得散佚多年的珍贵史料得以系统化保存,也使更多研究者能够跨地域地查阅原始报刊文献,极大提升了资料的利用效率。
电子化版本不仅是纸质文献的简单复制,更是历史信息的再生与再发现。通过数字化扫描与全文检索系统,研究者可以高效追踪特定事件、人物与关键词,从而重构新闻传播史与社会舆论史的演变脉络。这为新闻学、史学、政治学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
更为重要的是,电子版的发布具有显著的文化传承意义。它让更多公众得以亲历历史现场,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与国家命运。通过数字媒介的传播,《建国日报》的历史价值得以延伸,其文字中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记忆在当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总结:
《建国日报(1942—1949,有缺)电子版》不仅是一份报纸的再现,更是一段时代精神的再生。从抗战到建国,它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变,也反映了新闻人以笔为剑的理想与担当。电子化存档让这一珍贵史料得以穿越时空,再次照亮我们理解历史的路径。
在信息化时代,重新审视《建国日报》不仅是对新闻史的回顾,更是对文化自觉与民族记忆的守护。它提醒我们:历史并未远去,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延续在数字之中,等待后人去阅读、去思考、去继承。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