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大小: 6.78G
文件格式:pdf
主编: 华夫
出版:济南出版社
时间:1993
特别提示:文件大,打开较慢
《中国古代名物大典》收入的古代名物词上起史前、下迄清末,分为天象、地物、人体等37大类。上册共收录24561条词条,下册共收录24235条词条。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entity[“book”, “中国古代名物大典(全2册)”, 0]》作为一部系统梳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重要工具书,于1993年由entity[“organization”, “济南出版社”, 0]出版,涵盖从史前至清末的众多名物事象。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收录约24561条词条,下册约24235条。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4turn0search1turn0search5 本文将从其编纂背景与意义、内容结构与类别、电子版形式与使用价值、以及学术与文化影响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读者提供关于该书电子版(PDF 版)理解与应用的全景视角。文中将探讨其作为名物研究的经典参考、数字化环境下的获取方式与局限、以及在当代物质文化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对这部典籍工具书的系统解读,可以帮助读者不仅理解“什么是古代名物”,也能把握“为什么编这本书”、 “如何利用电子版资源”以及“它对相关学科的启发意义”。在信息化时代,电子版的传播为古籍研究打开了新的可能,而这部大典的数字化也提示我们在古代物态文化认知上的更深层次思考。本文旨在为历史爱好者、学术研究者与古籍工具书使用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可操作的指南与思路。
一、编纂背景与意义
首先,《中国古代名物大典(全2册)》的编纂背景十分值得关注。其主编为entity[“people”, “华夫”, 0],并由丁忠元、李德壎、李一行等多人参与。citeturn0search4turn0search1 编选工作起始于20世纪末,在当代中国名物研究尚处于积累阶段之时便立项,体现了对物质文化研究的重视。其次,从学术意义来看,该书突破了传统文献工具书多注重人物、事件、典籍的格局,而将“名物”作为专题进行系统梳理,是物态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正如后记所提,主编曾推崇“富有民族特色的名物辞书”问世的重要性。citeturn0search5turn0search7
此外,从文化意义角度看,这部大典不仅为研究古代器物、礼俗、科技、交通、宗教、动物、植物等名物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同时也为当代大众理解古代生活提供入口。通过这一部典籍,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物质世界、物品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编纂本书不仅是学术工具书的扩展,更具有文化传承与普及的意义。再者,在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和现代化背景下,对于物质文化的回望与整理具有现实价值:它唤起我们对“古物”“名物”背后文化内涵的重视。
最后,我们还应看到其作为工具书出版的时代背景:1993年出版时,中国学术界正逐渐从“历史人物”“政治制度”的研究为主,向“物质文化”“物质生活”转型。该书的问世恰恰满足了这一转向的需求。书虽是两册,却收录条目逾四万余条,覆盖极广。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4 因此,它在当代学术界具有奠基意义,也为后续物质文化研究奠定了工具基础。
二、内容结构与类别体系
内容结构方面,《中国古代名物大典》按“名物”类别系统划分,上下两册各有不同的主题类别。上册收录24561条词目,涵盖“天象类”“地物类”“耕猎类”“纺绩类”“冠服类”“宫室类(上)”“宫室类(下)”“交通类”“神异类”“科技类”“朝制类”“礼俗类(上)”“礼俗类(下)”“货币类”“教育类”“文具类”“函籍类”“武备类”。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4 下册则收录24235条词目,包括“日用类”“香奁类”“珍宝类”“资产类”“乐舞类”“游戏类”“雕绘类”“旌旗类”“刑罚类”“宗教类(上)”“宗教类(下)”“占相类”“医药类(上)”“医药类(下)”“谷蔬类”“花卉类”“兽畜类”“禽鸟类”“水族类”“虫豸类”。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5
