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大小:78.3 MB
文件格式:PDF
本书是由中国戏曲研究院编着的戏曲文献史料汇编,1959年出版,1980年重印。收录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戏曲论着48种,其中探讨戏曲创作,评述或考证作家及其作品的16种,记录各时代作家及曲目的13种,专论戏曲音韵、曲谱及制曲的 4种,论述教坊佚闻、唐代俗乐、曲牌来源、律吕宫调、声乐理论及演唱方法的13种,记述元代戏曲演员身世、生活与伎艺的 1种,总结古代戏曲表演艺术经验的1种。
这部戏曲史料丛刊收录了一些罕见的孤本。如:王德辉与徐沅的《顾误录》、焦循的《花部农谭》、秋泉居士(叶元清 )修补增订的《梨园原》等。对每一部论着都编写了“提要”,扼要介绍了作者生平、论着内容和版本流行情况。由于它是按照时代顺序编选的,大体上可以看出中国戏曲艺术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面貌与艺术成就。虽然其中只有少数是比较完整的戏曲理论着述,一般是文献史料,也有的是笔记性质的杂谈。
目录
第一集
《教坊记》 唐·崔令钦
《乐府杂录》 唐·段安节
《碧鸡漫志》 宋·王 灼
《唱论》 元·燕南芝庵
《中原音韵》 元·周德清
第二集
《青楼集》 元·夏庭芝
《录鬼簿》 元·钟嗣成
《录鬼簿续编》 明·无名氏
第三集
《太和正音谱》 明·朱 权
《南词叙录》 明·徐 渭
《词谑》 明·李开先
第四集
《曲论》 明·何良俊
《曲藻》 明·王世贞
《曲律》 明·王骥德
《顾曲杂言》 明·沈德符
《曲论》 明·徐复祚
《谭曲杂》 明·凌初
《衡曲麈谭》 明·张 琦
第五集
《曲律》 明·魏良辅
《弦索辨讹》 明·沈宠绥
《度曲须知》 明·沈宠绥
第六集
《远山堂曲品》 明·祁彪佳
《远山堂剧品》 明·祁彪佳
《曲品》 明·吕天成
《新传奇品》 清·高 奕
附录:《古人传奇总目》 清·无名氏
第七集
《闲情偶寄》 清·李 渔
《制曲枝语》 清·黄周星
《南曲入声客问》 清·毛先舒
《看山阁集闲笔》 清·黄图
《乐府传声》 清·徐大椿
《传奇汇考标目》 清·无名氏
《笠阁批评旧戏目》 清·笠阁渔翁
《重订曲海总目》 清·黄文
《也是园藏书古今杂剧目录》 清·黄丕烈
第八集
《雨村曲话》 清·李调元
《剧话》 清·李调元
《剧说》 清·焦 循
《花部农谭》 清·焦 循
《曲话》 清·梁廷
第九集
《梨园原》 清·黄绰
《顾误录》 清·王德晖徐沅
《艺概》 清·刘熙载
《曲目新编》 清·支丰宜
《小栖霞说稗》 清·平步青
《词余丛话》 清·杨恩寿
《续词余丛话》 清·杨恩寿
第十集
《今乐考证》 清·姚 燮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而《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全10册)PDF电子版》则是系统整理、研究与传播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重要典籍。本书以时间为线索、以思想为核心,汇聚了从元明清至近现代戏曲理论家的经典论述与学术成果,是研究中国戏曲美学、表演理论、文学结构以及社会功能的权威性资料集成。本文将从“版本与编纂背景”“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理论体系与思想特色”“数字化传播与当代价值”四个方面,对该书进行全面阐述与探讨,旨在揭示这部集成在中国戏曲学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思考数字时代下其PDF电子版的学术传播意义。通过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巨著如何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纸本与数字、学术与大众之间的重要桥梁。
1、版本与编纂背景
《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全10册)》的编纂,是中国戏曲学界一项宏大的文化工程。该书由国内多位戏曲研究专家历时多年编选而成,广泛搜集了自元代以来关于戏曲理论、批评、编剧、表演、音乐等方面的重要文献,内容涵盖面极广。全书分为十册,按时间与体例分类,形成了从古代文人戏曲观念到近代戏剧改革思潮的系统脉络。
本书的编纂背景深植于二十世纪后期中国学术整理的浪潮之中。随着“整理国故”与“重构民族文化认同”的学术趋势兴起,戏曲研究逐渐从舞台表演向理论体系延展。编者们以高度的学术责任感,对历代戏曲文献进行了甄别、注释与分类,使原本零散的理论资料形成了体系化的知识结构。
该集成的出版不仅是对历史资料的再现,更是一种文化记忆的重建。它使许多被尘封在古籍中的戏曲思想得以重见天日,成为研究者、编剧及戏曲爱好者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PDF电子版的出现,更为其流传与利用提供了全新的渠道,使这部厚重的学术巨著跨越纸质边界,进入数字阅读时代。
