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大小:2.39 GB
文件格式:PDF
丛书主编: 大众书局编
自乾隆时期《三希堂法帖》问世至民国,还没有一部综括其间三百年书法艺术成就的大型丛帖。民国时期,上海大众书局汇编了突出反映清代及近代书法艺术成就的《古今碑帖集成》。
该丛帖汇集了自汉魏至民国初年,凡两千年间百余名家的书法碑帖杰作,共一百五十件。所选作品不与《三希堂法帖》雷同,其中清及近代作品是本丛帖独有,占全书总量的三分之二,书法名家大作一揽其中,诸如郑燮《重修文昌祠记》、翁同龢《赵君墓志》、康有为《题南阳小庐记》、于右任《张君墓表》等,作品甄选十分严格。
今北京出版社首次推出宣纸线装典藏版,采用特制手工宣纸原版影印,限度还原原帖风貌。全书配装特制布面函套,装帧典雅,古色古香。并特别增加了书家小传,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典藏价值。
目录
第1函
01
礼器碑
杨着碑
02
惠安西表
03
曹全碑
宣示表
兰亭序
04
吊比干文
何卓志
崔敬邕志
05
张猛龙碑
元敬公志
张黑女志
06
瘗鹤铭
智永真草千字文
第2函
07
魏征书五古诗
08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欧阳询皇甫府君碑
欧阳询书心经
09
褚遂良书千字文
怀仁集王书圣教序
10
孙过庭书谱序
孙过庭书谱释文
11
李邕书法华寺碑
灵飞经
12
颜真卿书竹山堂连句诗帖
颜真卿三表真迹
13
柳公权玄秘塔
柳公权书五律诗帖
第3函
14
苏轼书清虚堂诗
苏轼书满庭芳词
15
黄庭坚书梨花诗
黄庭坚行书真迹
黄庭坚书修竹篇
16
米芾手札
米芾书木兰诗
米芾书鉴亭铭碑阴真迹
17
米芾书感化寺诗
米芾临十七帖
苏米合璧
18
宋高宗谕岳飞真迹
岳飞书前后出师表
19
朱熹遗墨
第4函
20
赵孟頫书三门记
赵孟頫书狄梁公碑
21
赵孟頫书道德经
赵孟頫书洛神赋
22
杨一清书焦山诗真迹
王守仁书矫亭记及七言诗真迹
23
王守仁书客座私祝
24
祝允明书秋兴八首
文征明书千字文
25
董其昌书海市诗
董其昌书山抹微云词
董其昌书骨董三说
26
圆悟禅师行书真迹
第5函
27
清高宗书惠山杂咏
清高宗题烟雨楼诗
28
郑板桥书重修文昌祠记
郑板桥书城隍庙碑记
郑板桥书田游岩传
29
刘墉行书诗帖
刘墉小楷诗帖
30
梁同书书曹母丁恭人坿葬志
梁同书书温氏母训
31
孔继涑书张柳州墓志
王文治书阴骘文
桂馥书姜君墓表
32
翁方纲书丁君墓表
翁方纲书有美堂后记
翁方纲书汉石经残字诗
33
钱沣书施芳谷寿序
钱沣书枯树赋
34
邓石如篆书
邓石如篆正合璧
邓石如隶书
35
黄易书朱子家训
伊秉寿隶书
伊秉寿草书
第6函
36
英和书归去来辞
汤金钊书祭义
37
成亲王书进学解
祁寯藻书程子四箴
38
张岳崧格言帖
张廷济王翁孝友图书后
39
林则徐临皇甫府君碑
曾国藩手札
曾国藩书金陵陆师昭忠祠记
40
左宗棠手札
李鸿章书钱公墓志
41
何绍基书襟江书院记
何绍基书上谕碑
42
张裕钊书赵充国颂
张裕钊书南宫县学记
43
李鸿裔临崔敬邕志
俞樾书马嘉桢传
俞樾书汪氏四节图说序
44
赵之谦书急就篇
杨岘书白鹤道人序
第7函
45
张安保临华山庙碑
翁同和书赵君墓志
谭钟麟书上谕碑
46
张之洞书五箴
张枢书咏拙政园山茶花诗
47
赵廷桢临夏承碑
薛福成书后乐园记
48
吴大澂篆书
陶浚宣书陶君墓表
49
陆润庠书蒯太淑人传
吕景端书冯君墓志
50
黄自元书曾公墓志
王仁堪书盛节妇旌表记
51
汪洵书吴氏祠堂记
高邕书席氏支祠始末记
52
康有为题南阳小庐诗
康有为书可园诗
张荫春书惠华庵记
第8函
53
吴昌硕书石鼓文
吴昌硕书西泠印社记
吴昌硕书观乐楼碑
54
吴芝英书秋瑾墓表
赵世骏书余公神道碑图片见
55
朱孝臧书孝子赵君墓表
崔永安书南阳小庐记
56
华世奎书南皮张氏烈女庙碑
华世奎书南皮张氏两烈女碑
57
李瑞清书朱君生圹记
李瑞清书昌琳碑
李瑞清临张迁碑
58
郑孝胥书宜园记
郑孝胥书费鉴清小传
59
张謇书通海界柱铭
60
张謇书观世音经
张謇书朱公墓志
第9函
61
谭延闿书孙总统祭蒋太夫人文
谭延闿书丁太夫人墓志
沈曾植书吴彦复墓志
62
曾熙书孙君碑
曾熙书补金刚经缺字
63
郑沅书钱母戴太夫人墓志
王世镗书房太夫人行述
费树蔚书王氏义庄记
64
于右任书张君墓表
于右任书吴昌硕墓表
65
戴季陶书孝经
李根源书猛拱关帝庙碑记
66
兰云屏书明智居士墓碣
67
谭泽闿书伯埙桥碑
68
黄保钺书陈太夫人墓志
汪精卫书王守仁诗
钱葆珍书汪恂卿墓志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古今碑帖集成(全9函68册)PDF电子版》是一部汇集中国历代碑刻、法帖精华的巨制,其内容包罗万象,涵盖自秦汉至清末的书法珍品。这部集成不仅是书法艺术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宏大典藏。通过数字化形式的整理与呈现,它突破了纸质书籍的限制,让古代碑帖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本文将从“版本源流与整理背景”、“碑帖艺术与历史价值”、“数字化呈现与学术意义”、“收藏价值与文化传播”四个方面,对《古今碑帖集成(全9函68册)PDF电子版》进行系统阐述,全面展现这部鸿篇巨制的文化深度与艺术魅力,力图让读者在理解碑帖精髓的同时,感受数字时代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力量。
1、版本源流与整理背景
