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大小:397 MB
文件格式:djvu
出版时间:民国
1912年12月,梁启超等人在天津创办了《庸言》,并担任主笔,吴贯因担任本刊协助主编。《庸言》由”天津日界旭街十七号庸言报馆”出版。第一卷为半月刊,1914年改为月刊,同年6月停刊,中间停发一段日期,共出两卷30期。由梁启超主办,分”建言”、”专论”、”译述”、”艺林”、”佥载”、时事”、”附录”等栏。
《庸言》发刊时,梁启超以为”庸”,”言其无奇”、”言其不易”、”言其适应”。《易?文言》:”庸言之信,庸行之谨”。《荀子?不苟》:”庸言必信之,庸行必谨之”。”杂志取名《庸言》,”在浚牖民智,熏陶民德,发扬民力,务使养成共和法治国家之资格”。实际上是在民国成立之初,设想利用报开,宣传进步党的政治见解。在当时的报刊界和社会群众有很大的影响力。是研究梁启超思想及其与当时社会政治关系,民国初期的政局以至有关人物动向的重要资料
文件内容:
庸言第一卷01号.djvu
庸言第一卷02号.djvu
庸言第一卷03号.djvu
庸言第一卷04号.djvu
庸言第一卷05号.djvu
庸言第一卷06号.djvu
庸言第一卷07号.djvu
庸言第一卷08号.djvu
庸言第一卷09号.djvu
庸言第一卷10号.djvu
庸言第一卷11号.djvu
庸言第一卷12号.djvu
庸言第一卷13号.djvu
庸言第一卷14号.djvu
庸言第一卷15号.djvu
庸言第一卷16号.djvu
庸言第一卷17号.djvu
庸言第一卷18号.djvu
庸言第一卷19号.djvu
庸言第一卷20号.djvu
庸言第一卷21号.djvu
庸言第一卷22号.djvu
庸言第一卷23号.djvu
庸言第一卷24号.djvu
庸言第二卷1·2号.djvu
庸言第二卷第3号.djvu
庸言第二卷第4号.djvu
庸言第二卷第5号.djvu
庸言第二卷第6号.djvu
庸言篇目汇总.djvu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聚焦于民国初年由 entity[“periodical”, “庸言”, 0](全2卷30号)电子版的整理与研究价值。从该期刊的创刊背景与历史地位、编辑内容与栏目结构、思想主旨与社会影响、以及电子版出版与利用价值四个维度展开深入阐述。首先,我们回顾其于1912-1914年间创办、由 entity[“people”, “梁启超”, 0] 主办的缘由,并探讨其在民国报刊史上的特殊地位;其次,剖析其“建言”“专论”“译述”“艺林”“时事”等栏目设置,呈现其内容的丰富性与结构逻辑;再次,从思想主旨层面出发,挖掘其“共和法治”“进步党立场”“国家与民智”的意图,并考察其在当时社会的传播与影响;最后,讨论“电子版”问世后所带来的资源价值、研究用途及未来可能。全文通过较为均匀的篇幅自然段,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系统且清晰的“庸言”电子版全景图。本文既是对该期刊的梳理,也为其在当代数字化时代的研究意义提供参考。
一、创刊背景与历史地位
《庸言》于民国元年(1912年)12月1日在天津日界旭街十七号庸言报馆创刊,由梁启超主办。citeturn0search1turn0search5turn0search0 当时正值辛亥革命后新生的中华民国初期,政治变动剧烈,社会思想翻新,报刊作为传播媒介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庸言》应运而生,其设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浚牖民智,熏陶民德,发扬民力,务使养成共和法治国家之资格”。citeturn0search1turn0search0
其创刊不仅是梁启超等人继续其维新传统、介入新时代政治与社会事务的一种方式,而且也体现出进步党在民国初年的思想表达和舆论参与。《庸言》的问世,是当时政界、报界、学界一个重要的议论平台,它既延续清末的新文化运动思潮,也适应民国新政治格局的需要。
在历史地位方面,《庸言》虽然寿命不长,仅出两卷共30号,即第一卷为半月刊、第二卷改为月刊直至1914年6月停刊。citeturn0search1turn0search0 虽然期刊周期短,但其影响力却不容忽视。其在当时报刊发行量较大,一度达到万余份,成为全国发行量颇高的刊物之一。citeturn0search0 因此,对于研究民国初年思想文化、政治变革与报刊传播而言,《庸言》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二、编辑内容与栏目结构
