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文物图录》_湖南省博物馆 1964_PDF电子版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湖南省文物图录》
【作者】:湖南省博物馆
【出版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时间】:1964
【页数】:160
【ISBN】:11109·85
目录
序言
图版一
1 新石器时代 石斧
2 新石器时代 石斧
3 新石器时代 石斧
图版二
1.2 新石器时代 石?
3 新石器时代 石斧
4 新石器时代 石箭镞
说明
图版三
1 新石器时代 印纹陶片
2 新石器时代 石斧
3 新石器时代 穿孔石刀
商 铜人面方鼎
图版四
图版五
商 铜四羊方尊
图版六
1 商 “父己”铜方彝盖
2 商 “父己”铜方彝盖侧面
1 商 铜鬲
2 商 “父乙”铜毁
图版七
图版八
1 商 铜枭卣
2 商 铜牺尊
图版九
1 商 铜戈
2 周 铜戈
图版一○
商 铜提梁卣
2 商 铜虎纹大饶
图版一一
1 商 铜象纹大饶
图版一二
1 战国 铁锄
2 春秋至战国初期 铁锄
图版一三
1 战国 铁夯锤
2 战国 铁鼎
图版一四
1 春秋至战国初期 绳纹陶鬲
2 春秋至战国初期 绳纹陶壶
3 战国 彩绘陶敦
4 战国 银色划纹陶壶
图版一五
1 战国 铜鼎
2 战国 铁足铜鼎
2 战国 云纹铜壶
图版一六
1 战国 铜敦
图版一七
战国 铜提梁壶
图版一八
战国 云纹铜奁
图版一九
1 战国 空茎铜剑
2 战国 两色铜剑
3 战国 扁茎铜剑
4 战国 龟纹铜剑
5 战国 嵌绿松石铜剑
6 战国 扁脊铜剑
7 战国 带漆鞘嵌绿松石铜剑
8 战国 带漆鞘嵌绿松石铜剑(反面)
3 战国 铜剑柄摹本
2 战国 铜剑
图版二○
1 战国 木剑椟
图版二一
1 “楚公?”银斑铜戈
2 战国 指纹铜戈
3 战国 云纹铜戈
图版二二
1 战国 鸟纹铜戈
2 战国 透雕龙纹铜戈
3 战国 “郑左军”铜戈
图版二三
1 战国 银斑铜戈
2 战国 鸟形戈钥
3 战国 云纹戈钥
4 战国 鸟形戈钥
5 战国 兽头形戈钥
4 战国 鸟纹铜戈鐏
3 战国 鸟纹铜戈鐏
5 战国 错银铜矛镦
图版二四
2 战国 鸟纹铜戈鐏
1 战国 错银铜戈鐏
图版二五
1 战国 云纹铜矛
2 战国 百字铜矛
3 战国 铜镦(附竹柲)
4 战国 铜鎩
5 战国 “宜章”铜鎩
图版二六
1 战国 铁戟
2 战国 木戟
3 战国 皮甲
2 战国 全戈
1 战国 彩绘全矛
图版二七
图版二八
1 战国 木矢箙
2 战国 铜矢镞
3 战国 铜矢镞
4 战国 铁剑
5 战国 铁剑
图版二九
1 战国 透雕蟠螭纹铜镜
2 战国 羽状纹地菱形纹铜镜
图版三○
1 战国 羽状纹地四山铜镜
2 战国 羽状纹地五山铜镜
图版三一
战国 镂空纽龙纹铜镜
2 战国 云纹地龙纹铜镜
图版三二
1 战国 羽状纹地四兽铜镜
图版三三
1 战国 云纹地连弧纹铜镜
2 战国 云纹地龙凤纹铜镜
图版三四
1 战国 铜带勾
2 战国 铜带勾
3 战国 铜带勾
4 战国 铜带勾
5 战国 铜带勾
6 战国 铜带勾
7 战国 铜带勾
8 战国 铜带勾
3 战国 铜天平砝码
2 战国 铜蚁鼻钱
4 战国 “均益”铜砝码
图版三五
1 战国 铜蚁鼻钱
图版三六
战国 彩绘龙凤纹漆盾模型(之一)
图版三七
战国 彩绘龙凤纹漆盾模型(之二)
图版三八
1 战国 彩绘漆鼓及鼓槌
2 战国 彩绘漆鼓复原模型
图版三九
1 战国 彩绘狩猎纹漆奁
2 战国 彩绘狩猎纹漆奁摹本
图版四○
战国 彩绘狩猎纹漆奁展开图
1 战国 彩绘龙凤纹漆盒
2 战国 彩绘凤纹漆羽觞
图版四一
图版四二
1 战国 彩绘云纹漆羽觞
2 战国 彩绘方耳漆羽觞
图版四三
1 战国 漆几(之一)
2 战国 漆几(之二)
3 战国 木斧
2 战国 透雕六龙木笭床
图版四四
1 战国 透雕龙纹木笭床
图版四五
1 战国 彩漆透雕龙纹木笭床摹本
2 战国 彩漆几何纹木笭床摹本
图版四六
1 战国 彩绘木俑
2 战国 木俑
4 战国 弹瑟俑
3 战国 弹瑟俑
图版四七
1 战国 吹奏俑
2 战国 击鼓俑
图版四八
战国 竹篾筐
图版四九
