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传记丛刊索引》二册,第一册检字、字号、谥号,第二册姓名。
学林类
001册,学林类1,汉学师承记,清江藩
002册:
学林类2,宋学渊源记,清江藩
学林类3,国朝学案小识,清唐鉴
003册,学林类4,道学渊源录清代篇(一)
004册,学林类4,道学渊源录清代篇(二)
005册,学林类5,清儒学案小传(一),徐世昌
006册,学林类5,清儒学案小传(二),徐世昌
007册,学林类5,清儒学案小传(三),徐世昌
008册,学林类6,颜氏学记,清戴望
009册,学林类7,颜李师承记,徐世昌
010册,学林类8,文献征存录(一),清钱林辑,清王藻编
011册,学林类8,文献征存录(二),清钱林辑,清王藻编
012册,学林类9,清代朴学大师列传,支伟成
013册:
学林类10,儒林集传录存,清阮元
学林类11,儒行述,清彭绍升
学林类12,儒林琐记,清朱克敬
学林类13,国史文苑传稿,清阮元等
学林类14,鹤征前录,清李集辑,清李富孙、李遇孙补
学林类15,鹤征后录,清李富孙
014册,学林类16,己未词科录,清秦瀛
015册,学林类17,词科掌录,清杭世骏
016册,学林类18,词林辑略,朱汝珍
017册:
学林录19,国朝鼎甲征信录,清阎湘蕙辑,清张春龄增订
学林类20,桐城文学渊源考,刘声木
学林类21,八旗文经作者考,杨钟羲
018册:
学林类22,今世说,清王A
学林类23,新世说,易宗夔
019册:
学林类24,初月楼闻见录,清吴德旋
学林为类25,旧闻随笔,姚永朴
学林类26,乾嘉诗坛点将录,清舒位撰,叶德辉校注
学林类27,光宣诗坛点将录,高拜石校注,周骏富补注
020册,学林类28,清诗纪事初编,邓之诚
021册,学林类29,国朝诗人征略初编(一),清张维屏
022册,学林类29,国朝诗人征略初编(二),清张维屏
023册,学林类30,国朝诗人征略二编,清张维屏
024册:
学林类31,续诗人征略,吴仲
学林类32,清朝名家诗钞小传,清郑方坤
学林类33,湖海诗人小传,清王昶
025册:
学林类34,清代闺阁诗人征略,施淑仪
学林类35,八旗诗媛小传,清震钧
026册:
学林类36,思旧录,黄宗羲
学林类37,南雷学案,黄嗣艾
027册:
学林类38,渔洋山人感旧录,清王世祯选,清卢见曾等补传
学林类39,石遗室师友诗录,陈衍
028册:
学林类40,船山诗友记,罗正钧
学林类41,观感录,清李容
学林类42,怀旧录,清冯舒
029册:
学林类43,思旧录,清靳治荆
学林类44,知我录,清梅庚
学林类45,师友渊源记,清陈奂
学林类46,尚友记,汪喜孙
学林类47,墨花吟馆感旧怀人集,清严辰
学林类48,颜氏家藏尺牍姓氏考,清颜光敏
030册,学林类49,昭代名人尺牍小传(一),清吴修
031册,学林类49,昭代名人尺牍小传(二),清吴修
032册,学林类50,昭代名人尺牍续集(一),陶湘
033册,学林类50,昭代名人尺牍续集(二),陶湘
034册,学林类51,清代畴人传(附录三篇),周骏富编
名人类
035册,名人类1,国史列传(一),东方学会编
036册,名人类1,国史列传(二),东方学会编
037册,名人类1,国史列传(三),东方学会编
038册,名人类2,汉名臣传(一),清国史馆
039册,名人类2,汉名臣传(二),清国史馆
040册,名人类2,汉名臣传(三),清国史馆
041册,名人类2,汉名臣传(四),清国史馆
042册(替代本),名人类3,满名臣传(一),清国史馆
043册(替代本),名人类3,满名臣传(二),清国史馆
044册(替代本),名人类3,满名臣传(三),清国史馆
045册(替代本),名人类3,满名臣传(四),清国史馆
046册(替代本),名人类3,满名臣传(五),清国史馆
047册(替代本),名人类3,满名臣传(六),清国史馆
048册:
名人类4,清皇室四谱,唐邦智
名人类5,清列朝后妃传稿,张孟劬
049册,名人类6,咸丰以来功臣别传,朱孔彰
050册,名人为类7,国朝名臣言行录,清王炳燮
051册,名人类8,政学录初稿,清陆言
052册,名人类9,从政观法录(一),清朱方增
053册,名人类9,从政观法录(二),清朱方增
054册,名人类10,国朝臣工言行记(一),清梁章巨
055册,名人类10,国朝臣工言行记(二),清梁章巨
056册:
名人类11,清代河臣传,汪湖桢、吴慰祖
名人类12,良吏述,清彭绍升
名人类13,逆臣传,清国史馆
名人类14,贪官污吏传,老吏
名人类15,奴才小史,老吏
057册,名人类16,贰臣传,清国史馆
