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大小:2.21 GB
文件格式:PDF
出版社:中华书局
特别提示:为了方便分享,文件分割了12个压缩包,下载后解压即可。
文件内容:
1唐宋史料笔记丛刊
2762_邵氏闻见后录.pdf
3676_青箱杂记.pdf
4663_游宦纪闻.pdf
4663_旧闻证误.pdf
4972_癸辛杂识.pdf
4972_癸辛杂识别集上.pdf
4972_癸辛杂识别集下.pdf
4972_癸辛杂识前集.pdf
4972_癸辛杂识后集.pdf
4972_癸辛杂识续集上.pdf
4972_癸辛杂识续集下.pdf
4973_家世旧闻.pdf
4973_西溪丛语.pdf
4974_清波杂志校注.pdf
4975_邵氏闻见录.pdf
4977_泊宅编.pdf
4977_泊宅编三卷本.pdf
4977_青溪寇轨.pdf
4992_唐语林校证(上).pdf
4993_唐语林校证(下).pdf
4994_涑水记闻.pdf
4994_涑水记闻、温公日记、温公琐语人名索引.pdf
4995_东轩笔录.pdf
4996_铁围山丛谈.pdf
4997_龙川别志.pdf
4997_龙川略志.pdf
5002_春明退朝录.pdf
5002_东斋记事.pdf
5012_东坡志林.pdf
5013_齐东野语.pdf
5014_石林燕语.pdf
5015_鹤林玉露.pdf
5042_吴船录.pdf
5042_揽辔录.pdf
5042_桂海虞衡志.pdf
5042_梅谱.pdf
5042_范成大笔记六种.pdf
5042_菊谱.pdf
5042_骖鸾录.pdf
5043_云麓漫钞.pdf
5055_老学庵笔记.pdf
5055_老学庵续笔记.pdf
5056_芦浦笔记.pdf
5074_大唐新语.pdf
5075_燕翼诒谋录.pdf
5075_默记.pdf
5076_明皇杂录.pdf
5076_东观奏记.pdf
5077_四朝闻见录.pdf
5078_朝野佥载.pdf
5078_隋唐嘉话.pdf
5079_湘山野录.pdf
5079_玉壶清话.pdf
5079_续湘山野录.pdf
5080_可书.pdf
5080_墨庄漫录.pdf
5080_过庭录.pdf
5081_春渚纪闻.pdf
5082_鸡肋编.pdf
5083_桯史.pdf
5084_麟台故事校证.pdf
5390_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上).pdf
5391_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下).pdf
5398_封氏闻见记校注.pdf
5405_师友谈记.pdf
5405_曲洧旧闻.pdf
5405_西塘集耆旧续闻.pdf
5440_侯鲭录.pdf
5440_墨客挥犀.pdf
5440_续墨客挥犀.pdf
5443_容斋三笔.pdf
5443_容斋续笔.pdf
5443_容斋随笔.pdf
5443_容斋随笔(上).pdf
5444_容斋三笔.pdf
5444_容斋五笔.pdf
5444_容斋四笔.pdf
5444_容斋随笔人名索引.pdf
5444_容斋随笔(下).pdf
5467_安禄山事迹.pdf
5467_开元天宝遗事.pdf
2 元明史料笔记丛刊
3807_山志(二集).pdf
三垣笔记.pdf
今言.pdf
典故纪闻.pdf
南村辍耕录.pdf
原李耳载.pdf
四友斋丛说.pdf
客座赘语.pdf
寓圃杂记.pdf
山志.pdf
山志(初集).pdf
庚巳编.pdf
广志绎.pdf
戒庵老人漫笔.pdf
新建文本文档.bat
松窗梦语.pdf
归潜志.pdf
水东日记.pdf
治世余闻.pdf
玉堂丛语.pdf
玉镜新谭.pdf
谷山笔麈.pdf
粤剑编.pdf
继世纪闻.pdf
草木子.pdf
菽园杂记.pdf
万曆野获编(上).pdf
万曆野获编(下).pdf
万曆野获编(中).pdf
贤博编.pdf
双槐岁钞.pdf
3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
(清)王士禛 撰(民)靳斯仁 点校 池北偶谈 上 1982年1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3次印刷
(清)福格 撰(民)汪北平 点校 听雨丛谈 1984年8月 第2版1997年12月湖北第3次印刷
(清)金埴 撰(民)王湜华 点校 巾箱说 1982年9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清)金埴 撰(民)王湜华 点校 不下带编 1982年9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清)法式善 撰(民)涂雨公 点校 陶庐杂录 1959年12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3次印刷
(清)姚元之 撰(民)李解民 点校 竹叶亭杂记 1982年5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清)赵翼 撰(民)李解民 点校 檐曝杂记 1982年5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清)赵翼 撰(民)李解民 点校 檐曝杂记续 1982年5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清)王有光 撰(民)石继昌 点校 吴下谚联 1982年8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清)李光庭 撰(民)石继昌 点校 乡言解颐 1982年8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清)梁章鉅 撰(民)于亦时 点校 归田琐记 1981年8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清)陈其元 撰(民)杨璐 点校 庸闲斋笔记 1989年4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清)方濬师 撰(民)盛冬铃 点校 蕉轩随录 1995年2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清)方濬师 撰(民)盛冬铃 点校 蕉轩续录 1995年2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清)谈迁 撰(民)汪北平 点校 北游录 1960年4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3次印刷