《庸言》的栏目设置体现了其作为综合性思想刊物的特点。其主要栏目包括“建言”“专论”“译述”“艺林”“佥载”“时事”“附录”等。citeturn0search1turn0search8 “建言”栏目多为主笔对国家政局、制度改革提出看法;“专论”则集中探讨某一专题或制度议题;“译述”则引入外国政论、名著译文以扩展视野;“艺林”等让文化、文学、艺术也有一席之地,从而使期刊内容不至于仅限于政治讨论。
具体来看,在第一号中,《庸言》即设“通论”“释国名”“政策与政治机关”“共和国之行政权”“省制问题”“外资及于国民生计之影响”“划田赋为地方税私议”等文章。citeturn0search5 这种内容安排显示出其关注重点既有宏观国家体制改革,也有具体经济社会议题,同时兼顾政权与民生。这使其在内容上呈现出较高的广度与深度。
编辑运作上,梁启超署名主笔,经其校阅,并在创刊不久即发表“敢事署”声明,明确其编辑责任与刊物独立性。citeturn0search5turn0search1 此举既体现了其作为主编的严肃态度,也反映出《庸言》希望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维持一定的言论自主与批判性。这些细节进一步凸显其编辑机制的成熟与思想表达的谨慎。
三、思想主旨与社会影响
就思想主旨而言,《庸言》强调共和法治、国家体制改革与民智开化。《庸言》取名“庸言”,意为“言其无奇”“言其不易”“言其适应”,取自《易·文言》“庸言之信,庸行之谨”。citeturn0search1turn0search0 这一命名说明该刊物定位并非空谈激昂,而是务实反思、注重制度与民智的提升。
再从其政治立场来看,《庸言》与当时的 entity[“organization”, “进步党”, 0]思想路线关联紧密,既反对袁世凯政治专断,也对国民党持批判态度,是民国初年少数较有独立精神的期刊之一。citeturn0search5turn0search4 它通过刊载制度专题、国家建设、民智启蒙等文章,影响了当时部分知识分子与政界人士,是研究民国初年政治与思想话语的重要窗口。
在社会影响方面,虽然《庸言》的发行时间短,但其页面较为广泛、议题敏锐、作者阵容强大(如吴贯因、梁启超、罗惇融、陈衍、张东荪、黄远生等)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1,形成一定社会传播与舆论影响。对于后世研究者而言,《庸言》是理解民国体制变迁、思想启蒙、报刊文化的重要原始资料,其文字蕴含了当时的历史图景与知识分子的思考轨迹。
四、电子版出版与利用价值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推进,《庸言》电子版的整理与出版为研究与阅读带来了新的可能。据现有资料,《庸言》已被收入由 entity[“organization”, “中华书局”, 0]于2010年出版的《中国近代期刊汇刊》系列中,全8册、高清扫描版本可见。citeturn0search8turn0search5 电子版的问世使得原本稀缺的民国期刊资料更易获取,大大便利了学术研究、历史考察与文化普及。
从利用价值来看,电子版首先降低了查阅成本,研究者不必亲赴图书馆翻阅古刊,便可在线检索、下载、标注,提高了使用效率。其次,数字化版本保留了原版排版、栏目结构、图片插图等元素,为历史还原提供了可靠依据。再次,电子版的普及也利于教学、公众传播、文化推广,将民国报刊文化从专业界推广至更广泛的读者群。
当然,电子版利用也面临挑战:其扫描质量、文字识别、版权问题、注释解读均需谨慎处理。研究者使用时需注意原版语境、排版习惯与译注不同。此外,对于深度研究还应配合实体版、原始报馆存档、卷期目录比对等,才能保证研究成果的严肃性与准确性。
总结:
综上所述,作为民国初年由梁启超主办的《庸言》在创刊背景、栏目结构、思想主旨和历史影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其创刊于政局转型期,旨在启蒙民智、推动制度改革;其编辑内容结构丰富,“建言”“专论”“译述”“艺林”等栏目兼顾政治、经济、文化;其思想立场突出共和法治、关注国家制度与民智提升,对当时社会影响深远;电子版的出版则为现代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也要求使用者具备审慎态度。
未来,无论是历史学、政治学、文献学还是文化研究领域,《庸言》电子版都值得进一步挖掘,它既是一个时代的声音,也是一座研究的桥梁。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