058册,名人类17,国朝忠义私淑录初编,清林景忠
059册,名人类18,忠义纪闻录(一),清陈继聪
060册:
名人类18,忠义纪闻录(二),清陈继聪
名人类19,江表忠略,清陈澹然
061册,名人类20,浙江忠义录,浙江采访忠义局
062册:
名人类21,近世人物志,金梁
名人类22,同光风云录,邵镜人
063册,名人类23,戊戌变法人物传稿,汤志钧
064册:
名人类24,辛亥殉难记,吴子修
名人类25,辛亥殉节录,罗正钧
名人类26,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传,邹鲁
065册,名人类27,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清代篇,方豪
遗逸类
066册,遗逸类1,明代千遗民诗咏(一)(初编、二编),张其淦撰,祁正注
067册,遗逸类1,明代千遗民诗咏(二)(三编),张其淦撰,祁正注
068册:
遗逸类2,明遗民录,孙静庵
遗逸类3,明末民族艺人传,傅抱石编译
069册,遗逸类4,小腆纪传,清徐鼐撰,清徐承礼补遗
070册,遗逸类5,胜朝粤东遗民录,九龙真逸
艺林类
071册:
艺林类1,读画录,清周亮工
艺林类2,国朝画征录,清张庚
艺林类3,国朝院画录,清胡敬
艺林类4,画友录,清黄钺
艺林类5,履园画学,清钱泳
艺林类6,国朝画识,清马金伯
072册:
艺林类7,墨香居画识,清马金伯
艺林类8,溪山卧游录,清盛大士
073册,艺林灯9,墨林今话,清蒋宝龄撰,清蒋A生续
074册:
艺林类10,寒松阁谈艺琐录,清张鸣珂
艺林类11,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清李玉A
075册,艺林类12,清画家诗史(一),李浚之
076册,艺林类12,清画家诗史(二),李浚之
077册,艺林类12,清画家诗史(三),李浚之
078册,艺林类13,清代画史增编,盛叔清
079册:
艺林类14,清代画史补录,江铭忠
艺林类15,清画传辑佚三种,洪业辑校
艺林类16,墨缘小录,清潘曾莹
艺林类17,画林新咏,清陈文述
080册:
艺林类18,岭南画征略,汪兆镛
艺林类19,八旗画录画,李放
081册:
艺林类20,画家知希录,李放
艺林类21,国朝画家书小传,叶铭
082册,艺林类22,国朝书画家笔录,清窦镇
083册,艺林类23,皇清书史(一),李放
084册,艺林类23,皇清书史(二),附索引,李放
085册,艺林类24,国朝书人辑略,清震钧
086册:
艺林类25,书林藻鉴清代篇,马宗霍
艺林类26,印人传,清周亮工
艺林类27,续印人传,清汪启淑
087册:
艺林类28,燕兰小谱,清吴长元
艺林类29,日下看花记,小铁A道人
艺林类30,听春新咏,留春阁小史
艺林类31,莺花小谱,清半标子
艺林类32,金台残泪记,清张际亮
艺林类33,辛壬癸甲录,清杨懋建
艺林类34,长安看花记,清杨懋建
艺林类35,丁年玉笋志,清杨懋建
艺林类36,墨波,清四不头陀
088册:
艺林类37,明僮合录,清余不钓着,清殿春生续
艺林类38,增补菊部群英,清谭献
艺林类39,评花新谱,清艺兰生
艺林类40,菊部群英,邗江小游仙客
艺林类41,群英续集,清谭献
艺林类42,撷华小录,清余嵩庆
艺林类43,燕台花事录,蜀西樵也
艺林类44,怀芳记,清萝摩庵老人撰,清谭献注
艺林类45,菊台集秀录,清无名氏
艺林类46,新刊菊台集秀录,不着撰人
艺林类47,瑶台小录,清王韬
艺林类48,情天外史,清情天外史
艺林类49,异伶传,清陈澹然
艺林类50,众香国,清众香主人
艺林类51,燕台集艳,清播花居士
艺林类52,燕台花史,蜃桥逸客等
艺林类53,杏林撷秀,清谢素声
艺林类54,燕都名伶传,张次溪
综录类
089册,综录类1,清史稿列传(一),赵尔巽等
090册,综录类1,清史稿列传(二),赵尔巽等
091册,综录类1,清史稿列传(三),赵尔巽等
092册,综录类1,清史稿列传(四),赵尔巽等
093册,综录类1,清史稿列传(五),赵尔巽等
094册,综录类1,清史稿列传(六),赵尔巽等
095册,综录类1,清史稿列传(七),赵尔巽等
096册,综录类2,清史列传(一),清国史馆
097册,综录类2,清史列传(二),清国史馆
098册,综录类2,清史列传(三),清国史馆
099册,综录类2,清史列传(四),清国史馆
100册,综录类2,清史列传(五),清国史馆
101册,综录类2,清史列传(六),清国史馆
102册,综录类2,清史列传(七),清国史馆
103册,综录类2,清史列传(八),清国史馆
