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大小:2.68 GB
文件格式:PDF,黑白
出版时间: 清 嘉庆四年(1799)桐川顾氏校刊本
特别提示:个别页有破损
书籍内容提要: `
读画斋丛书八集,四十六种,六十四册。清顾修编辑。顾修字菉崖,又字仲欧,号松泉,浙江石门(今浙江桐乡南)人。诸生出身,工诗画,好藏书,读书钞书终日不倦,着有《读画斋学语草》等。其书斋名《读画斋》,以其所藏书汇刻为《读画斋丛书》。此书刊于嘉庆四年,分为自甲至辛八集,皆为经史考据、艺术、诗话、笔记等书。甲集收清汪师韩撰《文选理学权舆》等文选学着作四种,乙集收清李富孙撰《李氏易解剩义》等五种,丙集收元刘涧撰《隐居通义》等二种,丁集收南唐刘崇远撰《金华子杂编》等十种,戊集收宋韦居安撰《梅涧诗话》等二种,己集收唐赵蕤撰《长短经》等七种,庚集收宋俞文豹撰《吹剑录》等六种,辛集收宋熊蕃撰《宣和北苑贡茶录》等十种。其中甲集四种,为治选学所必读,其余各集,亦多考据经史,有裨实用。全书仿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体例,不以时代限,亦不以四部来分。每得一书,编者必与鲍廷博、孙志祖商榷论定,又与徐鲲互相校雠,偏偏书中一字之误亦必参验众本,求其甚解。所以全书校雠甚精,足与《知不足斋丛书》相媲美,为丛书中之上品。
目录
1 甲集
01-04 文选理学权舆八卷(清)汪师韩撰
04 文选理学权舆补一卷(清)孙志祖撰
05-06 文选考异四卷(清)孙志祖撰
07-08文选李注补正四卷(清)孙志祖撰
2 乙集
01-02 李氏易解賸义三卷(清)李富孙撰
02 锦里耆旧传五卷至八卷(原缺卷一至四)(宋)句延庆撰
03-04 明画录八卷(清)徐沁撰
05-06 好古堂书画记二卷续记一卷(清)姚际恒
07-08 词麈五卷(清)方成培撰
3 丙集
01-06 隐居通议三十一卷(元)刘埙撰
07-08 名儒草堂诗馀三卷(元)凤林书院辑
4 丁集
01 金华子杂编二卷(南唐)刘崇远撰(清)周广业校注
01 五代春秋二卷(宋)尹洙撰
02 泊宅编十卷(宋)方勺撰(宋本)
03 泊宅编三卷(宋)方勺撰(稗海本)
04 遂昌山人杂录一卷(元)郑元佑撰
05 北窗灸輠二卷(宋)施德操撰
06 洞天清禄集一卷(宋)赵希鹄撰
07 清波小志二卷(清)徐逢吉撰
07 清波小志补一卷(清)陈景锺撰
08 皇朝武功纪盛四卷(清)赵翼撰
5 戊集
01 梅涧诗话三卷(宋)韦居安撰
02-08 文渊阁书目二十卷(明)杨士奇等撰
6 己集
01-04 儒门经济长短经九卷(唐)赵蕤撰(清)周广业校
05 琴操二卷补一卷(汉)蔡邕撰
05 御史台精舍碑题名一卷(清)赵魏录
06 郎官石柱题名一卷(清)赵魏录
06 祕诀三命消息赋一卷(□)珞琭子撰(宋)岳珂补注
07 乾元祕旨一卷(清)舒继英撰
08 质疑二卷(清)杭世骏撰
7 庚集
01 吹釰录一卷(宋)俞文豹撰
02 佩韦斋辑闻四卷(宋)俞德邻撰
03-04 文瑞楼书目十二卷(清)金檀撰 嘉庆十六年(1811)刊
05-06 学治臆说二卷续说一卷说赘一卷(清)汪辉祖撰
06 蕉窗日记二卷(清)王豫撰 嘉庆九年(1804)刊
07-08 月满楼诗别集八卷(清)顾宗泰撰
8 辛集
01 宣和北苑贡茶录一卷(宋)熊蕃撰(清)汪继壕校
01 北苑别录一卷(宋)赵汝砺撰
02 读画录四卷(清)周亮工撰
03 刘涓子鬼遗方五卷(南齐)龚庆宜撰
04 优古堂诗话一卷(宋)吴幵撰
05 娱书堂诗话二卷(宋)赵与虤撰
05 云庄四六馀话一卷(宋)杨囦道撰
06 玉山璞稿二卷(元)顾英撰
07-08 玉山逸稿四卷附录一卷(元)顾瑛撰(清)鲍廷博辑
08 沧浪櫂歌一卷(元)陶宗仪撰(明)唐锦辑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读画斋丛书(全64册)PDF电子版》是一部汇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精粹的重要丛刊,它不仅以系统的方式呈现了中国书画史的发展脉络,还通过高质量的图文资料,为研究者与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与学术资源。全书六十四册,内容涵盖绘画技法、画派传承、书法演变、艺术理论及文人画心境等多个方面。电子版的推出,使得这部原本珍藏于少数机构的经典文献得以广泛传播,为数字化时代的艺术研究带来了新的可能。本文将从“编纂缘起与文化定位”“艺术价值与学术意义”“数字化转化与传播优势”“阅读体验与收藏价值”四个方面,对《读画斋丛书(全64册)PDF电子版》进行深入阐述,探讨其在当代艺术文化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与长远影响。
1、编纂缘起与文化定位
《读画斋丛书》的编纂缘起于对传统书画文化的再发现与系统整理。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书画研究逐渐从个体鉴赏走向系统性学术整理,这套丛书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编者秉持“以画证史、以文补画”的理念,搜罗历代书画文献、画家札记、评画笔记与传世画稿,以期建构一个兼具史料性与艺术性的文化宝库。