1 战国 米黄色料璧
2 战国 绿色料璧
图版五○
1 战国 龙纹玉珮
2 战国 料印章
3 战国 料剑饰
4 战国 料珠
5 战国 料珠
1 战国 皮鞍形器
2 战国 铜龙节
图版五一
图版五二
1 战国 毛笔
2 战国 竹简
图版五三
战国 丝织品残片
1 战国 丝带
2 战国 织锦一段
图版五四
图版五五
1 战国 外棺档板上的刺绣
2 战国 外棺档板上的刺绣摹本
图版五六
1 战国 外棺壁板上的刺绣
2 战国 外棺壁板上的刺绣摹本
图版五七
战国 帛画摹本
战国 缯书摹本
图版五八
14 战国 三合铜印
13 战国 铜印
12 战国 铜印
11 战国 铜印
10 战国 铜印
9 战国 铜印
8 战国 铜印
7 战国 铜印
6 战国 玉印
5 战国 铜印
4 战国 铜印
3 战国 铜印
2 战国 铜印
1 战国 铜印
图版五九
2 秦 “四年相邦”铜戈摹本
1 秦 “四年相邦”铜戈
图版六○
图版六一
1 西汉 铜鼎
2 西汉 铜灶
图版六二
1 汉 铜錞于
2 附战国铜虎纹錞于
汉 铜鼓
图版六三
图版六四
西汉 铜牛镫
图版六五
西汉 铜簠
图版六六
1 西汉 铜杵臼
2 西汉 琉璃矛
西汉 镂空纽龙纹铜镜
图版六七
1 西汉 蟠螭纹铜镜
2 西汉 “大乐贵富”铜镜
图版六八
图版六九
1 西汉 日光铜镜
2 西汉 昭明铜镜
图版七○
1 汉 针刻纹漆盒
2 汉 针刻纹漆盒盖内部花纹
图版七一
1 汉 针刻纹漆盒摹本
2 汉 针刻纹漆盒剖面图
2 西汉 漆绘外棺足端档板
3 西汉 漆绘外棺头端档板
4 西汉 漆绘外棺壁板
图版七二
1 西汉 漆绘外棺盖板
图版七三
1 西汉 彩绘兽纹漆奁盖摹本
2 西汉 彩绘云龙纹漆奁残片摹本
图版七四
1 西汉 彩绘兽纹“杨主家般”摹本
2 西汉 彩绘鸟纹漆盘摹本
3 西汉 彩绘龙纹漆盘摹本
2 西汉 滑石博山炉
图版七五
1 西汉 滑石钫
图版七六
1 西汉 云龙纹石镜
2 西汉 刻花铭文石镜
图版七七
1 西汉 滑石璧
2 西汉 滑石猪
4 西汉 玉剑珥
3 西汉 玉剑珌
5 西汉 玉剑珌
6 西汉 五龙玉璧
1 西汉 玉剑首
图版七八
2 西汉 玉剑格
图版七九
1 西汉 褐釉兽纹陶壶
2 西汉 印纹陶罐
图版八○
1 西汉 陶鍑
2 西汉 陶燻炉
5 西汉 泥“赐上金称?郢”
9 西汉 泥锭
7 西汉 泥锭
6 西汉 泥“吴国?郢”
8 西汉 泥锭
3 西汉 泥金版
2 西汉 泥“郢称”
1 西汉 泥“郢称”
图版八一
4 西汉 泥“郢称”
图版八二
1 西汉 谷粒纹料璧
2 汉代 麟趾金
3 汉代 金珠
4 汉代 金手镯和金戒指
新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铜簋
图版八三
图版八四
东汉 三层陶楼
图版八五
1 东汉 陶屋
2 东汉 陶屋
图版八六
1 东汉 褐釉陶鸡埘
2 东汉 褐釉陶猪圈
2 东汉 绿釉陶猪圈
图版八七
1 东汉 绿釉陶鸡埘
图版八八
1 东汉 陶灶
2 东汉 绿釉陶廪
图版八九
1 东汉 褐釉陶井
2 东汉 绿釉陶井
图版九○
1 东汉 酱釉陶壶
2 东汉 银釉碗
图版九一
1 东汉 褐釉陶勺
2 东汉 褐釉带把陶杯
3 东汉 绿釉陶盉
1 东汉 三羊陶奁
2 东汉 绿釉陶狗
图版九二
图版九三
1 东汉 绿釉陶博山炉
2 东汉 绿釉陶博山炉
图版九四
1 东汉 哺乳陶俑
2 东汉 持臿陶俑
2 东汉 铁轴陶纺轮
3 东汉 铁灯
1 东汉 铁锯
图版九五
图版九六
东汉 龙纹铜奁
图版九七
东汉 龙纹铜瓶
图版九八
东汉 铜博山墟
5 东汉 铁刀
6 东汉 铁刀
4 东汉 铁刀
7 东汉 铜弩机
图版九九
3 东汉 铁刀
2 东汉 铁剑
1 东汉 铁剑
图版一○○
1 东汉 禽兽规矩纹铜镜
2 东汉 “长宜子孙”铜镜
图版一○一
1 东汉 贴金规矩纹铜镜
2 东汉 鎏金规矩禽兽纹铜镜
图版一○二
1 东汉 禽兽纹铜镜
2 东汉 龙纹铜镜
图版一○三
1 东汉 神兽规矩纹铜镜
2 东汉 神兽规矩纹铜镜
2 东汉 禽兽纹铜镜
1 东汉 张氏禽兽纹铜镜
图版一○四
图版一○五
1 东汉 尚方禽兽纹铜镜
2 东汉 青盖龙虎纹铜镜
图版一○六
1 东汉 杜氏禽兽纹铜镜
2 东汉 侯氏龙虎纹铜镜
图版一○七
1 东汉 青盖龙虎纹铜镜
2 东汉 吕氏兽纹铜镜
图版一○八
