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大小:1.07 GB
文件格式:pdf
特别提示·:第30册缺页,请见文件名。另外没有外封面,版权页,有的册内封面也没有。介意的朋友请不要购买。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系国民政府国史馆筹备委员会编纂的未刊书稿,辑录的是从1911年到1948年间的每日大事史料,涉及到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财政、外交、民族、文化、教育以及政策法令等。史料来源多取材于当时的报刊、公报、档案及私家有关记载原文摘录,并注有出处,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整编,武汉邗江古籍书店总发行.
文件内容: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01 辛亥年.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02 元年.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03 二年.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04 三年.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05 四_五年.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06 七年(1——5).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06 八年.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06 六_七_八年.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07 九年(2——7).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09 十年(1——9).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11 十一年(1—6).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12 十一年(7——10).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14 十二年1——6).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15 十二年(7——10).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16 十二年(10——12).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17 十三年(1——5).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18 十三年(7——12).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19 十四年(7——8).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20 十四年(一).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24 十五年.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25 十六年.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26 十七年.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27 十八年(1——5).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28 十八年(6——7).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29 十九年(1——3).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30 十九年(4——12)(-469-476页).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31 二十_二十一年(一).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32 二十一年(7——11).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33 二十二年(1——5).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34 二十二年(6——12).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35 二十三年.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36 二十四年(1——6).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37 二十四年(7——12).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38 二十五年(1——7).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39 二十五年(8——12).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40 二十六年(1——4).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41 二十六年(5——7).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42 二十六年(8——10).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43 二十六年(10——12).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44 27年(1——2).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45 27年(2——3).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46 27年(3——5).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47 27年(5——6).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48 27年(7——8).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49 27年(8——91).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50 27年(10——11).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51 27年(11——12).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52 28年(1——2).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53 28年(3——5).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54 28年(5——7).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55 28年(8——10).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56 28年(10——12).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57 29年.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58 30年(1——6).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58 30年(3——6).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59 30年(6——12).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60 31年.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61 32年(1——7).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62 32年(8——12).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63 33年(1——4).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64 33年(5——12).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65 34年(1——5).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66 34年(6——9.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67 34年(9——12).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68 35年(1——3).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68 三十五年(1——3).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69 三十五年(二).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69 35年(4——12).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70 三十六、三十七年.pdf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 70 36年-37年.pdf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70册)pdf电子版》是一部系统汇编民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领域史料的鸿篇巨制。全书共分七十册,收录了自辛亥革命至1949年期间的各类官方档案、私人信函、会议记录、报刊资料等原始文献,内容翔实、体例完备。该套史料的出版与数字化,不仅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一手资料,也为史学研究者、教育者和历史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全面、权威的学术平台。本文将从“史料来源与编纂体系”“内容结构与主题分布”“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数字化与传播影响”四个方面,对《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70册)pdf电子版》进行深入剖析,力求展现其作为现代史学研究支柱性文献的独特价值与时代意义。
1、史料来源与编纂体系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的编纂工作始于20世纪中期,由多位著名史学家主持,依托中央研究院及多家高校、档案馆的资源展开。编者在搜集过程中,广泛征引国内外各类史料,包括政府档案、公文函电、各级会议记录、外交往来文件、军政文书以及报刊剪辑,形成了庞大的资料体系。这些史料的原始性与完整性,为后来的民国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在编纂体例上,《长编》采用了时间编年与专题分类相结合的模式。其编排从辛亥革命前后的政局变迁开始,依次梳理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时期的重大事件,并辅以专题性史料,如财政、教育、外交、文化运动等,使得研究者能够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理解民国社会的全貌。这种体例既符合史学研究的逻辑,也方便读者系统检索。
此外,编者在史料整理过程中遵循“原貌保存、注释详尽”的原则。每条史料均注明出处、档案号、收藏机构及背景说明,并配有必要的校勘注释。这一做法极大提升了史料的学术可用性,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溯源依据,确保了其作为一手资料的权威性。
2、内容结构与主题分布
全套《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共分为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社会与文化五大类,各册之间既有时间的连续性,又有主题的独立性。政治部分主要呈现了政党更迭、宪政建设与各类制度改革的历程,反映出民国政治发展的曲折与探索;军事部分则系统记述了北伐战争、中原大战、抗日战争以及解放前夕的军事动态,为研究中国近代军事史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依据。
在外交与国际关系方面,史料广泛收录了中外条约、外交电报、谈判记录与驻外使馆报告,完整展示了民国时期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困境。这一部分对于理解中国如何在列强夹缝中谋求国家利益、维护主权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经济与社会文化类史料内容尤为丰富,涵盖财政制度改革、工商业发展、教育普及、思想启蒙以及文化运动等多个领域。通过这些史料,可以清晰地看到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演变,从而为社会史与思想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史实支撑。
3、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
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的重要文献,《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首先,它为民国史研究提供了系统而全面的原始资料,使学者得以基于第一手文献进行实证分析。许多以往模糊的历史事件,通过本书的档案披露而得以重新考证,为学界纠正了不少历史误读。
其次,《长编》的出版极大促进了民国史研究体系的完善。它使学术界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观察民国社会的演变脉络,也使区域史、人物史、制度史等分支研究获得了坚实支撑。例如,学者在研究国共关系、外交政策、经济改革等专题时,往往将此书作为首选资料来源。
再次,该书的注释体系和索引设计堪称学术典范。详细的索引体系帮助研究者迅速定位资料来源;丰富的编者注释不仅提供史料背景,也揭示了当时历史语境中的权力关系与社会矛盾。这种编纂方法本身,就成为史学方法论的重要借鉴对象。
4、数字化与传播影响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70册)pdf电子版》的推出,使这一巨量史料得以突破纸质媒介的限制,进入更广泛的学术与公众领域。数字化版本通过高清扫描、文字识别与全文检索等技术手段,使研究者能够快速查找关键事件与人物,大大提高了史学研究的效率与精度。
此外,电子版的普及也促进了历史教育的现代化。各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历史爱好者通过网络平台即可获取原始史料,推动了历史知识的共享化与普及化。这一开放式学术资源的建设,使民国史研究逐渐摆脱了“资料壁垒”,实现了学术民主化。
在国际学术传播方面,pdf电子版的发布使得海外学者能够便捷地接触到中文史料,促进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全球对话。它不仅增强了中华史学的国际影响力,也为跨文化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桥梁。可以说,《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的数字化,是传统史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一个成功范例。
总结:
总体而言,《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70册)pdf电子版》是一部承载近代中国百年变局的史学巨著。它以严谨的编纂方法、广博的史料范围和科学的体系结构,为民国史研究奠定了不可替代的文献基础。其数字化版本不仅延续了传统史学精神,也以科技手段拓展了史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使这一历史宝库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
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史料,《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不仅为专业研究提供了权威依据,也为社会大众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生动素材。它的出版与传播,标志着中国史学从纸质典籍向数字档案的转型,是学术资源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