2、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
《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它为中国戏曲史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文献基础。书中收录的论着,不仅包括历代文人的戏曲批评,如汤显祖、李渔、孔尚任等人的戏曲理论,还包含了大量民间戏曲艺人的经验总结与传承记录。这种多层次的文献组合,使得研究者能够从不同角度探讨戏曲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此外,该书系统呈现了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从萌芽到成熟的全过程。元杂剧时期的程式化思想、明清时期的文人审美观念、以及清末民初的戏剧革新主张,都在此集中得以呈现。通过阅读与比较,研究者能够清晰看到中国戏曲理论的内在逻辑与思想演进轨迹。
更为重要的是,这部集成突破了以往戏曲研究的地域与流派限制。它将南北戏曲、宫廷戏与民间戏、文人戏与职业戏等多种形态纳入研究视野,为戏曲史的整体性研究提供了全景式资料基础。因此,该书不仅是戏曲学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也是一部具有思想启迪意义的文化典藏。
3、理论体系与思想特色
从理论体系角度看,《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展现出中国戏曲独有的美学与哲理结构。与西方戏剧理论偏重结构与冲突不同,中国戏曲理论强调“情”、“境”、“韵”的融合,注重诗意与意境的统一。本书中的大量论述,如李渔的“贵情不贵理”、王国维的“境界说”,都体现了中国戏曲对艺术精神与哲学思辨的深刻追求。
该集成还系统反映了中国戏曲理论中“以人传情”“以乐融戏”的综合性思维。无论是唱腔设计、角色刻画还是舞台呈现,理论家们都追求“文以载道”“戏以明理”的艺术理想。这种思想既反映了儒家伦理的深远影响,也体现了道家与佛家审美观的渗透,使得戏曲理论具有独特的东方艺术气质。
此外,书中对“虚实结合”“以意写形”的讨论,揭示了中国戏曲在表演与叙事上的独特创造。它不仅影响了舞台艺术的发展,也对文学、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产生了跨领域的启发。因而,这部集成不仅是戏曲理论的汇编,更是一部展现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综合文献。
4、数字化传播与当代价值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全10册)PDF电子版》的推出,使古典戏曲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传统纸质典籍由于体量庞大、保存不易,难以被广泛传播,而电子版的问世,极大地提升了学术资源的可获得性与研究效率。
PDF电子版在阅读体验上更具优势。通过关键词检索、全文检索、标注与摘录功能,学者可以迅速定位到特定论述,实现跨卷比对与动态分析。同时,电子版还能与数字图书馆、学术数据库相结合,构建出更为开放的戏曲学研究生态。
更为重要的是,电子化使这部集成的影响力超越了学术圈,走向更广阔的文化空间。高校师生、戏曲爱好者、乃至海外研究机构,都可以便捷地获取这一资料。这种数字化传播不仅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全球交流,也使戏曲理论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全10册)PDF电子版》是一部连接历史与当代的学术丰碑。它以翔实的资料、系统的编排和深刻的思想,为中国戏曲理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文献基础,也为我们理解戏曲这一综合艺术形态提供了思想维度上的深度支撑。通过这部集成,学者们得以重新审视中国戏曲的文化根源、审美精神与思想传承。
在数字化阅读的时代,这部PDF电子版的推出,不仅让戏曲理论的研究更为便捷与开放,也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具时代温度。它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的数字再生,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生动范例。未来,随着数字人文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部集成必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连接古今,启迪未来。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