1 东汉 “位至三公”铜镜
2 东汉 神兽纹铜镜
5 东汉 铜双龙纽饰
4 东汉 铜尺
3 东汉 铜尺(反面)
2 东汉 铜尺(正面)
图版一○九
1 东汉 铜尺
8 东汉 扁形蓝色料珠
16 东汉 螭纹玉佩
15 东汉 六方形料珠
14 东汉 墨石管
12 东汉 红色玛瑙珠
11 东汉 深褐色玛瑙珠
10 东汉 料珠
9 东汉 深蓝色料珠
13 东汉 兽形琥珀珠
7 东汉 六角形蓝色料珠
6 东汉 扁形蓝色料珠
5 东汉 尖状形红色玛瑙
4 东汉 圆形料珠
3 东汉 枣核状玛瑙珠
2 东汉 料佩管
1 东汉 料佩管
图版一一○
2 南朝 青瓷六系壶
1 晋 青瓷鸡首壶
图版一一一
图版一一二
1 晋 永宁二年(公元302年)持刀陶俑
2 晋 永宁二年(公元302年)持盾陶俑
图版一一三
1 晋 永宁二年(公元302年)持斧陶俑
2 晋 永宁二年(公元302年)持便面陶俑
3 晋 永宁二年(公元302年)着风帽陶俑
4 晋 永宁二年(公元302年)陶立俑
3 晋 永宁二年(公元302年)背物陶俑(正面、背面)
2 晋 永宁二年(公元302年)着长裙陶女立俑
1 晋 永宁二年(公元302年)书写陶坐俑
图版一一四
图版一一五
晋 永宁二年(公元302年)青釉对坐陶俑
图版一一六
晋 永宁二年(公元302年)青釉陶对跪俑
图版一一七
1 晋 永宁二年(公元302年)青釉陶马俑
2 晋 永宁二年(公元302年)青釉陶骑吏俑
图版一一八
晋 永宁二年(公元302年)青釉陶骑吏俑
图版一一九
晋 永宁二年(公元302年)青釉陶骑马乐俑
图版一二○
晋 永宁二年(公元302年)青釉陶骑吏俑
2 晋 永宁二年(公元302年)青釉陶羊圈
1 晋 永宁二年(公元302年)青釉陶车
图版一二一
图版一二二
1 晋 陶蟾蜍形水盂
2 晋 陶辟邪水滴
3 晋 铜辟邪水滴
4 晋 铜辟邪水滴
5 晋 “关中侯”金印
图版一二三
晋 升平五年(公元361年)周芳命妻潘氏石衣物券(拓本)
图版一二四
1 南朝 青瓷莲花形盂
2 南朝 青瓷瓶
图版一二五
1 南朝 青瓷炉
2 南朝 青瓷砚
1 隋 青瓷砚
2 隋 褐釉陶五足炉
图版一二六
图版一二七
1 隋 青瓷印花壶
2 隋 青瓷壶
图版一二八
1 隋 褐釉印花四系瓷壶
2 隋 褐釉印花瓷粉盒
2 隋 四神铜镜
1 隋 怪兽纹铜镜
图版一二九
图版一三○
1 唐 三彩碗
2 唐 三彩杯
3 唐 三彩碟(俯视)
图版一三一
1 唐 三彩碗
2 唐 三彩碗(俯视)
4 唐 三彩碟
3 唐三 彩碗
5 唐 三彩杯
图版一三二
2 唐 青釉瓷洗
1 唐 褐釉瓷壶
图版一三三
1 唐 褐釉瓷砚
2 唐 褐釉瓷杯
3 唐 青瓷三足墟
图版一三四
1 唐 瓷洗
2 唐 陶碓
图版一三五
唐 白瓷壶
图版一三六
1 唐 白瓷碗
2 唐 白瓷碗
2 唐 荷叶边方形白瓷碟
1 唐 荷叶边白瓷碗
图版一三七
图版一三八
1 唐 绿彩青釉瓷罐
2 唐 褐彩青釉瓷罐
图版一三九
唐 褐釉瓷壶(正面)
图版一四○
唐 褐釉瓷壶(侧面)
2 唐 画彩青釉瓷钵
图版一四一
1 唐 绿彩青釉瓷壶
图版一四二
唐 老人陶俑
图版一四三
唐 弹琵琶陶女俑
5 唐 陶女侍俑
4 唐 陶女侍俑
3 唐 陶女侍俑
2 唐 陶女侍俑
1 唐 陶女侍俑
图版一四四
图版一四五
1 唐 铜勺
2 唐 铜勺
3 唐 铜洗
图版一四六
1 唐 五狮十二辰铜镜
2 唐 海马葡萄纹铜镜
图版一四七
1 唐 四兽纹铜镜
2 唐 四神铜镜
图版一四八
1 唐 菱形鸟纹铜镜
2 唐 蜜蜂采花纹铜镜
2 五代 陶碾槽底部文字
1 五代 陶碾槽
图版一四九
图版一五○
1 五代 多角陶坛
2 宋 多角陶坛
图版一五一
1 宋 陶瓶
2 宋 陶瓶
2 宋 瓷瓶
1 宋 瓷壶
图版一五二
图版一五三
1 宋 瓷碗
2 宋 白瓷唾盂
图版一五四
1 宋 白瓷粉盒
2 宋 白瓷粉盒
2 宋 青黄釉划花瓷壶
1 宋 白瓷粉盒
图版一五五
图版一五六
1 宋 青瓷碗
2 宋 铁剪
图版一五七
1 五代 “都省铜坊”铜镜
2 五代 十二辰八卦铜镜
2 宋 “湖州石家”铜镜
1 宋 “千秋万岁”铜镜
图版一五八
图版一五九
1 宋 双凤纹铜镜
2 宋 “刘氏七娘”铜镜
图版一六○
1 北宋 佛顶心观世音菩萨大陀罗尼经卷(尾部)
2 南宋 王超墓石墓志(拓本)