《古今碑帖集成》最初的编纂工作可追溯至上世纪末期,当时国内外书法研究的热度渐起,收藏界对碑帖原拓、影印本的需求急剧增长。为了系统汇总历代碑帖精粹,编辑者在参照《金石萃编》《法帖谱系》《历代名碑法帖大观》等权威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搜罗与比对。最终形成了这部囊括古今书法精华的巨型典籍。
本书以“碑帖合流,兼容并蓄”为宗旨,广泛收录了历代碑刻与书帖,包括《石门铭》《曹全碑》《兰亭序》《黄庭经》《颜勤礼碑》《多宝塔碑》《怀素自叙帖》等传世名品。各卷按照朝代、书体、作者系统编排,结构严谨,脉络清晰,体现了学术编纂的高度严谨性。
在整理过程中,编辑团队不仅重视碑帖的图像质量,也注重文字校勘与注释说明。许多残缺或模糊的拓本通过数字修复技术得以还原,使得《古今碑帖集成》在图像清晰度与内容完整性上均达到极高水准,为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学术依据。
2、碑帖艺术与历史价值
碑帖艺术是中国书法史的重要载体,它记录了书法的发展演变,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审美与精神气质。《古今碑帖集成(全9函68册)》收录的碑帖横跨两千余年,其艺术价值堪称中国书法史的“实物年鉴”。
从秦汉的质朴厚重,到魏晋的飘逸潇洒,再到唐宋的端庄法度,碑帖的发展过程见证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嬗变轨迹。例如,《峄山刻石》代表了篆书的古朴之美,《张猛龙碑》展示了魏碑方整峻拔的气势,而《颜勤礼碑》《多宝塔碑》则彰显了唐代楷书的典范之风。这些作品的并列呈现,使得读者能够在横向比较中理解书体演进的脉络。
此外,碑帖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文献的载体。许多碑刻内容涉及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民俗风情与地理变迁,对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同样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古今碑帖集成》的出版,使这些原本散落各地的碑帖以系统化方式重新聚合,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数字化呈现与学术意义
《古今碑帖集成(全9函68册)PDF电子版》的问世,是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成果。与纸质版本相比,电子版具有携带方便、检索高效、图像稳定等优势。尤其在当今学术研究与教育领域,电子化资源的普及,使得学者与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接触碑帖艺术,极大地拓展了学习与研究的边界。
数字化版本采用高清扫描与分层修复技术,保证了每一幅碑帖影像的原真性与细节还原度。用户在阅读过程中可放大、旋转、比对,不仅能观察笔法细节,还能分析墨韵结构与拓印痕迹。这种体验是传统纸质影印本无法比拟的,也是现代科技赋予传统艺术的新生命。
更为重要的是,《古今碑帖集成》电子化后,可与数据库、AI识字系统等结合,助力学术研究的智能化。研究者可通过图像识别对比不同碑帖的笔画规律,探索书风演变的内在逻辑。这一转变使碑帖研究从“静态收藏”走向“动态分析”,标志着书法学术进入了新的数字化阶段。
4、收藏价值与文化传播
《古今碑帖集成(全9函68册)》不仅是学术研究的珍贵资料,更是一部具有高度收藏价值的艺术典籍。其汇集的碑帖涵盖历代名家真迹,许多拓本在现实中已极为罕见,部分甚至已佚失不存。因此,无论是纸质版还是PDF电子版,皆可视为承载中华书法精髓的重要载体。
在收藏领域,《古今碑帖集成》的数字化版本为更多书法爱好者提供了接触经典的机会。以往珍藏于博物馆、文物库或私人藏家的碑帖,往往难以面向公众开放,而电子版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壁垒,使文化资源真正实现共享。这不仅促进了书法艺术的普及,也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
此外,这部集成的出版还带动了文化教育、艺术出版与创意设计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无论是在高校书法课堂、数字博物馆展览,还是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古今碑帖集成》的素材都成为重要的灵感来源。它让古老的笔墨艺术跨越时间与空间,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文化活力。
总结:
《古今碑帖集成(全9函68册)PDF电子版》不仅是一部书法资料集,更是一座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它以翔实的史料、精湛的影像和科学的编排,让历代碑帖艺术以新的形式延续。对于学者而言,它是研究的宝库;对于书法家而言,它是技艺的源泉;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它是认识中华书法之美的窗口。
这部电子版集成的意义,不仅在于保存与传播,更在于激发。它让传统艺术走出象牙塔,进入大众视野,使文化的根脉在数字时代继续生长。未来,随着更多文献数字化的推进,《古今碑帖集成》将继续成为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