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大小:128G
文件格式:DJVU和PDF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特别提示:1800册都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个别册没有封面
《续修四库全书》作为我国迄今为止最大型丛书《四库全书》的续编,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批准的国家重点出版工程。这是继18世纪清朝编修《四库全书》后,又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对中国古典文献进行大规模的清理与汇集。2002年4月,《续修四库全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续修四库全书》沿袭《四库全书》体例,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用绿、红、蓝、赭四色装饰封面,16开本、精装1800册,分经部260 册,史部670册,子部370册,集部500册。它与《四库全书》配套,构筑起一座中华基本典籍的大型书库,中国古代即1911年以前的重要典籍,可大致荟萃于此。
《续修四库全书》总共收书 5213种,比《四库全书》增加51%。在编纂、出版过程中,曾向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82家藏书单位商借底本,每种入选图书,均选取最佳版本影印,其中大量的宋元刻本、名家稿本,为四库馆臣所未见。 《续修四库全书》的收录范围包括,对《四库全书》成书前传世图书的补选,《四库全书》成书后着述的续选。
补选之书主要是:
被《四库全书》遗漏、摒弃、禁毁,或列入“存目”而确有学术价值的图书;
《四库全书》已收而版本残劣,有善本足可替代的书籍;
四库馆臣对戏曲、小说持鄙视态度而未予收入的书籍。
续选之书主要是:
清代中期的纪晓岚、戴震、翁方纲、彭元瑞、任大椿、孙希旦、王念孙、阮元等为代表的“乾嘉学派”着作,清代后期的魏源、龚自珍直至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为代表的“新学”着作。
此外,新从海外访回而合于本书选录条件的古籍,以及新出土的整理成编的竹简帛书也酌予选收。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续修四库全书(1800册)电子版》是当代中国在数字化人文工程领域中的一项里程碑式成果。它不仅是对清代《四库全书》的继承与拓展,更是对中华典籍整理、保护与传播方式的一次深刻革新。全书共计1800册,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四部,融汇古今典籍精华,以现代数字技术进行系统化整理,使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电子版的发布,突破了纸质书籍在存储、检索、流通上的局限,让学者、研究者以及大众读者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到浩瀚的古籍资源。本文将从“编纂缘起与文化使命”、“数字化转型与技术创新”、“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文化传播与社会影响”四个方面,对《续修四库全书(1800册)电子版》进行深入探讨,力求全面呈现其历史意义、技术突破与文化价值,展示这部巨著如何在新时代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1、编纂缘起与文化使命
《续修四库全书》的编纂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国家为延续清代《四库全书》的文化工程而启动的一项学术与文化双重使命。清代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巅峰之作,但由于时代局限,许多典籍未能收录,或版本有误,或内容阙失。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现代学者在政府支持下重新启动续修计划,旨在以新的学术标准和更为广博的视野,补足传统典籍体系的空白。
续修工程不仅是对古代文化遗产的整理,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它昭示着中华文明在现代社会中依旧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与凝聚力。编纂团队集合了上百位国内顶级古籍专家、语言学家、史学家,历经数十年整理考证,使得《续修四库全书》在内容上更加完备,在结构上更加科学。
这一宏伟工程的文化使命,不仅在于“续”前人之书,更在于“修”当代之学。通过这一工程,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得到强化,古代典籍的智慧通过数字技术得以重新启发现代学术思维,为未来文化传承奠定坚实基础。
2、数字化转型与技术创新
《续修四库全书(1800册)电子版》的问世,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典范。它采用高精度数字化扫描与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使得海量古籍得以以电子形式保存,并可实现全文检索与智能标注。这一过程不仅解决了古籍保存的脆弱性问题,也极大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效率。
在数字化制作过程中,项目团队针对古籍中繁体字、异体字、缺损字的识别进行了大量人工校勘与语义标注工作,确保电子版的准确性与权威性。同时,还开发了专门的阅读平台,使用户能够通过电脑、平板或手机等终端自由浏览和引用,形成开放共享的学术生态。
更值得一提的是,电子版还引入了人工智能辅助技术,能够根据用户需求智能推荐相关文献,并在学术研究中提供语义分析、篇章比对等功能。这种科技创新不仅推动了古籍数字化的深入发展,也为数字人文研究开辟了新的学术路径。
3、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
从学术角度看,《续修四库全书(1800册)电子版》是一座无与伦比的知识宝库。它不仅补充了清代原版《四库全书》的遗漏内容,还增收了大量清以后重要典籍,如近代学术论文、学派著述、碑刻汇编等,使学术体系更为完整。学者可以通过电子版进行跨学科、跨时代的比较研究,从而拓宽中国传统学术的研究边界。
电子版的推出还极大便利了古籍校勘与文本研究。传统研究方式依赖纸质文献,查阅费时费力;而电子版支持全文检索、关键词标注、版本对照等功能,使学术研究的精度与深度显著提高。同时,它还为中外学者合作研究提供了共享平台,促进了中国古籍学国际化进程。
更为深远的是,电子版《续修四库全书》在教育与科研中的应用,正在改变知识传播方式。高校师生可以借助该平台进行原典教学与研究训练,推动古典学术由“馆藏”走向“公共”,实现知识资源的民主化与普惠化。
4、文化传播与社会影响
《续修四库全书(1800册)电子版》的出现,不仅仅是一部书籍的数字化转型,更是一场文化传播方式的革命。通过互联网与数字媒体,它让亿万读者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直接接触到中华文化的深层精神。这种传播形式,使传统典籍从象牙塔走向大众生活,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电子版的开放使用,促进了文化普及与全民阅读的热潮。无论是学者、教师还是普通文化爱好者,都可以在这一平台上汲取思想营养。这种“全民共读古籍”的模式,推动了社会文化素质的提升,也增强了公众的历史认同感与文化归属感。
此外,《续修四库全书》电子版的推出,也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通过多语言界面和开放式访问,它让世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文化互鉴的重要纽带。可以说,这一工程的社会影响已超越学术范畴,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
总结:
《续修四库全书(1800册)电子版》不仅是中国古籍整理史上的里程碑,也是数字人文发展的重要见证。从编纂到出版,从纸质到电子,它凝聚了几代学者的智慧与心血,标志着中华文化进入了全新的数字化时代。这部巨著以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技术,使传统典籍焕发出新的光彩,为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进一步融合,《续修四库全书》电子版还将不断完善,成为全球学者研究中华文明的重要平台。它既是文化传承的成果,也是文化创新的起点,见证着中国在新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再发现与再创造。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