3 南宋 王趯墓石墓志背面(倒立)
· 《湖南省文物图录》_湖南省博物馆 1964_PDF电子版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湖南省文物图录》_湖南省博物馆 1964_PDF电子版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湖南省文物图录》是由湖南省博物馆于1964年出版的重要文物资料汇编,承载了对湖南省内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整理与展示。该图录不仅是文物研究和保护的珍贵依据,也为广大公众提供了了解湖南历史与文化的窗口。本文从《湖南省文物图录》的出版背景、编纂特点、内容构成和历史价值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试图揭示其在文物保护、学术研究以及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地位和影响。通过这些分析,本文将全面呈现这部图录的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作为文物学术出版物的独特贡献。
1、《湖南省文物图录》出版背景
《湖南省文物图录》的出版背景与我国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息息相关。20世纪50年代末,国家对文化遗产的重视逐渐加深,文物保护工作开始得到大力推动。湖南省博物馆作为地方性文物收藏和研究的重要机构,承担了整理和保护省内文物的重大责任。在此背景下,《湖南省文物图录》的编纂工作应运而生。其出版不仅是为了系统整理湖南省内的各类文物,也是在当时文化保护和学术研究领域的重要探索。
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文物普查”的关键阶段,许多历史遗产面临着被忽视或破坏的危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湖南省博物馆动员了大量专家学者和文物保护工作者,开展了全面的文物整理和研究工作。图录的发布成为了文物保护事业的重大成果,反映了当时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学术研究的重视。
此外,《湖南省文物图录》还与当时的文化政策和学术氛围密切相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文物研究逐渐走向规范化,许多地方博物馆也开始承担起了文物调查、研究和保护的职责。该图录的出版不仅展示了湖南省博物馆的工作成果,也推动了全国文物研究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2、《湖南省文物图录》编纂特点
《湖南省文物图录》的编纂工作可谓是精细入微,具有明显的学术性和系统性。首先,图录在编排上遵循了严格的分类标准。为了便于研究和查阅,所有文物按类别分为多个部分,包括青铜器、陶瓷器、书画、金银珠宝等,每一类别都细分为多个子类。这种结构化的编排使得图录的查阅更加方便,且便于专家进行更深入的学术研究。
其次,图录中的文物图片和文字说明配合紧密,图片的质量和文字的详尽程度也是该图录的突出特点。每一件文物都有高清晰度的图片和详细的文字描述,包括文物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文化意义等方面的内容。这种详实的记录,不仅为学者提供了珍贵的研究素材,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了解文物历史和文化的机会。
除了在内容和编排上的精细,图录的编纂还注重文物的实物保护。为了确保文物信息的长期保存,图录采取了高质量的印刷工艺,尽量避免纸张的老化和内容的损坏。这种长期的保存措施,保证了文物信息的可持续性,也为后续的学术研究和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3、《湖南省文物图录》的内容构成