(清)梁章鉅 撰(民)陈铁民 点校 浪迹三谈 1981年9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清)梁章鉅 撰(民)陈铁民 点校 浪迹丛谈 1981年9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清)梁章鉅 撰(民)陈铁民 点校 浪迹续谈 1981年9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清)丁柔克 撰(民)宋平生、颜国维 等整理 柳弧 2002年8月 第1版2004年11月北京第2次印刷
(清)赵慎畛 撰(民)徐怀宝 点校 榆巢杂识 2001年3月 第1版北京第1次印刷 民国90年3月1日
(清)张集馨 撰(民)杜春和、张秀清 点校 道咸宦海见闻录 1981年11月 第1版1999年5月北京第3次印刷
(清)王士禛 撰(民)靳斯仁 点校 池北偶谈 (下) 1982年1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3次印刷
(清)钱泳 撰(民)张伟 点校 履园丛话 (下) 1979年12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清)吴振棫 撰(民)童正伦 点校 养吉斋丛录、养吉斋余录2种2档打包 2005年12月 第1版北京第1次印刷
(淸)刘廷玑 撰(民)张守谦 点校 在园杂志 2005年1月 第1版北京第1次印刷
(清)钱维福 撰(民)张伟 点校 清秘述闻补 1982年5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清)王家相 等撰(民)张伟 点校 清秘述闻续 1982年5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不详 《清秘述闻三种》索引 1982年5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清)徐沅 等撰(民)张伟 点校 清秘述闻再续 1982年5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屈大均 广东新语 上 1985年4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屈大均 广东新语 下 1985年4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清)梁廷枏 撰(民)骆驿、刘骁 点校 合省国说 1993年2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清)梁廷枏 撰(民)骆驿、刘骁 点校 耶稣教难入中国说 1993年2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清)梁廷枏 撰(民)骆驿、刘骁 点校 海国四说 1993年2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清)梁廷枏 撰(民)骆驿、刘骁 点校 粤道贡国说 1993年2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清)梁廷枏 撰(民)骆驿、刘骁 点校 兰仑偶说 1993年2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清)梁章鉅、朱智 撰(民)何英芳 点校 枢垣记略 1984年10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清)陆筠 撰(民)祁龙威 校注 海角续编 1959年12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3次印刷
柯悟迟 漏网喁鱼集 1959年12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3次印刷
段光清 镜湖自撰年谱 1960年2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3次印刷
(清)王士禛 撰(民)张世林 点校 分甘余话 1989年2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清)钱泳 撰(民)张伟 点校 履园丛话 上 1979年12月 第1版1997年12月湖北第2次印刷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主要对《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唐宋,元明,清代史料笔记)》的PDF电子版进行详细分析与阐述。首先,介绍了丛刊的背景与意义,阐明了其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接着,从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丛刊的内容特点、学术价值、历史地位以及电子版形式的优势。文章在最后部分总结了《历代史料笔记丛刊》的学术贡献和历史意义,并对其电子版的使用价值进行了肯定。本文旨在为研究者、学者和历史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该丛刊的机会。
1、丛刊的背景与历史意义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是中国历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汇编,涵盖了唐、宋、元、明、清五个历史时期的史料笔记。史料笔记作为一种独特的文献形式,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它记录了各个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细节,常常能够为历史学家提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些笔记不仅有助于揭示史实,还能反映当时的社会思潮、人物传记及民间故事等。
