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晃侗族自治县 农业志_1992_PDF电子版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新晃侗族自治县 农业志
内容简介: 本志包括农业生产条件、农村生产关系变革、耕作制度与方法、肥料、植物保护、农业区划等章。
编纂人员:邓维楚
编纂单位:新晃侗族自治县农业局
内容时限:0000-1990
出版时间:1992年
· 新晃侗族自治县 农业志_1992_PDF电子版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新晃侗族自治县 农业志_1992_PDF电子版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以《新晃侗族自治县 农业志(1992)》为核心参考,本篇文章围绕新晃侗族自治县在20世纪末期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产业格局、技术演进、农村社会结构及农业生态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文章从农作物生产体系、畜牧与副业发展、农业技术与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四大层面展开分析,呈现该县农业产业的历史脉络与发展逻辑。通过对《农业志》中相关内容的梳理,读者不仅能够看到侗乡传统农业结构的传承与突破,也能洞察改革开放背景下地方农业经济如何在政策推动、资源禀赋与社会变迁多重因素影响下实现跃迁。全文力求在真实记录历史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展现新晃农业的独特性与典型性,为研究地方农业史、民族地区经济结构演化提供参考视角。
1、农作物生产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农业志(1992)》对新晃侗族自治县的农作物体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记录,其核心特征是以水稻为主粮、旱作物为补充的复合型结构。侗乡山多田少的地形特点,使得水田资源尤为珍贵,因此水稻被视为农业生产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种植制度逐渐从传统的单季稻向双季稻调优,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玉米、红薯、杂粮等旱地作物在山区农业中占据重要位置。这些作物不仅在粮食补充体系中发挥作用,更在饲料来源、家庭副业以及市场交换中承担关键功能。《农业志》特别提到,多种作物合理布局有助于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形成稳定的粮食安全体系。
在经济作物方面,新晃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逐渐探索油茶、辣椒、烤烟等产业,形成“粮经并举”的农业方向。尤其是油茶,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木本油料作物,被视为山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为农民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
2、畜牧业与农村副业的拓展
《农业志(1992)》中对畜牧业的描述体现了侗族自治县以家养型畜禽生产为主的传统结构。以猪、牛、羊为主的畜牧体系,是农户生产生活的重要支柱。猪在侗乡被视为“家庭银行”,不仅为节庆礼俗提供重要资源,也是农民积累资本的重要方式。
牛的养殖与当地稻作农业紧密相关,在耕作季节,耕牛是不可替代的生产工具,因此政府和乡村普遍重视牛种改良与防疫体系的建设。羊、家禽等副产品则在家庭副业中占据相对灵活的位置,适应山区牧草资源零散但丰富的特点。
副业方面,蜂蜜、竹木加工、山野菜采集等兼具传统性与市场价值,反映出侗乡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90年代前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部分乡镇开始建立初级农产品加工点,使得副业逐渐从家庭式自给走向商品化。
3、农业技术推广与基础设施改善
根据《农业志》记载,新晃侗族自治县在20世纪80至90年代经历了农业技术体系的重大变化。从传统经验农业逐渐向科学种植、良种推广、土肥改良等体系过渡,这是当地农业产量提升的关键因素。
农业技术站、水稻良种繁育基地等基础单位的建设,使得新品种、新技术得以迅速在乡村推广。例如杂交水稻技术的引入,不仅明显提高了产量,也增强了农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农技人员深入村寨开展培训,成为提升农民技术素养的重要力量。
基础设施方面,水利工程建设是《农业志》重点篇章之一。灌渠、山塘、泵站等项目的逐步完善,使得农业生产对自然降水的依赖度降低,从而大幅提升了抗旱能力。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的改善,也为农产品向外输出创造了条件。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社会结构变迁
《农业志(1992)》记录的时代,正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落实的重要阶段。土地分配到户、生产自主权强化,让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显著提升,地方粮食产量与经济收入都有明显增长。
在此改革背景下,乡镇企业与集体经济组织开始崛起,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补充力量。新晃在部分乡镇建立了农产品加工点、林木加工业与小型制造业,使得劳动力不再完全依赖土地,提升了农村经济的多元性。
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转型。农业向商品化方向发展,促进了农户分工的变化,一部分农民开始同时从事农业与商业活动。农村教育与技能培训得到加强,使得新一代农民在知识与技能上与过去大不相同,为当地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
总结:
整体来看,《新晃侗族自治县 农业志(1992)》不仅记录了侗乡农业的丰富细节,也呈现了地方农业在时代变革中的发展轨迹。其内容贯穿生产体系、产业结构、技术提升与社会变迁多个层面,为研究地方农业史和民族地区发展模式提供了宝贵资料。从传统农耕到逐步现代化,新晃农业展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与持续创新的动力。
今日回望1992年的农业志,可以看到那一时期所奠定的基础,为后来农业产业升级、农村发展战略实施以及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根基。无论是作物体系的强化、畜牧业的扩展,还是农业技术与经济体制的改革,都构成了侗乡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篇章。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