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坛市土地志_1999版_PDF电子版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金坛市土地志
内容简介: 本志包括地理环境、土地资源、土地制度、地价地租税费、地籍管理、开发利用等章。
编纂人员:庄六孝 , 朱建华
编纂单位:金坛市土地志编纂委员会
内容时限:0000-1994
出版时间:1999年
出版单位: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7-214-02262-1
· 金坛市土地志_1999版_PDF电子版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金坛市土地志_1999版_PDF电子版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以《金坛市土地志(1999版)》为核心蓝本展开论述,从土地自然概况、土地利用格局、土地管理制度以及土地文化价值四个方面深入阐述其内容要义。文章首先梳理金坛地区自然条件对土地形态的影响,继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利用的结构变化与产业布局的演进;随后聚焦于地方土地管理制度的建设历程及其在基层治理中的实践效果;最后探讨《土地志》中所体现的土地文化与地域精神,展示金坛社会在土地资源意识、耕作传统与生态理念中的文化传承。全文旨在以历史文献为依托,呈现一个立体、多维、具备时代印记的金坛土地发展图景,使读者能够从中读懂一座城市的土地脉络、生产方式与文化记忆。
1、土地自然格局概述
《金坛市土地志(1999版)》在卷首对全市自然地理条件进行了详细记载,其中包括地形结构、气候特征、水系分布及土壤类型等内容。这些自然要素共同塑造了金坛土地资源的禀赋,为后续的农业发展、城市布局以及生态保护提供了基础性框架。文献中对丘陵、平原及河网地带划分的细致描述,为理解当地土地分类的形成提供了明确依据。
从整体来看,金坛地势呈浙西北丘陵向苏南平原过渡的态势,既有利于水利工程布局,又为早期农田建设预留了充分的可开发空间。《土地志》中记录的典型地貌特征与土壤成分,不仅呈现了自然演化的长期积淀,更体现出地方生态资源的多样性。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土层肥力与可耕指数,文献显示出金坛土地利用的潜在差异性。
此外,自然环境因素的描绘,也揭示了土地与气候之间的互动关系。金坛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在史志中被认为十分适宜农业生产。《土地志》通过多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等指标的汇总,展示了当地自然条件在粮食种植、经济作物培育以及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2、土地利用结构演进
《金坛市土地志(1999版)》对全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系统梳理,其中包括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及未利用地等多项分类。文献清晰记录了从计划经济时期到改革开放后的产业结构变化,土地利用随之呈现出的多样化趋势。耕地面积的稳定、果园林木的发展、乡镇工业的兴起,均构成当地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伴随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部分农业区向工业区或综合建设用地转型。《土地志》的相关章节指出,在保持耕地红线的前提下,金坛通过土地复垦、整理与集约利用,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比。这种模式体现出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政策上的前瞻性,也推动了城乡生产空间的重构。
文献中还对水利土地的开发利用做出了重点描述。金坛作为苏南地区的重要水网地带,通过长期疏浚河道、建设灌溉系统,有效改善了农田排灌条件。水域面积的合理配置,使农业生产更具稳定性,同时为乡村生态与旅游资源提供了发展基础。《土地志》通过数据与案例描写,展现土地利用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互动。
3、土地管理制度建设
《金坛市土地志(1999版)》详细记述了土地管理制度从传统田赋体系到现代土地法规体系的演变过程,体现出地方治理理念的更新。《土地志》对土地登记、确权发证、征地审批等制度的建立进行了专门论述,展示了基层治理的规范化进程。这些制度的逐渐完善,使土地资源得以在公平、公正的框架下配置。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金坛逐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土地监督与保护机制。《土地志》提到,在建设项目不断增多的背景下,政府通过强化耕地保护制度与土地用途管制,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制度的建设不仅体现在法律文本上,更落实于基层村级组织的执行机制中。
在管理实践中,《土地志》还记录了农村集体土地管理的多样化路径,例如股份合作制、联合经营制等模式,它们体现了土地制度改革探索时期的地方创新经验。这些经验为后续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先行样本,也反映出农民在土地权益保护与参与发展中的主体性位置。
4、土地文化与地域精神
《金坛市土地志(1999版)》不仅是一部资源性史志,也是一部记录土地文化与地方精神的文献。金坛自古农耕传统深厚,土地被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史志中对传统耕作方式、节气农事、土地祭祀习俗等内容的描绘,使人得以窥见当地百姓与土地相依共生的生活图景,形成独特的土地文化体系。
随着时代变迁,土地文化不断融入新的发展理念。《土地志》记载了群众在农田水利建设、荒地改造以及村镇建设中形成的协作精神,折射出集体意识与地方凝聚力。土地不仅是生产空间,更是社区生活与乡土认同的重要载体,延续着金坛人民质朴而坚韧的价值观。
此外,文献中亦涵盖了土地与生态观念的交融。随着保护意识提升,当地开始注重生态修复与绿化建设,《土地志》所呈现的生态理念,为之后的绿色发展路径奠定了文化基础。土地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不断演化,成为金坛地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
综观《金坛市土地志(1999版)》,它不仅是一部详尽的土地资源档案,更是一部折射时代变化的地方发展史。通过自然格局、土地利用、制度建设与土地文化等多维度内容,文献呈现了金坛在改革开放前后不断完善土地管理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这些记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认识金坛城市建设与乡村演进提供了系统依据。
《土地志》中所沉淀的历史资料与经验,对当下的土地规划、生态治理乃至城乡融合发展,仍具有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时,既要关注经济效益,也要维护生态平衡与文化传承,使土地真正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力量。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