丛刊的发布,标志着对传统史料的再发现与再利用,是对中国传统史学的继承与发扬。在中国传统史学的研究过程中,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随着历史的演变,许多原始的史料遗失或难以获取,而通过对历史笔记的整理与出版,不仅使得这些遗失的资料得以复原,也为后代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材料。
因此,《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不仅是学术界的重要工具书,也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珍贵文献。它为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变迁、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历史线索和证据,对促进中国历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丛刊的内容与特点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的内容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史料,包括了大量的笔记、札记、日记、家书、信札等文献。这些文献的记录方式多样,既有官员的政务笔记,也有士人的个人感悟与记录,既有对政治事件的即时记载,也有对日常生活的点滴描写。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的史料,丛刊展示了历史时期的多元化面貌。
首先,丛刊中的唐宋时期史料,涵盖了盛唐与宋代的文化繁荣与政治变革。唐代的笔记大多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政治斗争和人物事迹,宋代则以士人的个人感悟与对时局的评论为主。元明清三代的史料笔记则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面貌,尤其是在政治风云变幻和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这些笔记提供了很多难得的视角与细节。
其次,丛刊的史料笔记往往不拘泥于史书的正史体裁,更多的是对日常生活的细节描述,这些内容虽然看似琐碎,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细节,有时这些细节反而比正史更具研究价值。例如,某些笔记中提到的庙会、祭祀、民间风俗等信息,能够为研究当时的社会风俗与民间文化提供直接的证据。
3、丛刊的学术价值与影响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的学术价值体现在其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全面展示上。这些笔记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的原始资料,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信仰、道德观念等方面。通过这些史料的整理与分析,学者可以获得更为生动、细腻的历史图景,而不仅仅是宏观的政治叙事。
此外,这些史料为研究中国历史中的各类社会问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例如,通过唐宋时期的史料,可以深入分析当时的科举制度与士人阶层的形成过程;而元明清时期的史料则有助于理解封建社会后期的官僚体系、民众疾苦以及社会动荡的根源。正是这些具体的史料提供了对于各个历史阶段深入细致的研究可能。
丛刊的出版与传播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它不仅为学者提供了原始的历史材料,还激发了对史学研究方法的探索。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借助电子版资料,能够快速查找与比对史料,从而提高了学术研究的效率与准确性。尤其是在进行跨时代、跨地域的史料比较时,电子版的优势更加明显。
4、电子版的优势与应用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的电子版,作为传统纸质版的延伸,具有许多不可忽视的优势。首先,电子版大大提高了史料的获取效率。研究者不再需要通过繁杂的纸质资料查找,借助电子检索技术,能够迅速定位到所需的史料内容,大大节省了时间与精力。
其次,电子版使得史料的保存与传播更加方便。纸质史料容易受损或丢失,而电子版本则可以多次复制,避免了物理损坏带来的损失。同时,电子版可以通过网络广泛传播,让更多的学者与读者能够获取这些珍贵的史料,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
此外,电子版还为学者提供了更多的分析工具与功能。例如,利用电子版中的注释、索引、数据可视化等功能,学者能够更加便捷地进行文本分析与研究。同时,电子版的跨平台使用也使得史料的查阅变得更加灵活,研究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资料的查阅与分析。
总结: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作为一种历史文献的集成,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通过对唐宋元明清五个历史时期的史料笔记的整理与出版,不仅为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也促进了历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而电子版的普及,提升了史料的使用效率,使得更多学者能够快速高效地进行研究。
总体来说,丛刊的电子版是传统史料在现代学术研究中的一次重要升级,它既保留了传统史学的深厚底蕴,又能够满足现代研究者对资料便捷性的需求。无论是对历史学家,还是对普通读者来说,《历代史料笔记丛刊》的电子版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