104册,综录类2,清史列传(九),清国史馆
105册,综录类2,清史列传(十),清国史馆
106册,综录类3,碑传集(一),清钱仪吉
107册,综录类3,碑传集(二),清钱仪吉
108册,综录类3,碑传集(三),清钱仪吉
109册,综录类3,碑传集(四),清钱仪吉
110册,综录类3,碑传集(五),清钱仪吉
111册,综录类3,碑传集(六),清钱仪吉
112册,综录类3,碑传集(七),清钱仪吉
113册,综录类3,碑传集(八),清钱仪吉
114册,综录类3,碑传集(九),清钱仪吉
115册,综录类4,续碑传集(一),缪荃孙
116册,综录类4,续碑传集(二),缪荃孙
117册,综录类4,续碑传集(三),缪荃孙
118册,综录类4,续碑传集(四),缪荃孙
119册,综录类4,续碑传集(五),缪荃孙
120册,综录类5,碑传集补(一),闵尔昌
121册,综录类5,碑传集补(二),闵尔昌
122册,综录类5,碑传集补(三),闵尔昌
123册,综录类5,碑传集补(四),闵尔昌
124册,综录类6,碑传集三编(一),汪兆镛
125册,综录类6,碑传集三编(二),汪兆镛
126册,综录类6,碑传集三编(三),汪兆镛
127册,综录类7,国朝耆献类征初编(一),述意1卷,目录20卷,清李桓
128册,综录类7,国朝耆献类征初编(二),韵检10卷,附满汉同姓名录1卷,清李桓
129-136册,综录类7,国朝耆献类征初编(第三——十册),卷首204卷,正文卷1至卷5,清李桓
136-190册,综录类7,国朝耆献类征初编(第十—至第六十四册),卷6至卷484,清李桓
191册,综录类7,国朝耆献类征初编(第六十五册),通检(笔画)10卷
192册,综录类8,国朝先正事略(一),清李元度
193册,综录类8,国朝先正事略(二),清李元度
194册,综录类9,清代七百名人传(一),蔡冠洛
195册,综录类9,清代七百名人传(二),蔡冠洛
196册,综录类9,清代七百名人传(三),蔡冠洛
197册,综录类10,清代毗陵名人小传,张惟骧撰,蒋维乔等补
198册,综录类11,大清畿辅先哲传(一),徐世昌
199册,综录类11,大清畿辅先哲传(二),徐世昌
200册,综录类11,大清畿辅先哲传(三),徐世昌
201册,综录类11,大清畿辅先哲传(四),徐世昌
202册:
综录类12,清人贵州名贤像传,凌惕安
综录类13,近人名人小传,费行简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清代传记丛刊(全202册,其中42–47为替代本 PDF)》是一部极具学术价值的文献巨著,系统汇集了清代各阶层人物的传记资料,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军事、宗教等多个领域,堪称研究清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式文献。此丛刊不仅保存了大量稀见、散佚的史料,而且在整理方法、版本甄别、注释体系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本文将从“编纂背景与学术意义”、“史料内容与人物谱系”、“文献整理与版本特色”、“学术应用与研究价值”四个角度,对该丛刊进行系统阐述,力求揭示其在清史研究及传记文献学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全面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清代传记丛刊》在继承传统史学精神、推动近代学术整理与数字化保存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1、编纂背景与学术意义
《清代传记丛刊》的编纂起源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界对清史研究体系化、资料化的迫切需求。随着近代学术从传统史学向现代学术体系转型,研究者逐渐意识到清代人物传记散见于各类笔记、方志、家谱、碑传之中,若不加以系统整理,极易湮没。因此,这部丛刊的出现,不仅是文献整理的成果,更是清史学术自觉的体现。
编纂单位与学者在整理过程中,广泛搜罗国内外收藏的清代传记资料,对版本进行比勘,对人物生平进行校注,对文献来源进行系统标识。这种编纂方式延续了传统目录学的严谨精神,又引入了现代史料学的科学方法,使得该丛刊兼具史学的厚度与文献学的精度。