从文化定位上看,《读画斋丛书》不仅是一部艺术图书,更是一部中国文人精神史的缩影。它所记录的,不仅是画作本身的风貌与技法,更是画家心境、时代气象与文化思潮的映射。这种“画外有文”的编纂思想,使得该丛书在众多艺术类出版物中独树一帜。
此外,该丛书的命名“读画斋”亦别具匠心。所谓“读画”,并非单纯地观看,而是“以心会画”,以文化的眼光和思想的深度去解读作品。这一理念贯穿全书,使其成为文人与艺术家的精神对话之地,也成为后世研究传统艺术精神不可或缺的资料源泉。
2、艺术价值与学术意义
在艺术价值方面,《读画斋丛书(全64册)》具有极高的学术地位。它囊括了自唐宋以来的重要画派与代表人物,对山水、花鸟、人物、界画等诸多类别均有系统整理。每一册不仅附有高清画稿复制,还配以详尽的题跋、评语与考证说明,使读者能够在观画的同时深入理解画家的思想背景与艺术旨趣。
该丛书的学术意义还体现在它的考据性与系统性。编者参照大量史料,对画派传承、作品真伪、流派关系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例如对于“南北宗论”的重新解读,对于“文人画”与“宫廷画”的比较研究,均体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为艺术史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
更为重要的是,《读画斋丛书》在理论总结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它不仅重视图像分析,更注重思想阐释,强调“画以载道”的观念。这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编纂方式,使得该丛书成为传统艺术教育的重要教材,也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研究的范本。
3、数字化转化与传播优势
《读画斋丛书(全64册)PDF电子版》的推出,是文化数字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传统纸本的保存与流通受到诸多限制,而电子版的问世打破了地域与时间的界限,使得更多读者得以便捷地接触到这部艺术巨著。这种数字化形式,不仅保存了珍贵资料,也让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播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数字化转化过程中,编者注重了图像的高清还原与文本的精确校对。每一幅画作都经过高分辨率扫描与色彩校正,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作的笔触与墨韵。电子文本部分则通过精校系统修订,确保每一字每一注都与原刊本一致,使学术研究者在引用时可确保资料的准确性。
传播优势方面,PDF电子版支持多平台阅读与检索功能,读者可以通过关键词快速定位到画派、画家或作品名,极大提升了学习与研究效率。同时,电子版的可携带性与可分享性,让更多艺术爱好者得以在手机、平板或电脑端随时阅读、欣赏与研究。这不仅是技术革新的成果,更是文化普及的有效途径。
4、阅读体验与收藏价值
在阅读体验层面,《读画斋丛书(全64册)PDF电子版》延续了传统艺术书籍的审美格调。每册在版式设计上均保留了古籍风格,字体、页眉、题签等元素都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电子版采用高清分层排版,使读者在数字屏幕上仍能感受到“纸墨之香”的意境。
对于艺术研究者而言,电子版的收藏价值不容忽视。它不仅是研究资料,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象征。通过数字化收藏,读者能够随时查阅、标注、摘录,实现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这种方式既保留了传统阅读的严肃性,又增添了现代技术的便捷性。
此外,《读画斋丛书(全64册)PDF电子版》还具备学术收藏与文化展示的双重价值。对于高校图书馆、艺术院校及私人收藏家而言,它是一部集学术性、艺术性与历史性于一体的珍贵资料。无论从研究角度还是从文化传承角度,它都具备长期的收藏意义。
总结:
综观《读画斋丛书(全64册)PDF电子版》,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部融合传统与现代、艺术与学术的巨著。它不仅继承了中国书画文化的深厚底蕴,也顺应了数字时代的传播趋势。通过电子化的形式,使得这部传统典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艺术研究、教育传播及文化保存提供了广阔空间。
可以说,《读画斋丛书》不仅是一部书,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代与当代、纸本与数字、学者与大众。它以其系统性、学术性与艺术性,成为中国艺术数字出版领域的标杆之作。无论是研究者、收藏家还是艺术爱好者,都能从中汲取精神滋养,体悟“读画”之美与文化之深。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