《湖南省文物图录》的内容构成丰富多样,涵盖了湖南省范围内各类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文物。图录收录了大量的青铜器、陶器、瓷器、金银器、书画等重要文物。每一类别的文物都通过精心挑选和详细描述,展示了湖南省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
图录中的青铜器部分,重点展示了湖南省境内出土的各种青铜器,特别是长沙的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文物。这些青铜器不仅在造型和装饰上极具艺术价值,而且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辉煌成就。陶瓷器部分则展示了湖南地区陶瓷制作的悠久历史,特别是湖南窑和长沙窑的代表性作品,展示了中国陶瓷艺术的高水平。
此外,图录还包括了大量的书画作品,尤其是与湖南文化密切相关的历代名家作品。通过这些书画作品,图录展示了湖南地区在书法、绘画艺术方面的独特风格。金银器和珠宝类文物的收录,更是体现了古代湖南地区繁荣的手工业和丰富的文化生活。总体来说,《湖南省文物图录》通过这些文物的展示,全面呈现了湖南省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性。
4、《湖南省文物图录》的历史价值
《湖南省文物图录》不仅是一部文物资料的汇编,更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通过对图录中各类文物的详细描述和分类,研究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湖南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面貌。图录收录的文物,尤其是汉代、唐代、宋代的艺术品,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此外,图录在文物保护和传承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不仅是文物保护的一部分,也是文物保护理念的一种体现。通过系统整理和展示文物,图录为后世提供了参考价值,促进了文物保护技术和理论的发展。无论是在当时的学术界还是在今天,图录所体现的文物保护思想,都为我们今天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湖南省文物图录》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播价值。通过这部图录,湖南省丰富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播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它不仅使得公众更加了解湖南的文化遗产,也增强了地方文化认同感。作为一部文物图录,它为湖南省的文化传承与展示作出了积极贡献,推动了地方文化与国家文化的有机融合。
总结:
《湖南省文物图录》作为一部系统性文物汇编,不仅在文物学术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在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和历史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对湖南省内丰富文物的整理和展示,图录为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也为广大公众提供了了解湖南历史文化的窗口。可以说,《湖南省文物图录》不仅是湖南省博物馆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文物研究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