从学术意义上看,《清代传记丛刊》的出版不仅为清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资料基础,更为传记学、社会史、思想史等多个学科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它的出现,标志着清代人物研究从零散化、个案化逐步走向系统化与综合化,是中国近现代文献整理史上的里程碑。
2、史料内容与人物谱系
《清代传记丛刊》收录的传记范围极为广泛,上至皇室宗亲与高官显宦,下至文人学者、画家艺人,甚至包括义士、僧侣、妇女与地方志人物,构成了多层次的清代社会画像。这种包容性使得研究者能够从不同角度切入,探讨清代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丛刊所收录的资料不仅包括正统史书中的人物记载,还囊括了大量民间传记、私人笔记与地方志记载的逸闻轶事。这些资料弥补了正史记载的空白,使我们能窥见清代社会更为真实的面貌。例如,对江南文人的交游网络、地方官吏的治理实践、士人心态的变化,都能通过这些传记资料得到具体分析。
人物谱系的整理亦是本丛刊的重要成果。编者在分类上采取了分卷按类的方式,既有按身份、官职、地域划分的体系,也有依学派、文艺流派归类的特色,从而构建出一幅立体的清代人物关系网络。对于研究清代的学术群体、思想演变、文化传播路径,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3、文献整理与版本特色
《清代传记丛刊》在文献整理上继承了中国传统丛书的精华,又在现代技术条件下进行了创新。全书202册,其中42–47册为替代本 PDF 版本,旨在弥补原刊印资料因时间久远、保存不善而缺失的部分。这种纸本与电子版结合的模式,不仅提高了可访问性,也延长了学术资源的生命力。
在版本甄别方面,编者特别注重文献源流的标识与异文的校勘。例如,对于同一人物传记的多个版本,丛刊会注明出处、作者、刊刻年代与差异,从而方便学者进行比较研究。这种细致的版本学工作,保证了丛刊的学术可靠性与引用价值。
此外,该丛刊的注释体系也具有鲜明特色。编者在保留原文风貌的基础上,增补了大量的校注与释义,对人名、地名、典故等进行详细说明,使得古籍阅读的门槛大大降低。特别是 PDF 替代本中还增加了检索功能与目录索引,极大地方便了数字化时代的研究者。
4、学术应用与研究价值
自出版以来,《清代传记丛刊》成为清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文献。无论是探讨清代政治结构、官僚制度,还是研究文人心态、思想派别,研究者都能在其中找到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许多学者据此撰写出关于清代文化群体、地域社会与宗教发展的重要论文与专著。
在社会史与文化史研究中,该丛刊的价值尤为突出。通过对普通士人、地方官员、艺匠乃至商贾的传记分析,可以还原出清代社会的生活景观与价值观体系。例如,从传记中对士人科举经历的描写,可见清代教育体制的影响;从女性传记的记载中,可窥见性别观念与家庭结构的变迁。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数字人文的发展,《清代传记丛刊》的 PDF 版本为数据化研究提供了可能。学者可以通过文本挖掘、人物网络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清代社会结构与文化流动进行可视化研究。这种传统文献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为史学研究开辟了新的维度。
总结:
《清代传记丛刊(全202册,其中42–47为替代本 PDF)》不仅是一部文献巨著,更是一座学术宝库。它以系统化的整理方法,打通了清代史料研究的多重路径,让后人得以从丰富的人物记载中,重新审视清代社会的结构与精神。无论从史料价值、版本考据,还是从学术应用的角度看,它都代表着中国文献整理事业的高峰。
今天,当学术研究逐渐走向数据化与跨学科化,《清代传记丛刊》的意义愈发凸显。它既是传统文献精神的延续,也是现代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石。通过不断的数字化保存与传播,这部丛刊将继续为清史研究者、文献学家乃至广大文化爱好者提供不竭的资源与启示。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