在每一个大类内部,条目按词条形式呈现,兼有释义、出处、用例、别称等,兼顾工具书属性与百科属性。虽然具体条目结构因版次不同略有差异,但总的特点是“条目多、分类细、覆盖广”。这种结构使得读者既可以按类别查找,也可以按关键词检索,是学者与爱好者均可使用的“索引+辞典”复合体。
此外,从版式来看,书中除了文字条目外,还附有部分插图或拍摄图像,以辅助读者理解古代名物的形态与功能。虽然由于出版年代及技术原因,插图可能与现代印刷标准有所差距,但其加入视觉呈现元素无疑提升了辨识与记忆的效果。此外,目录与分类总表也为系统研究提供了结构框架。正如豆瓣书目中所述,该书被认为“像《辞海》一样”系统全面。citeturn0search5
综上,理解这部大典的内容结构与类别体系,是使用该书电子版的第一步。明晰其分类逻辑,有助于在电子版中进行关键词搜索、类别定位、比对条目,使其不仅是查阅工具,也是一种“知识地图”。
三、电子版形式与使用价值
谈及电子版,即所谓的PDF电子版(或可称下载版),“电子化”为这部大典带来了便利。用户可在网络上获取《古代名物大典》相关电子文本(如论坛、资源分享网站中提及该书上册、下册PDF版)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4。电子版的优点首先是可全文检索:无论是查找某一名物名词、别称、出处或图像,用PDF搜索功能即可迅速定位,远比纸书查找效率高。其次是携带方便:在电脑、平板、手机上阅读,不受物理空间限制。
然而,电子版也存在一定使用局限。首先,资源获取渠道可能存在版权或格式问题,并非正规发行,有时可能为扫描版、排版不规、识别困难。论坛用户就曾表示“上册下载两次都损坏”。citeturn0search0 其次,电子版虽便捷,但使用体验、翻页、注释、配图清晰度等有可能低于纸质版;在学术引用、校勘图像时可能受到影响。另外,虽然电子版使检索便捷,但读者也应留意条目出处、原书页码、插图说明是否完整、准确。
对于学术研究者而言,将电子版与纸质版结合使用最为稳妥:可先通过电子版快速检索定位,再回到纸质版确认条目原文、图像及注释细节。此外,电子版还便于做标注、摘录、引用、笔记,从而提高研究效率。对于非专业用户(如对古代器物、古代名物感兴趣的公众),电子版则降低了阅读门槛。但仍需养成良好习惯:标注来源、核查版本、尊重版权。总体来看,电子版极大提升了该典使用价值,是古籍工具书迈向数字化时代的重要体现。
四、学术与文化影响力
从学术影响来看,《中国古代名物大典(全2册)》成为名物研究的重要参照资料。在古代物质文化、器物考古、礼俗制度研究、古代日用生活再现等领域,均可见其被引用。其分类系统与条目细致程度为众多学者提供了基础数据平台。豆瓣上就有使用者称“东西和内容都太全了!各类名物都有!必须买!”citeturn0search5
文化影响方面,这部典籍也有助于公众对古代文明的理解。它将人们日常可能忽视的“名物”提炼出来,使“物”成为理解古人生活、社会结构、文化意识的重要窗口。通过书中的名物条目,现代读者可以看到古人如何用器物、制度、技艺与自然互动,从而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敬意。
此外,对于文化传承与教育而言,该书也具有意义。在高校、研究机构、博物馆与文化机构中,《古代名物大典》常被用作工具书、参考书、教学辅助资料。电子版的普及进一步扩大了其受众范围,使更广泛的读者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古代名物研究。最后,从长远来看,这部工具书的出版和使用体现了中国学术界对物质文化研究体系化、工具化发展的努力,为“名物研究”这一较为冷僻但日益重要的学科提供了重要里程碑。
总结:
本文从编纂背景与意义、内容结构与类别体系、电子版形式与使用价值、以及学术与文化影响力四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名物大典(全2册)pdf电子版》一书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述。通过梳理其出版背景、书中分类架构、数字化使用方式及其在学术与文化领域的作用,本文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与应用这部工具书的全面框架。
该书作为一部横跨史前至清末、涵盖天象、地物、礼俗、医药、兽畜、虫豸等37 大类、约四万七千余条词目的巨著,堪称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研究的重要里程碑。电子版的出现进一步打开了工具书的使用边界,使得检索、引用、教学、研究更为便捷、高效。无论是历史研究者、文化爱好者,还是古籍工具书使用者,都能在其中发现价值。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也可期待更多工具书以电子化形式服务于大众与学术界。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